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冬雨声音出演预告片“那是你”击中无数漂泊的人:原来人是这样长大的

 昵称903511 2018-03-15


你为什么选择离开家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



暖春,周冬雨为一本新书《只在此刻的拥抱》声音出演了一部预告片。


这是一个讲述都市女孩在经历爱情、成长、职场的各种困境之后,依然可以重获力量、大步向前的故事。


“想家的时候,也许说我挺好的,那是你。
“站在拥挤的地铁里,脚跟拼命找到自己的位置,那是你。”
“手机里有一个再也不能联系的人,那是你。”
“有点挫败地走进黑夜里,觉得自己快被世界放弃了,像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是你。”
“第二天,又满血复活了,那是你。”
……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城市里的得到与失去。



“奋力地闯进一个城市,

或许只需要一个理由”


大学毕业后有两种人,一种人选择回到家乡,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朝九晚五,结婚生子,过着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一种人远离故土,来到一个充满希望和诱惑的大城市,开始一种与孤独周旋的日子。

北上广深像是一个巨大的怪兽,每天吞噬着源源不断涌进的以梦想为食的年轻人,没有了家的庇佑,取而代之的是真正从母体剥离的,一切不可知又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重生。

你为什么选择离开家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

是想逃离,还是不甘心?


是因为一个人,还是向往一种生活?



大学时暗恋的男生在北京工作,有一次在微信聊天的时候,对方发了一条微信:“要不你来试试?”因为这句话,我义无反顾辞掉青岛金融公司设计的工作,我以为,来到了北京,我们之间就会有开始,在飞机落地的一瞬间,我打开手机,给他发了一条微信:我来北京了。

对方不咸不淡地回了一个字:“哦”。

如今来北京一年多了,我找到了一份压力不大的工作,周末也会和室友出去逛街看电影,而那个一句话就能让我来到陌生城市的人,已经待在黑名单里了。

其实放弃原来的生活,奋不顾身闯进一座和你八杆子打不着的城市,或许只需要一个理由,即便后来这个理由不再重要。



《只在此刻的拥抱》讲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女孩在北京所经历的爱情、成长、职场中的故事。两个女孩均具有代表性,一个改变了固有的生活节奏,跳离了舒适圈来到北京闯荡,一个在城市中奋斗多年,看似外表光鲜,却实际漂泊无依。

书中的主人公周达雨决定去北京之前,人生就像“一提葡萄,一眼看过去和仔细看,区别不大。所以放在那里,自己都担心它会烂掉。”

然而因为一个人说:
“一个人老在一个速度一个节奏里,会废掉的。”

为了这句话,周达雨决定来北京。


就像陶杰的那句话一样: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而恋爱、什么时候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你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我们就像棋盘上的一颗棋子,忐忐忑忑一步一步前进着,无法察觉到命运这只手会把我们安放在哪个目的地。那些人生中显现的重要的“拐角点”,只有在事后夜深人静的某个夜晚突然洞悉。


“任何时候,好好吃饭,就不会想家”


刚来北京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跟我说:“北京是一个即便你蹲在地上哭也不会有人停下来过问你的城市。”

每个人的生活都那么忙,谁都没有时间来掺合别人的人生。

那时候,她每个月工资少得可怜,每天晚上会在楼下的小面馆里叫一份六元一碗的馄饨,可是不管加班到多晚,有多么无助,只要一口口吃下热气腾腾的馄饨,咽下带着葱香味的馄饨汤,似乎又有勇气挨过在陌生城市里的第一个冬天。

就像书里说的——“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北京安家后做一顿饭,大部分不那么成功,但为了安慰自己,只好黑着脸吃下去,自此变成彻头彻尾的外食族。因为若不是有乐趣,料理锅碗瓢盆洗洗涮涮,就太消耗耐心了。”
 

“与生活和解”之类的话,

不过是认怂罢了。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独自生活,能够让人撕裂般地成长,那些你预料到的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就像北京早上七八点的一号线,闸门一开,一股脑涌入你的生活中,不管你是否有能力招架。

一个做编剧策划的朋友跟我说,前段时间每天都加班到凌晨,和室友几乎没有交集,她回家的时候室友已经睡了,室友起来上班的时候她还在睡觉。有一天加班回家,望着沙发上累积的几个还没来得及拆得快递,突然崩溃......

“然后呢?”


“没有然后啊,哭完第二天照常去上班。”

也许就像《今生是第一次》的台词一样:
“我们之所以那么努力地生活,不是为了更好的明天,而是为了避免最坏的明天。”



书中另一个主人公白树槿,是三十多岁在北京漂泊多年的房地产销售,她像是百毒不侵的植物,周边寸草不生。


“一个人生病,一个人去医院,一人折腾着挂号缴费和买药,有一次,我就是这样,到了中途,我觉得我的病都好了。”

那个时候刚来北京的白树槿去要参加一个重要活动,最喜欢的那双白鞋老不干,于是她吹呀吹呀,还是不干,最后她还是穿着那双白鞋去了。

脚踩进湿鞋的感受,毕生难忘。


“长大,就是一个学会不追问的过程”


刚来北京的时候,找到一份人事助理的工作,作为一个实习生,觉得自己特别幸运,上司很用心教自己,犯了错还说:“没事儿,不要畏首畏脚的,你犯的错,都是可控的。”

三个月实习期结束后,必须回学校上课,上司说让我上完课回来继续工作,于是我满心欢喜,努力学着excel,每周都发读书笔记给他,直到某一天,他突然不再回我邮件。

我问原因,他说:“目前我们部门没有编制了。”

后来我才明白,原来对方没有回复的一瞬间,就是答案。



书中另一位主人公白树槿第一次恋爱的时候,因为担心短信被爸妈看见,所以偷偷和对方约定用“新年好啊”代替我想你,谈了一年以后,她发现自己发的新年好越来越多,而对方的越来越少,有一次白树槿突然来到北京,想给对方一个惊喜,没想到对方并没有来,也没有接电话,她从北京站走到天安门,再从天安门步行到北京站,发了二十多个“新年好啊”。

后来她才明白,
“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一个答案的。我太固执了。长大就是要学会不追问,我现在不追问了。 ”

在这个每天都会和无数人擦肩而过的城市,每个人都步履匆匆,武装成一副盔甲,因为害怕受伤,所以在心里竖起屏障。我们成为一个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器,因为情感短路的次数越来越少,丧失了脸红的功能,随时做好了离开别人或者被别人离开的准备。我们变得识趣、得体,有分寸,知进退。

“看破不说破,才是成年人的规则吧。”


“欢迎你来这里,寻找和失去”


前两天过年回家,母亲问我什么时候去北京,我说,3月1日回。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用“回”这个字。这座城市不再是我第一次见到它那么陌生,我们每天都会与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来来回回的迁徙中,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和它的关系不再是带着未知和迷茫的“去”,而是带着熟悉和确信的“回”。

那个堆满了书和衣服的空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它变成了家,
十几平米的地方,存放着我们清晨的阳光和睡着时依然醒着的梦想。

你不再是这座城市的过客,知道楼下水果店香蕉多少钱一斤,楼下常去的一家面馆的老板不用你点菜就知道你吃什么,当你开始和这座城市建立密密麻麻的联系的那一刻,你就有了归属。



在《只在此刻的拥抱》结尾,周达雨回北京的时候遇到一个刚去北京的女孩子,女孩子问她:“你也第一次去北京吗?”周达雨说,回北京。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书中刚来到北京莽莽撞撞的周达雨,或许也会变成百毒不侵,周边寸草不生的白树槿,北上广深每天都有故事发生,人们在它的肚子里找寻着希望,有的人留下了,有的人选择离开。

“这里是北京,每天,都有无数人来到这里,离开这里,因为相爱在一起,也因为相爱而分开,这绝不罕有。”


欢迎你来到这里,寻找和失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