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管理,不是让问题越来越少,而是让问题越来越多

 我是在职研究生 2018-03-16

 

群里有一个“刺儿头”,总是发一些备受争议的帖子,引起很多人的反感。有人于是出声与之争辩,也得到群里多人附和,直到对方难以招架为止。结果次日又发。

 

如此反复,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论战,其间有各种表现,有的气愤,有的嘲讽,有的语言暴力,“仇”越结越大,直到有一天激惹了群主,踢出群去,算是顺应了民意。

 

举群庆贺,好像为“民”除“害”一般,问题终于解决了。可是,自此群里寥寥数声,鲜有讨论,渐渐沉寂,这是新的问题,反而成了更难解决的问题。

 

联想到管理

 

由此我们联想到日常管理。很多时候,有效的管理看似解决了问题,可是立即又有新的问题出现。我们误以为随着高效管理的逐渐深入,问题会越来越少。事实上,管理者看不顺眼的问题越来越少,而看得顺眼的,或者甚至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却只增不减。

 

换句话说,真正有效的管理都是问题的转化,而不是让问题消失,这恐怕才是管理的真相。如此说来,需要管理的并不是某一个问题,而是很多问题结构的变化。

 

业绩不好,很多人都以为这里面有原因,也竭尽全力去寻找原因,结果越找越困惑,把自己都陷进去了,还是找不到。原因并没有隐藏,只是我们很难发现,因为我们也没有真正去“发现”。

 

业绩是因为一组动力与一组阻力的平衡;而业绩没有出现,也一定是同样原因。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去认识这些阻力与动力。否则,管理不是趋向庸俗化简单化,就是趋向神秘化复杂化。

 

团队有效合作

 

团队之间的合作,是管理者重要考量之一。道理明确,战略一致,可是执行起来,千奇百怪的现象都有。发现战略推进不力,追究起来,各说各的理,找不到明确的源头。大家都觉得是自身以外出了问题,是公司问题,制度问题,战略问题,或者,体制问题。而且,这种感觉真实无比,丝毫没有推诿或任何不负责之意。

 

战略无法推进,团队无法有效合作的原因不在于是否有道理,而在于愿不愿意付出代价。任何人的任何问题,都是代价问题。当我们愿意付出代价的时候,任何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团队之间的合作,就看“出价”是不是高,或者,出的“价”是不是吸引对方。怎么才能知道自己的出价是不是有效呢?就看对方谁主动,主动提出合作的一方,出价往往都不高。

 

对内不会合作,对外也不会有效;对内关系单薄,对外必然也是苍白无力。

 

构建关系网

 

管理说到最后,就是一张立体的关系网。在这张纵横交错的网络里,或闪转腾挪,从容自如,或小心翼翼,处处掣肘。有人请来尚方宝剑,杀伐决断,“降魔”立威,把网捅了个大洞,终于可以“松快”一下了,新的网络又结成了,而这回处处死结。

 

可以发货吗?不行,这里有规定,那里有流程,因为政策;可以报销吗?不行,事先有申请,事后有稽查,因为合规。两票制,营改增,药占比,耗材比,货票同行,医保限额,单病种收费,一致性评价,医药代表备案制度,目不暇接,雷厉风行。

 

变化的环境,需要团队行为的弹性,而团队行为来自管理。管理者决定了团队的自主应变能力,决定了团队“智商”的快速提升。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团队的智商?团队智商,需要三个要素,即信息量;信息加工方式和统一的应激反应。

 

第一,信息量

团队成员之中的信息交流深度与频度,是信息量的保证。首先确立团队中信息交流的机制是至关重要的。为此需要留意以下五个方面:

1)  及时沟通。信息的重要性是快速衰减的,没有及时有效的信息,带来的只有后知后觉的尴尬

2)  主动沟通。要求每个人都主动沟通的难度在哪里?是不知道哪些信息重要,值得交流。所以,当主动性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也是重要性次序出了问题。

3)  有效沟通。有效与否,谁来判断?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比较实际的判断,在于是否同频沟通。一个在战略,一个在执行;一个在理性,一个在人情;明明在说这件件事,对方在说这类事情。这些或者明显,或者隐蔽的不同频道的沟通,障碍了沟通的效果。

4)  准确沟通。准确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数字与事实的准确性;第二,

5)  要事的书面化沟通。重要的,不能只是靠说,还要靠记录。记录,保存,连续,记录的才算重要。落到纸上的,才显得重要。想法记录下来,才算充实。

 

第二,信息加工方式。

信息量有了,不等于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所以还要看信息的加工方式。任何一个团队,首先重要的是解读信息的角度。只有多视角,多层面的解读,才能完整地还原真相。

 

就像一个爸爸酗酒那个故事一样。酗酒的爸爸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同样酗酒,一个滴酒不沾。问他们行为完全相反的原因,回答惊人的一致:爸爸酗酒。同一个事实,诠释完全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相同。

 

第三,统一的应激反应。

既然是应激反应,没有人来得及思考,只能靠自己当时的习惯。说教是没用的,正确的道理也无济于事,说一万次也没用。唯一的办法,就是练习并适时反馈,养成新的习惯。这需要团队里的氛围来时时刻刻地进行刻意的练习。

 

所谓“脱口而出的深思熟虑”,只不过是后天养成的习惯而已,因为无论是谁,应激反应都是脱口而出,至于脱口而出的是不是自己的“深思熟虑”,就看平时练习多少了。

 

一个团队只要建立了足够的信息量和明确的加工机制,这个团队必然会形成长头无阻的信息流动渠道,一定是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网状结构。

 

一个团队如果能够形成这么多的节点,共同拥有这么丰富的信息和统一的加工机制,那么这个团队必然拥有统一的应激反应,无需领导的深度介入,就可以足以应对周围变化的环境。而这样一来,“问题”不是变少了,只会变得更多。只是,再多的问题,都趋向更加高效而已。

 

总体而言,一个高效的管理者不断自问三个问题:

第一,  周围发生了什么?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第二,  得出什么结论?管理诠释信息的习惯模式

第三,  如果碰到那种场景怎么做?针对性练习的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