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剧赵冬苓:创作就像得病一样

 冬天惠铃 2018-03-15

源丨广电独家   文丨何佳子


从《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到《沂蒙》《我的父亲母亲》,再到《红高粱》《安居》,赵冬苓用一支笔塑造出无数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谱写出一段段荡气回肠的年代故事。


作为编剧,她是总揽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编剧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的大满贯获得者。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国编剧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多年来,她始终密切关注中国法制进程,为知识产权保护、税收法定等奔走呼号。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团组会会后,赵冬苓接受了采访,细谈今年带来的建议、对当下女性题材作品的观点以及编剧人才的培养。


鼓励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统一标准

 

过去五年,主流电视媒体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补充。国产现实题材剧在电视荧屏上有所回暖,一批叫好又叫座的现实主义剧作得到了市场和观众的双重认可。


“但是,从总体数量来看,相比于前两年IP热、偶像剧盛行的态势,现实主义剧作或者说有深厚积淀的正剧还是处在市场边缘。”赵冬苓告诉记者,对影视创作者来说,是迎合需求,追逐市场热点还是追求艺术和文化价值,“这个困惑始终是存在的。”



她表示,基于对自身的要求,自己不会去追求收视率最高的点,“电视剧是一个没有门槛的艺术,各行各业、各年龄层次都可以看。我一直在摸索一个门槛,通过这个门槛,我希望能够能够吸引一部分受众,而另一部分受众则可能会留在门槛之外,比如追求单纯感官刺激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市场形势是残酷的,这个门槛究竟应该定多高?这是个问题。”作为编剧,赵冬苓坦言,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做妥协,“比如制片方提出来,观众会喜欢什么样的点。这种情况下是否坚持,关键就是看自己要的是什么。”


在她看来,身为编剧,就要做好时刻被拒绝、在市场碰壁的准备。“现在,我经常不和制片方签合同,先写,写完如果因为市场原因需要妥协太多,就算了。只要签了合同,就必须服从制片方,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


是市场作品,还是个人作品,赵冬苓说,需要编剧自己做选择。“一方面,对于制片方提出的要求,我很理解,毕竟谁投钱、谁负责。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不想妥协,那就是对自己作品负责了。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如果辛辛苦苦写出来的作品不被市场认可,还是很痛苦的。”


采访中,她以“三分球”来比喻现实主义题材创作面临的问题。“我也想投三分球,但是搞不清楚三分线在哪儿。这就造成我很用力投了球,但是投不上。为了鼓励现实主义题材创作,一些代表委员们呼吁对电视剧市场加强管理。”在她看来,问题关键并不在于加强管理,而在于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统一标准之后,大家创作的热情自然就会喷发出来。否则,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大家肯定更愿意去拍那些轻松、无害、既挣钱又迎合市场的剧。”


“创作就像得病一样”

 

一年365天,赵冬苓说,自己怎么也得写300天。“创作就像得病一样。我没什么节假日,没什么社交,一天不写勉强可以,两天不写,我就要怀疑人生了,就是源于发自内心的热爱。”她回忆起自己刚入行做责编时,只要剧本从眼前过,怎么也想办法把它改好,“那时,没名也没钱,也需要谋生,但就是自己喜欢这个。”


对于最近热播的高分韩剧《迷雾》,作为业界知名的女性编剧,赵冬苓并不认同。在她眼中,所谓女性主义并不是完全无视职场规则、去碾压同事和身边人,而是用平等的原则,来尊重职场游戏规则。


“从作品来看,其实这部剧还是挺悬浮的。剧中,把各种戏剧化要素叠加在一起。女主角身边的人全部不计一切地爱着她、依靠她,她却不屑一顾。”对于评论中把这部剧当作女性主义和职业剧的一面旗帜,她笑着说,“完全是胡扯,虽然,从剧作的角度完成度还蛮高的。但从本质上看,它表现的完全不是女性主义,是对女性主义的误解和颠覆。真正的女性主义应该是平等的,而不是碾压式的强权女性和玛丽苏。



对于市场上扎堆出现的大女主戏和玛丽苏剧,赵冬苓有些无奈,“有时候,真的是没办法。举个简单例子,一部剧请一个一线大咖,这个大咖要求剧中所有男性角色都爱上她。你已经签约了,市场回报也可期,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办?当然,也可以完全拒绝。但那就是作者电影,是个人化作品,就是两码事儿了。”


在她看来,就目前的行业生态而言,编剧几乎没有自主权。作为知名编剧,她调侃道,“像我这样,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一部作品卖不出来也不至于饿肚子,所以,就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大多数编剧都特别年轻,还在为谋生挣扎,基本上就是制片方让怎么写就怎么写。从编剧职业道德来说,这也是基本要求。 


即使身为知名编剧,赵冬苓说,自己在合作过程中还是以沟通为主,“尽可能满足制片方要求,虽然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市场在那里摆着,不能花制片方的钱来满足自己的清高。”


采访中,她提到去年大热的剧集《白夜追凶》《无证之罪》。“这两部剧出来后,大家说拍出了美剧范儿。这一方面说明观众的审美趣味在慢慢提高,另一方面也在提醒市场。对于一部分现实主义剧作,大家会下意识地不自信,会说‘这像戏吗?’然后要求编剧往戏剧化、狗血化方向努力,其实是低估了观众。”


“有些剧本,我看着都难受。”她笑着说,编剧作为一种职业,一部分是可以学习的技巧,另一方面则在于天赋,甚至很大程度上要看天赋,“如果是为名、为钱入行,还是很痛苦的。


E N D 

原文标题:专访赵冬苓:创作就像得病,鼓励现实主义创作需要统一标准

公司、项目合作 ◇ gangqinshi01 

项目、影视宣传合作  rene0602

影视公司合作  zqy24680    编剧合作 ◇ dongmeijuan3274


回复“我要加入分会”加入编剧帮全球分会

投稿  yunying@bianjubang.com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企鹅媒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