企鹅号 《四川外联号》03-07 20:57 / 在四川,有种“整形手术” 要花10~50年时间 手术完成后,它们就变身成了 ——川派盆景
前些天,#四川公交车上的车载盆景#上了热搜,让网友们简直hhhhhhh停不下来,纷纷调侃给跪了~
也有网友表示:这你们就有所不知了,开车累了揪两个就嚼,绝对的提神醒脑~ 2333333……ball ball you,请把你们的脑洞全部给我关起来~你们都偏题了好伐?这道题的重点是四川公交车上的车载盆景。 四川盆景,被直白地命名为了川派盆景,是中国盆景艺术的五大流派之一。先来讲讲它的身世吧~
蜀汉后主刘禅(就是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在成都修建了一座安乐宫。当时,他对负责园林艺术的工程师提出了一个要求:把四川地界里的奇峰危崖、古木苍松都装进去。这…怕是一道送命题吧? 工匠们差点没被这道题给逼死,终于在交卷之前想出了解题思路:把那些风景等比例的缩小。用石料、木板做花盆、盆里装饰山石、再栽上矮树后,放在“御花园”里。这个天才的创意不仅让刘禅点赞,还被大臣商贾们copy了下来,而表现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风貌也成了川派盆景的特点之一。换句话说,四川山水美在哪?你看川派盆景就造了~
这种新奇的造景方式,风靡全四川也不过分分钟的事儿。甚至从唐朝开始,就已经每年都要在青羊宫举行“四川盆景的年度峰会”。这就是“成都十景”之一的“青羊花会”。在峰会上,来自温江寿安的盆景绝对算得上是红毯上一颗最闪亮的星了。
国家级川派盆景大师胡世勋 而在温江寿安,有一位名叫胡世勋的老人,被圈内人称为川派盆景的“外科手术大师”。 这位“医生”有个绝活——无根嫁接。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川派盆景的原材料之一罗汉松非常紧缺。这咋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原材料都莫得还咋整? 这时候,一个叫胡世勋的小伙子举手表示:我有办法!他边说边抄起一把大刀,直接把一株罗汉松切成了几段。⊙⊙,什么情况?! 别担心,手术还有最后一步:把切成段的罗汉松贴在其他植物的根部,然后“包扎”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最开始那一棵罗汉松就会变身成几株新的罗汉松。
但是,胡世勋却说,对于盆景艺人来说,这根本不算是个大手术,一个盆景花10~50年都是正常的。一些好的藏品,甚至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在胡世勋的园子里,最老的盆景“生”于70年代。 因为盆景生长的速度非常慢,从一株小苗开始打理,在整个生长的过程中,都得精心照顾,“有一盆金弹子的一枝没长好,棕绳是缠了改,改了又缠,反复5年都没有完成。”10年、20年……每一件令人惊叹的盆景经过了无数次的“手术”。
来看看“手术”方法:“对拐”“方拐”“掉拐”“三弯九倒拐”“接弯掉拐”……看出来了吧?拐!就是川派盆景的另一个独特的美。来几张图给你来看下啥子叫做“拐”
胡世勋参加过日本、俄罗斯、英国、越南等世界各地的盆景展览,他的作品也在国际、国内盆景大赛上获得金、银、铜奖上百枚。 在去年9月,俄罗斯花卉园艺展览上,胡世勋带队的川派盆景摊位被围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带去了几千份资料,万万没想到瞬间就被抢空了,外国盆景同行业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点赞,顺便为老铁来个双击666~
其实,温江花木早就是外国人眼中的抢手货。去年的央视纪录片《辉煌中国》就曾聚焦了川派盆景,在搭上了中欧班列便车之后,快递时间缩短不少,欧洲小伙伴下单剁手更积极了。
如果说,之前的川派盆景是在给你洗眼睛,那么前不久四川遂宁出产的另类盆景就是视觉+味觉的双重享受了。遂宁人把灵芝、金针菇、平菇等食用菌做成了盆景,这简直就是逼死吃货们,到底是舍不得吃呢?舍不得吃呢?还是舍不得吃呢?这种新型川派盆景也成功进入了荷兰、比利时、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
“择一事,终一生”的四川盆景艺人们,绝对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了。他们的“整形技术”,让川派盆景在这个“拼脸”的时代,一点都没有输! 编辑:张茂佳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四川外联号为公益性质的新媒体平台,发布的部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源于网络,相应知识产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异议,请在微信后台留言告知,我们将尽快沟通并处理。 展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