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幅流传千年的图,真相竟然是这样

 师师书坊 2018-03-16

 

许俊先生出生于1960年,198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作品获得叶浅予奖学金。他在现代青绿山水领域有着颇深的造诣和独特的探索。

今日内容焦点

山水画在人心中的印象,都是老爷爷们喜欢的游戏?

《千里江山图》原来只是一幅毕业作品?

欢迎来到《美的邀请》,我是编导胡亚飞。追随着许俊老师的讲授,时间来到了宋代。宋代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某种程度上说是整个中国美术史上青绿山水的巅峰之作,无疑是传世名作《千里江山图》!所以,我们今天的内容就是《千里江山图》的专题。

图1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如果没有《千里江山图》,山水画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印象恐怕是这样的:

单调的黑白;

画面非常的平面化,很不写实;

而且是白胡子老爷爷们的游戏。

然而,《千里江山图》击碎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它的存在为中国山水画增添了一种魅力!

首先,千里江山图是重彩的青绿山水,绚烂辉煌,而且因为大量施用物理化学性质相当稳定的矿物质颜料,这幅12世纪的作品直到今天仍然鲜艳迷人!中国人自古就将绘画称之为“丹青”,丹指丹砂,青指青雘,鲜艳的朱红和青色才是先民们对绘画的认知!所以中国画绝不只是黑白和单调的!

第二,中国画也不完全是平面的。

《千里江山图》虽然没有采用西方式的焦点透视法,但仍然画出了中国人所崇尚的一种独特的空间感。前面提到创作了《早春图》的北宋山水大师郭熙就认为,好的山水画应该用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原则,来构建一个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

图2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你看《千里江山图》,全图大体可以分成五段,每段都是水面、浅滩和峰群错落相间,而且在山峰与浅滩之间布满大大小小的村落、房舍、丛林、曲径、栈道、水口、瀑布、舟船,还有用白粉画成的米粒大小但却神态宛然的人物。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千里江山图》中出现的桥梁。我特意数过,画面中出现了九座桥。这些桥里面既有那座著名的横跨大江,桥的中间居然还有一座重檐的亭子!也有寥寥几笔勾勒的、用茅草铺成桥面的农村小桥,有一座茅草小桥上还有一个村夫牵着毛驴;有一处溪流上还有一处跟水力磨坊结合在一起的小桥!

图3 《千里江山图》细部

这不正是可行、可游吗?

我们简直可以循着画中的道路、桥梁和人物来一场“卧游”了!

卧游”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一种很高的境界,既需要高明的画作,更需要看画者有良好的心境。

有明确记载“卧游”一说的是南北朝刘宋时期画家宗炳所作的《画山水序》。宗炳年轻时痴迷于漫游山川,后以老病,回老家江陵。他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游,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关于卧游之乐的典故还有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所著《书辋川图后》,讲的是一年夏天他因肠疾卧病在床,友人携带王维的画作《辋川图》,供他欣赏,告之“阅此可以疗疾”。

此画是王维摹写自家田园的山林景观,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皆得自然之趣。秦少游让儿子将画展开,他卧于床上细细观赏,如同身临其境。秦观陶醉于画景之中,精神不觉为之振作,脏腑随之调和,数日身体全愈。有了这样一幅可以在十多米的空间中让人神驰千里的《千里江山图》,谁敢说中国山水画是平面的,是不写实的!

最后,中国山水画也不是老年人的游戏!关于《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现在最可靠的记载就是蔡京为《千里江山图》书写的题跋,蔡京写到: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事在作之而已。

图4 蔡京的题跋

是怎样的少年能够在十八岁的年龄得到皇帝的亲授和重视呢?他又怎样才有可能画出如此老练而宏伟的作品呢?最后,这位少年天才为什么除了《千里江山图》,就没有任何作品和记载见于画史了呢?

让我们有请青绿山水专家,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最了解《千里江山图》的许俊老师!

《千里江山图》的确在中国美术史上是一个丰碑!它综合唐代那些绘画的理论、绘画的技法、又有自己的提高。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的作品,这张作品据说是王希孟十八岁画成的,而且王希孟二十出头就又去世了,这也成为美术史上的一个迷。

王希孟是个很特别的人物,他很小就入画院去学画。米芾在北宋初期受朝廷的指派,在国子监里面建立了画学,什么叫画学,就是国家的美术学院。

米芾的学养,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北宋的画院还大量搜集前朝的绘画,编辑出来,进行目录整理,这都对绘画的学习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后来到了1110年的时候,国子监的画学和画院合并,把国子监学画的这些学生和指导的教师,一起都搁到画院里面了。

我算了一下,从王希孟出生到1110年,他正好是14岁。王希孟是18岁画成了《千里江山图》,但是这期间还有4年的时间,如果按照我们的猜想,他14岁进画院的话,他起码有4年的学习时间。而在这4年里头,专学山水的话,基本功的训练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加上有皇帝的亲授,和画院里这些顶级画家亲授,他的造诣一定迅速的提升。

宋徽宗的重视,等于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对他绘画的重视。

我曾开玩笑的说,王希孟这张《千里江山图》是一个集体的合作——如果18岁能画成这样,这张画应该相当于他的毕业创作。他既然在画院里当学生,他毕业得拿张画,正好皇上要钦点他,画一张看一看。

毕业创作大家都知道,在学校里这个学生在进行毕业创作的时候,是有很多老师来帮助和指导的。甚至也可能有一些画家动手帮他作画,帮助他修整。总之,《千里江山图》应该算是一个学习后的毕业创作。

王希孟这个人肯定很有天赋,搞艺术没有天赋不行,没有努力也不行,没有很好的条件也不行。

画院里有很好的创作条件,比如说提供了很好的绢。他用的是一张整匹的卷,长达12米。我们画画人都知道,画绢是要绷起来的画的,故而王希孟用的这张桌子至少要有十二米,或者要有一个12米长的框子把绢绷起来才能画!一般来说只有宫廷能够提供如此巨大的画室。而且他本身用的材料也是很好的,他这个石青、石绿当时可能制作是最精良的。颜色其实分三六九等,王希孟在宫廷里用的是最好的颜色,精工细作,而且提纯度也高。

宋代有一种皇权的极致和一统江山的思想,在宋代的山水画中表现的非常充分。

我们去看宋代的山水画,基本上主景都是一座大山,然后旁边分布山峦,河流,层层山峦、山脉延续下去,都是有主有次。王希孟这张长卷中间也有一座大山,而且也是完全表现了宋代的这种山水画的风格,表现了这种万里之势。虽然画面有限,但是山峦起伏,而且里面画的非常丰富,有舟船,有桥梁,有屋舍,屋舍里面有楼阁,有草棚,还有很小的点景人物在里面,把生活的场景表现的非常丰富。

图5 《千里江山图》中一统江山的主峰

宋画呢,第一是表现了山峦的雄伟,而且要分出主次;第二,它是与生活分不开的,从这张画里头能看到当时的社会生活,把人融入到自然中去,这一点是宋代达到的一个高峰。

相对来说,宋代山水的作品,应该是中国山水画里面写实阶段最高的一个趋势,无论是对树木、山石、人物的描写,对建筑的描写,都是相对中国其他历史阶段,写实性最强的一个时代。

青绿山水的出现,它和以后的水墨山水,简单的说,是一个前后的关系。水墨山水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对自然的理解,全都表现在青绿山水里面了。我想现在我们提倡青山绿水,正好跟我们青绿山水这种主题能联系起来。

我们画一些青山绿水来更好的表现我们当代的风貌。但是回过头来看,这种手法怎么运用,我们好像有时候很茫然,为什么呢?这种青绿山水的技法,很多都失传了。

因为这些技法多是宫廷画家口传心授得以保存的。

比如我刚才说的王希孟,老师怎么教他的,没有任何的记载,画论上也很难找到。我为了写《青绿山水技法》,查了很多的画论,找的都是只言片语,我给它摘录下来,但是我认真一读,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很多的观点可能是对立的。有的人讲究开始勾墨要重,有的讲究开始勾墨要淡,到底要听谁的?

所以我们只能看这些古画,这些经典的作品,从这里面去分析,去研究,只能靠我们的智慧。

你比如说绢画青绿山水的时候,它不是一面画的,它要两面画。它正面画完颜色,反面要托颜色,反面托什么颜色,正面底下罩的什么颜色,特别是青绿要打底色、分染,再罩色,一层层颜色罩上去以后,我们不知道前面的画的是什么颜色,前面的工序是什么,背后托的什么颜色,我们也不知道。前面上的朱砂,后面就是拿朱砂托吗?

错!青绿山水,前面上的是石青石绿,后面是托的石青石绿吗,不一定。

比如说《韩熙载夜宴图》,那个侍女坐在那里,穿的是朱砂的衣服,那张画曾经揭裱过,反面托的是石绿!我们根本就想不到它在反面能托石绿!它颜色用的非常巧妙,你从正面看上去,她穿了一个红的纱质衣服,感觉到里面衬了一个绿色的小袄,但是你看不见,但是你就有这种感觉!

图6 五代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所以我们现在要学习,刚才谈到王希孟这张画,你就要去研究,他每一个局部的构成,每一个局部绘画的步骤,这都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

今日思考

《千里江山图》由王希孟十八岁画成,那么大家十八岁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呢?欢迎在课程下面写下你的评论与感悟。

同一起跑线,如果可以预测到未来世界的自己,你是否会感兴趣?当你感知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以后的人类,你会何去何从?

知之×美的邀请重磅推出知识付费课程:解密无价的高级感

扫描下方二维码,《美的邀请》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知之”微信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