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回顾:从PE投资业角度的三个周期】
第一周期:黄金十年-1999到2008年
这个时期是中国崛起的经济成长机遇期。
投资业最好的机会是分享经济成长成果,这就是PE-Growth基金的基础逻辑。真正赚到大钱的都是那个阶段的股权类基金,十倍甚至几十倍回报是经常能有的的案例。我们沟通过很多规模一线的主流PE,他们都坦言赚钱项目主要来自于2008年以前。
第二周期:流动性繁荣期-2009到2013年
这是比较特殊的一个五年周期,流动性繁荣几乎支撑了经济的所有。
这个周期里,传统制造业几乎从未复苏过,投资机遇是流动性支撑下的交易性机会,不动产资产和泛信贷市场是这个周期的主要亮点。城市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都是这个时期高速成长起来的。还有四大资产,2009年开始战略性放弃不良业务转入备受非议的泛信贷业务并把握了机遇。 在这期间,关注传统行业高增长机会的Growth基金多数都在苦苦挣扎,而鼎晖则在2011年启动了夹层基金并在一期取得了不菲回报。 除了金融业,这个时期传统行业的大发展主要集中地产行业。在这轮周期以前,一线地产公司普遍还在刚过百亿水平,这个时期则导致了一批公司迈向了千亿俱乐部。
这个周期中,互联网及新经济则给VC行业带来了一轮空前的机会。
第二周期在2013年开始结束。标志性事件是2013年夏天的银行间市场开始出现清算时间延迟,而之后清算延迟则成为了常态。在2013年以后,流动性已经进了一个新格局。这个时点在泛信贷市场没有全身而退,甚至还在扩张的机构,现在则面临非常大的尴尬。案例之一是从另一家明星银行空降团队实施扩张的一家中大型银行,我们在违约市场见到的很多典型项目他们都是从这轮扩张后开始深陷其中。
第三周期:动荡及洗牌调整期-2014到2023
第三周期的主旋律是下行调整期的特殊机会投资,因各种花式违约而带来的债务重组将成为这一周期的主旋律,特殊机会投资机构的积极介入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催化剂。
2014年一季度,动荡及调整周期正式开启。长三角的银行信贷违约井喷了三倍,地方AMC牌照开始紧急下发。随后政府发动了“国家牛市”试图解救债务体系,但这个尴尬的计划在2015年夏天即宣告失败。2016年初地方政府平台信用岌岌可危,国家应急流动性注入的强心针带来了地产癫狂及府院之争。于是,2017年的的金融市场显得迷茫而动荡。 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市场终于不再那么迷茫,因为趋势开始明朗。中国“不倒双雄”之一海航集团正式承认系统性违约,巨无霸奇葩的肢解及债务重组成为了大概率结局。大家开始重新关注周金涛所提到的2019年大考。
在2017年的专业论坛上,大家在探讨18万亿已经成立了债委会的困境债权将何去何从。我们认为,困境投资机构介入下的破产重整可能成为解决的主要路径。2018年金融市场的重大动态中,权力格局重新塑可能是大概率事件,顶层将全面接管自成体系已久的金融王国,人事动荡可能成为违约市场加速暴露的催化剂。
从2017年末的各种信号来看,中国2018可能正式从动荡期转入下行调整期。有别于自由市场的两到三年的短周期调整,中国强权管控下的有序刺破将让调整周期平缓到可能五年或更长时间。可以想象,无论如何有序,2019年的探底可能依旧会给市场带来一定的动荡。
但是,从美国破产法11章精神来看,经济价值的重新分配不妨碍经济体的事实永续存在,“流水的股东永远的公司”,市场经济制度的本质是《赌场资本主义》,洗牌结束后的日出将一如既往的美丽。
复苏可能从2023前后开始,以迎接2035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018年热点问题展望】
传统PE基金: 基于传统PE基金的竞争充分,传统PE将在2018年更为积极试水及发展特殊机会这个类别。 基于传统PE机构对股权投资及公司运营的认知,以及PE行业对久期配置的容忍度,这些新加入者应该在困境重整及并购活动中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基于短期现金流考量而重点布局传统NPL资产包收购市场,可能会成为鸡肋之选。
VC和新经济: 在中国经济创新及消费升级的背景下,VC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发展,也获得了较高的账面浮盈,业界面临的最大问题应该是估值中枢及退出的问题。 一直以来,我们都不那么认同投资行业的“退出”设定(如果有闭环的收益就不是权益类投资了)。因为“低买高卖”才是投资行业的精髓,低位建的仓什么位置出货是压力不大的。当然,“高买高卖”模型下又没有下家接盘的话,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业界普遍认同,中国新经济投资领域的估值水平已经接近了2000年纳斯达克的水平,所以,调整的压力有可能在2018年成为VC行业最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困境重整基金: 困境重整基金将成为2018年热点,并可能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站上历史舞台。积极参与困境重整基金结构性资本提供的银行将成为市场的赢家。
银行信贷市场: 错误定价的银行股价将会重新调整,大家将会发现浦发成都并非奇葩。在同一口锅吃饭的所有同业,类似模式下不会有太差异化的信贷质量。监管将继续从严,不排除恒包盛锦一众中型银行都有可能刷新广发的罚单记录。 同时,基于央行副行长张涛先生2016年陆家嘴金融论坛中所提到的,中小型银行的有序破产(重整)可能在2018年拉开序幕。
债券市场: 基于没有利息支付能力的债券占比太高(超过一万亿美元),未来三年可能成为债券暴露的大周期,就如某家以环保治理为题材的大型集团,在去年的“技术性违约”惊险后,2018年的46亿债券能否成功借新还旧依然是场大考。基于这些并非“技术性违约”的公司大量存在,风吹草动的波动可能给问题债券带来一个万亿的市场。 昨天的华信跳水表演可能在2018年的债券市场上随时出现。
上市公司: 千家上市公司持续依赖扩张债务规模来维持流动性,其中1/3在临界点。质押违约债券违约明保暗保等花式违约、退市和破产重组将成为A股的2018关键词。
地产商: TOP100的地产商中有1/3在过去多年可能都是在扩张负债维持流动性,他们其中的1/3在2018年无法继续的话,我们认为这将不应成为令人意外的事件。 在这里,最先引领浪潮的较大概率可能是闽系快速扩张流派。同时,我们对一些超级公司维持一如既往的看法。
创新类金融机构: 一些承诺固定回报并在项目违约后刚兑进入庞氏的“创新类金融机构”也在压力边缘。继上一轮“E租宝”、“中晋合伙人”等一批百亿级案例集体暴露以后,2018年可能浮出水面将是一批千亿级的机构。虽然这些机构积极地收购了一些上市公司在内的“外表靓丽资产”进行自我宣传及包装,但在缺乏专业竞争力的背景下,这些交易的盈利前景未必乐观。
破产重整: 破产重整可能成为2018年度的重要旋律,“美国破产法11章”以及中国破产法框架下的“清算和解重整”的百度搜索量会倍增。
地方政府和破产重整: 各地政府可能把僵尸企业的破产重整作为新运动进行推动,全社会开始思考“市场出清”和“重新开始”,并积极推动这必不可少的一个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