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文化”?(口语课堂讲义)

 昵称33947563 2018-03-16

 

  “文化这个词, 在我们现代汉语当中可以说有狭义与广义两重含义。狭义的“文化”,就是语文知识。比如说我们平常讲“一个人文化水平高、文化水平低”,“某人有文化,某人没文化”,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化这个词。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学理的概念,在人文社会科学当中,就有文化学这样一个学科;除了文化学这个学科,其他的学科也广泛地使用文化这个词。作为学术意义上的词汇,“文化”是什么含义呢?关于这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人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全世界各种出版物所使用的文化这个词,它的含义有一百六十多种。那也就是说,大家没有统一的看法。既然没有统一的看法,那么学者们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对这个词的含义、定义提出自己的意见。据我本人的看法,对于学术意义上的文化这个词,最好是把它当作与“自然”相对的一个概念来理解,定义留待后边再说。

 

  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和“自然”相对的概念,根据是什么呢?有两方面的根据。第一是语源学上的根据,也就是从语言文字起源的角度来看它的根据。我们可以从汉语和西文两个方面来讲这个事情。先看汉语。大家公认,中国古代各种文献当中最早使用文化这个词,是汉代的一个学者,叫刘向,他也是个官员。刘向有个集子叫《说苑》,其中有一篇叫《指武》。在这篇文章当中,他讲到了文化。他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凡是用武力的时候,是因为“不服”,就是我用“文德”来治理你,你不服,然后我才使用武力。

 

  这里他说的文化是什么意思呢?和我们现在讲的文化好像不太一样。我们现在讲的文化是个名词,我们指有些东西是文化,比如说教育是文化,艺术是文化,我们国家有文化部,文化部管着很多的事情,包括医疗、卫生、体育,我们都叫它文化。而刘向在这里说的“文化”,是“以文教化”,是个动词,意思是通过“文德”的手段来实行教化。可见,这里边隐含着一种与“自然”相对的含义,就是要改变,要加工,不能听其自然。

 

    “这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原义是纹理错画,就是在一个事物上刻划花纹,刻划纹理。我们到现在,有时候也还在这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种社会现象——纹身,就是在身上画花纹,画图案。人的身体是个朴质的东西,自然生成的东西,在上面画一些东西,对它进行加工,叫做“文”。可见,这个字,在古代汉语当中,从一开始就有人为修饰、人为加工这样一个意思。后来从这个意思上引申出来的所有的和字有关的词汇,我们去体会,都有这层含义,就是加工,对自然的东西进行加工,比如说文字、文章、文采、文华等等,都有人为加工的含义。那么这个字,在中国的语言系统中,和它对应的字是什么呢?就是,文是加工,质是原始,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的东西,我们叫朴质。比如大家都知道一个成语,叫文质彬彬,它讲到,“彬彬就是“配合得很好的意思。“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出自《论语》,是孔子说的话。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你朴质的这一面胜过修饰的这一面,那么这就是“野人”,在当时就是指下层人民。反之,一个人如果他过于注重修饰,掩盖了他朴质的这一面,孔子说,那他就是史官。史官在古代是个很郑重的职位,他的服装、言谈、举止,都是很郑重的。孔子认为这两者都不理想。理想的人是什么样呢?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和“质”配合得很好,这才是君子。通过这个话,我们可以体会,“文”这个词是与“质”相对的一个概念,是与朴质相对的一个概念。

 

  我们再看西学,看西文。在西文当中,“文化”这个词,也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英文中“文化”这个词为culture;英文还有一个词,nature,就是“自然”。它们的词尾都一样。西文中这个culture,是从拉丁文来的。拉丁文有一个词,叫cultus,它的原意是什么呢?是耕种。土地是自然的东西,我们如果采集野果子,那就不是加工;但耕种是加工,是对土地的一种人为加工。可见“文化”这个词,在西文中原本也是加工的意思,对于一个自然的东西进行加工。culture这个词后来被引申,引申成什么呢?包括栽培、养殖、教养、修养等等,引申到了经济领域、文化领域,以后还引申为发展、教育等等。nature这个词是自然,指没有经过认为改变的原质。“自然”这个词,希腊人非常推崇,很多哲学家的哲学论文题目,名字全都一样,叫“论自然”。那么“自然”是什么意思呢?“自然”在希腊文当中的意思是“像它自己一样”。你听起来,这好像是同义反复,但是它说明了它的含义,就是它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它像它自己一样,这就是所谓“自然”。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西文当中,“文化”这个词,culture这个词,它的对应物是“自然”,是nature这个词。所以我说,从语源学上讲,“文化”这个词是一个和“自然”相对应的概念。

 

  把“文化”看作是和“自然”对应的一个概念,还可以找到文化学上的根据。我们刚才讲到,对“文化”这个词有很多的定义,第一个试图对“文化”做出一个定义的学者是谁呢?是英国的泰勒(E.B.Tylor),他是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一个人类学家。那么泰勒他对“文化”作了一个定义,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泰勒这个话,我们给它分析一下,实际上强调了“文化”的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文化”不属于生物遗传,不属于人的先天本能,而是具有人工习得性,是后天学来的。如果是遗传下来的,与生俱来的,生来就会的,它就不是文化,文化是后天学的。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吃饭,一个婴儿一出生,就有吃的能力,就张着小嘴要找奶吃,你给他个奶瓶,给他个奶头,他就能吃。这个吃的能力是不是文化呢?不是文化,这是动物的本能,这是遗传学上的东西,不是人工习得,不是后天学的。我们还讲“吃”,“吃什么”就是文化了,比如说西方人吃西餐,中国人吃中餐,这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习得的,后天学会的。一个中国人生在西方,长大了,他也就学会吃西餐,一个西方人生在中国,也会爱吃中餐。可见“吃什么”,是后天学的,这就是我们说的人工习得性。比如还说“吃”,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这都是文化,都不是本能就会的,都是后天习得的。所以泰勒这个定义,讲了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即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生物遗传的,是后天习得的。

 

  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的第二个要点,是说文化不是个人的所有物, 而是具有社会性。它这个定义讲到,文化是人“作为社会成员”的能力,而不是纯个人的东西。这个话什么意思呢?人们作为个人会有很多习惯,它们如果完全是属于你自己的,它就不能叫文化,“文化”必须属于一个社会群体。我们还举刚才的例子,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是文化,西方人用刀叉也是文化,但如果有一个人很个别,他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叉,就愿意撅个小树枝用来吃饭,那么这纯粹是他个人的一个癖好,一个习惯,没有社会性,不属于哪个群体的社会行为,这就不是文化。所以泰勒这个定义的第二点,是强调“文化”这个东西具有社会性,不是为个别人所独有,是属于社会群体的一个东西。

 

  泰勒这个定义的第三点涵义,实际上是讲说文化不是若干孤立要素的机械堆砌,而是一个整体,用泰勒的话讲是“复杂整体”,就是一个有结构的整体。整体性、结构性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整体性,是讲文化的各个部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我们还讲吃饭,有人说中国人有一个习惯,不太愿意分餐,愿意吃桌饭,吃桌饭的时候,大家很热闹,讲究搞一桌菜,十几个菜,二十几个菜,每个菜大家都吃一点,有人作过分析,说这种习惯能反映中国人一种很深层的文化心理。再比如说住宅,我的家乡在河北,过去河北人盖房子,盖三间房,一明两暗,中间是个过道,两边有东西房。如果两代同居,家长住在东侧上房,第二代人住在西侧下房。现在人们盖房子不这样了,盖四间,每间都是单独的。表面看,这是建筑形式的变化,但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过去是传统时代,两代同居,有上有下,尊卑有序,现在小家庭盛行,子女一般都是单过,和父母分居。可见,一个建筑的形式就反映了社会层面的东西。所以泰勒说,文化是个整体,有结构性,而不是一些互不相干的因素堆起来的东西。

 

  这是泰勒讲的文化的几个重要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点,就是人工习得性。文化不是生物学遗传,是后天的,是人工习得的,这也就是我想强调的观点——文化是一个和自然相对应的概念。说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给文化下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人类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切创造活动及其成果。

 

  文化包括哪些东西?人们一般倾向于把文化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人们叫“物质文化”,也有人说叫“器物层次”,就是事物性的东西。人类创造的事物性的东西,比如说工具、机器、耕地的犁,我们在用的电视、电脑、飞机、大炮、房子,这些东西都是人创造的事物。“器物”必须是人创造的,不是自然就有的,如果说一棵树,那不能算是文化。第二个层面,社会关系。人在社会中生活,要和各种的人打交道,在各种场合来打交道,就有各种的社会关系,这些都是文化。比如说你在家里是父亲,或者是儿女,是丈夫,是妻子;到了单位,你是公司的老板,或者是员工;在学校里是老师,或者是学生,是校长,是管理人员;在北京市,你是市长,是官员,或者是普通的市民。这种关系是文化的第二个层面,也有人叫“制度层次”。制度和社会关系有关系,社会关系比较凝固化的这部分、成为规范的这部分,就是制度。比如我们说在学校里,老师对学生应该怎么样,学生对老师怎么样,有制度规定。第三个层次,人们叫“精神文化”,或者是“观念层次”,比如说艺术、宗教、伦理等等。这样,文化包含三个部分。

 

  文化这三个层次,其中一个是观念。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文化观念,观念层次的东西,它并不总是独立的存在,同时也存在于其他两个层次之中,在物质文化、社会关系中同样也有体现。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们讲文化是人的创造活动,人的创造活动都是有意识的,自觉做出来的,而不是瞎碰碰出来的。比如说我要制造一个东西,我要搞一个改革,我要搞一个革命,我要创造一个什么思想体系,创造者事先必须要有相应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之后,他通过自己的脑力活动、体力活动,再结合外部的物质资料、外部的条件,进行创造工作,最后就创造出一个东西来,比如物质层面的一个东西,或一个制度等等。文化的创造必须要先有一种观念。我们中国有个成语——“胸有成竹”,讲的是画竹子。一个画家要画竹子,他怎么办呢?他不是拿起笔来瞎画,他事先要构思,胸有成竹,在头脑中先把这个竹子的形象他要构思好,然后他用画笔,用画布,用原料,通过这些把自己的观念表现出来,最后形成一张画,关于竹子的画。

 

  我们看,这个文化观念,观念层次的文化,它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存在于哪些领域呢?首先没有画之前,存在于画家的脑子里;画的过程中,体现在画家的行动中;等画完了,存在于物质层面的这幅画中。所以,我们要强调的,文化观念不仅只是自己独立存在,同时,也存在于人类的创造活动当中,存在于人类的创造物当中。刚才我讲到了房子,说一个农家盖了一个房子,“一明两暗”,这里边就包含了文化观念,区分老少尊卑的习俗,孩子对家长的尊敬等等,都在里边。这样,文化观念问题就很重要。我们通过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就可以对它的物质文化,对它的各种社会关系和制度,对它的文化创造活动有所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