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极的驯鹿人

 黑龙江波涛 2018-03-16

BY2W0170
 
Day 3 我一般很少到一个地方给自己留影,难得最后一天也不想干什么,毕竟前一天爆发完了感觉这晚的极光小把戏了,给自己来一张,做个留恋。 


谁是北极真正的主人

虽然地理区域分布广阔,但人口稀少的北极土著民族,在很多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首先在人种学上,他们就像美洲的其他土著民族一样,都具有蒙古人种的典型外表特征――矮个子、宽鼻梁、直黑发、黄皮肤;其次,各土著民族间在文化上也是大同小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载体。”  Day 3 最后一天没什么爆发,陆陆续续的小极光,胃口大了就没怎么出帐篷,也是因为环境太恶劣。

北极地区的各土著民族,不论他们生活在西伯利亚、欧洲还是北美洲,他们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相似之处。例如,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以及西伯利亚的部落民族所穿的雪鞋都很相似;在宗教上,普遍信奉萨满教,这是多见于狩猎采集部落中的宗教信仰。漫长的几千年间,北极土著民族几乎生活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与外界接触甚少,因而保持了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方式的许多特征。
  种种迹象表明,除了拉普人,北极地区的大多数土著居民起源于单一地区,人类学家一般认为这个地区就是中亚。
  今天生活在北极地区的总人口已经有900万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迁移来的南方居民。这些在北极土著民族眼中的“文明外来人”,数量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后来居上,成了实际统治整个北极地区的力量。但是尽管如此,无论谁都无法否认,真正的北极居民应该是在这里与严寒搏斗了几千年的土著民族。这些民族称自己为因纽特人、因纽皮特人、萨米人(又称拉普人)、戴尼人等等,尽管每个民族的语言不同,或者使用的词汇不同,但这些名称都包含一个共同的意思,那就是:“人”。DSC_7349.jpg3_调整大小
  人种学家以语系为依据将北极土著民族划分为:阿撒巴斯卡人,如北美的一些印第安人;阿尔贡琴人,如生活在加拿大渥太华河一带的部落印第安人;通古斯一曼楚人,如西伯利亚地区的一些土著民族。如果从文化特点划分,又可将他们叫做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鄂温克人、萨米人、楚科奇人等。不论怎样称呼,他们都是北极地区真正的主人。北极土著民族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地理分布非常广阔,围绕着北冰洋海岸四周的陆地、岛屿,他们的足迹散布在欧洲、亚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分属于7个国家: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格陵兰岛)、瑞典、挪威和芬兰。纬度分布范围大约在北纬60~80°之间,主要集中在北纬60~75°之间的地区。生活在北极地区最南部的是北美印第安人,最北部的是极地爱斯基摩人。
  几千年来,这些部落民族自由驰骋在北极辽阔的冰原上,一直过着无拘无束的游牧、游猎的原始生活,他们本来不属于哪个国家,更不接受任何人的统治。他们只属于自己的群体。所以社会学家和律师把他们描述为“第四世界”的人。只是到了16世纪后,西方白人进入他们的世界,占有了他们的土地和资源,他们渐渐落人殖民者的统治之下,同一个民族被人为地分属为几个国家,如爱斯基摩人分属4个国家――前苏联、美国、加拿大、丹麦;萨米人分属前苏联、挪威、瑞典、芬兰。
DSC_7347_调整大小 
       土著居民居住在北极地区至少有100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共有20多个民族,一直过着近乎游牧渔猎的原始生活。直到1825年以前,北极居民基本上还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处在一种完全的天然状态之中。
   研究爱斯基摩人的古人类学家通常将欧亚大陆北部的北极地区称作旧世界。由于地域广阔,历史悠久,该地区的古人类又渐渐演化出一些语言和文化上各不相同的民族。其中人数较多的种族有:生活在亚洲大陆东北角的楚科奇人和散布在西伯利亚东部北冰洋沿海一带的雅库特人。这是西伯利亚北极地区中最大的两个民族,后者来自中亚靠南的地方,进入北极的时间比较晚。他们住在木头房子里,使用铁器,把原来饲养马匹和牲口的传统变成饲养驯鹿。而且,他们不像其他民族那样完全处于原始共产制状态,而是具有一种近乎封建社会的首领制度。因此,相比之下,雅库特人的社会制度比其他北极民族似乎先进了一步,而这也是他们较晚进入北极的一个有力证据。分布在北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涅涅茨人,纯粹靠打猎为生,包括到北冰洋捕杀鲸和海豹。而在雅库特和涅涅茨人之间,还有一个在数量和地域分布上都比较小的民族,那就是鄂温克人。DSC_7347.jpg1_调整大小

        鄂温克人在生活习惯上也介于上述两大民族之间,既能饲养驯鹿,又是捕猎能手。他们经常与雅库特人发生冲突,但同时也依靠雅库特人供给他们铁器。以上几个民族都是亚洲人。虽然涅涅茨人有点介于欧洲人和亚洲人之间,但其主要特征仍然是黄种人。只有生活在欧洲最北端的拉普人才是真正的白种人。他们又分东拉普、北拉普和南拉普,主要以养鹿为生,也兼营捕鱼、打猎和少量的农业。这是北极土著居民中唯一可以肯定的欧洲人的后裔。
  所有北极地区土著居民的文化传统都非常相似,属于某种共同的白色寒冷文化。他们的文化传统从数千年前几乎一成不变地延续到20世纪。他们是地球上生活条件最艰苦的民族。严寒、暴风雪及食物匮乏常常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生命。但他们又是世界上最乐天安命,最和平善良的人。在爱斯基摩人聚居的地方,生活带有强烈的原始公有制色彩。男人崇尚渔猎本领,具有强烈的养育和保护整个部族的责任感,真诚地认为猎获物应当平等地归于所有同类。他们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因为自私或不道德的行为被部族排斥于社会生活之外。L1342482_调整大小

       在某些村落,至今仍保留着交换妻子的风俗,对儿童则毫无例外地格外宠爱。拉普人绝大部分以放牧驯鹿为生,全家终年跟着鹿群奔波迁居,而驯鹿则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的全部物质基础。因而称拉普人的文化是“驯鹿文化”。苔原上的部族捕猎未驯化的北极驯鹿、麝牛及其他动物。北冰洋沿岸的部族则捕猎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有时也猎杀北极熊。他们身穿鹿皮衣,住海豹皮帐篷,在水中乘坐海象皮划艇,在冰雪中靠驯鹿或北极狗拖拉雪橇。
  到本世纪70年代,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不少于十几万人,以后由于矿产资源及能源的开发,北极地区20年来戏剧化地迅速繁荣起来。现在真正的爱斯基摩人大约只有15万人,但进入这一地区的外来者却已经有700多万人,而且还在迅速地增加。大批现代移民涌入极区,新兴城镇拔地而起,这使古老的传统文化,几乎淹没于当代文明之中。面对从南方远道而来的现代陌生人,纯朴的爱斯基摩人几乎茫然不知所措。DSC_7349 (2)_调整大小

        他们放弃了渔猎,专门加工毛皮以向现代人换取工业品,却又对毛皮价格的浮动感到莫名其妙。他们因为自己的文化受到蔑视而愤怒,却又无可奈何。但是不管怎么说,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的确今非昔比,已经相当现代化了。在20年的时间里,从原始的传统生活一跃而进入了现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变化之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然而巨大的文化反差也同时打乱了爱斯基摩人固有的心理平衡,他们对人生和前途的信心失去了支点,于是出现了酗酒和暴力。处于工业开发区的爱斯基摩人则几乎完全改变习俗,投身于工矿企业,成为与外来人一样的工人或雇员。70年代苏联的北极人口(60oN以北)已达550万,加拿大有150万,而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首府朗伊尔城(78o14′N),常年过冬人口已达1200人。
        前3000年,从突厥族群分化出一支部落,他们途经阿尔泰山,最终西迁至乌拉尔山,形成乌拉尔族群。 乌拉尔族群将原居于该地8万多年的印欧语系白种人驱散,乌拉尔族群的一支与当地的占人口多数的斯拉夫-日尔曼融合,形成芬兰-乌戈尔人,再后来分成三支向外扩散:向北的一支沿着伏尔加河上游进入北欧,演变为芬兰人、芬兰以北的拉普人、爱沙尼亚人、莫尔多维亚(莫尔多瓦)人、乌德穆尔特人、马里人、卡累利阿人、科米人(黄种人);向西的一支演变为马扎尔人;向东一支,沿卡马河、越过乌拉尔山,进入西伯利亚,演变为汉提(奥斯恰克)人、曼西(沃古尔)人等。剩下的乌拉尔族群被称为萨莫耶德人,包括涅涅茨人(分布在北西伯利亚和乌拉尔山脉两侧)、塞尔库普人、牙纳桑人,他们生活在俄罗斯极北地区,没有与白人融合,是纯粹的黄种人。DSC_7348_调整大小

       公元400年突厥族群的匈奴西迁,演化为保加尔人。公元600年蒙古族群的柔然人厌达人西迁,一部分被斯拉夫人同化,一部分被保加尔人同化。保加尔人的一支演化为目前的楚瓦什人,保加尔人的另一支被斯拉夫人同化为保加利亚人。 中亚北部的突厥族群可萨人、佩切涅格人、乌古思人、钦察人逐渐演化成目前巴什基尔人、库梅克人、诺盖人;后来一部分与西迁的蒙古人融合为鞑靼人。

       突厥族群沿勒拿河、叶尼塞河向北极地区移民,形成雅库特人、楚科奇人,接着又经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成为阿留申人、爱斯基摩人、印地安人,这些人都没有与白人发生融合,属于纯粹的黄种人。

DSC_7348.jpg2_调整大小
        目前北极地区土著居民有20多个民族,人口总数不到200万,各民族人口数差异很大,最多的达30万人,最小的民族,人口总数只有200人。他们是:科米人、雅库特人、可汗人、曼西人、楚科奇人、多尔干人、科里亚克人、南特西人、恩加纳桑人、塞尔库比人、青卡格赫人、伊特尔曼尼人、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拉普人、鄂温人、鄂温克人、恩特西人、印第安人等。
  亚洲的北极土著民族包括在这20多个北极土著民族中,其中有18个民族分布在俄罗斯境内,人口总数达100万左右,占北极土著民族全部人口的1/2以上。俄罗斯北极地区土著居民中,科米人和雅库特人人口最多,均达到30万,其他16个民族的人口从200人至30000人不等。
        西伯利亚东部主要是科亚克人和楚科奇人,东部沿海则是爱斯基摩人和阿留申人,西伯利亚中部地区集中了鄂温人、奇卡格赫人,以及更多的雅库特人。西伯利亚西部至芬兰边境居住着鄂温克人、多尔干人、恩加纳桑人、恩特西人、南特西人和科米人、拉普人等。这些最早生活在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的游牧部落,以狩猎、捕鱼为生,后来大部分民族转为放牧驯鹿。而雅库特人等是以后相继迁移到这里的。
BY2W9971

 

————————————————————————

摄影师布赖恩。亚历山大的足迹踏遍西伯利亚北极区,以镜头把楚科奇、多尔干、 E'ven 、汉特、科米、涅涅茨和恩贾纳桑族人的生活记录下来,让大家看到他们传统的营帐,运输和衣著,还有如放牧,狩猎和捕鱼等作业。(摘自网上卫报,摄影:布赖恩·亚历山大/极地摄影)

在11月刮大风的一天,楚科奇猎人坐狗拉的雪橇由乌伊连前往Dezhnovka。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楚科奇驯鹿牧民格里沙在零下30摄氏度的冬季期间在处理驯鹿工作后嘴上因吐气而结冰。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楚科奇驯鹿牧民格里沙在引领两头役用的驯鹿。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楚科奇女牧民娜塔莎把在苔原上以驯鹿皮搭成的流动式帐篷顶部的雪刮走。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在塔姆贝附近一个冬季帐篷前的一位年轻的涅涅茨女孩儿穿戴着传统的有皮草饰边的帽子。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这位两三岁的涅涅茨女孩儿那么接近他家役用的驯鹿似乎在喂食。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E'ven族牧民在维尔霍扬斯克附近他们的冬季牧场放牧驯鹿。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这位恩贾纳桑族女人在冬季穿上温暖的冬衣行走在结冰的赫塔河上。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在迎春的庆祝活动中,汉特妇女都穿戴了传统服饰。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在零下51摄氏度的低温下,扔到空中的沸水随即转变为蒸汽和冰。这是因为沸水会分解成细小的液滴,会马上冻结成冰。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在亚马尔,太阳在涅涅茨牧民一排排冬季驯鹿皮帐篷后头冉冉升起。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涅涅茨驯鹿牧民萨沙(右)和他的祖父拿着他们刚从冰下捕获的白鱼。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在春天的一场风暴中,在苔原塔姆贝附近的涅涅茨驯鹿牧民的驯鹿皮帐篷周围是回旋的雪。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在亚马尔半岛涅涅茨驯鹿牧民的驯鹿皮帐篷上方闪耀着北极光。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在亚马尔半岛草原放牧的驯鹿。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在极地乌拉尔山区的一个汉特驯鹿牧民的帐篷外,当主妇的也不理会在背后满天的乌云,照样把洗好的衣物晾出去风干。

西伯利亚北极的传统生活(图) - wyxj70 - 拾荒者

 

————————————————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西伯利亚的涅涅茨人以饲养驯鹿为生,已经在西伯利亚的亚马尔半岛生活了1000多年。每年,他们都赶着驯鹿群进行季节性迁徙,行程可达到1000公里。由于资源开采和气候变化,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编译:shooter。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北极圈内的亚马尔半岛,属泥炭地,从西伯利亚北部延伸到喀拉海,东侧是鄂毕湾,西侧是终年被冰雪覆盖的拜达拉茨湾。(“亚马尔”在涅涅茨人的语言中意为“世界的尽头”。)在这个偏远的永久冻结带,以饲养驯鹿为生的涅涅茨人已经生活了1000多年。由于气候变化和资源开采,他们的游牧生活方式面临威胁。气候变化导致苔原越发难以预测。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涅涅茨人会沿着古老的路线赶着驯鹿群进行季节性迁徙。冬季,亚马尔半岛的温度降至零下50摄氏度,绝大多数涅涅茨人到南部泰加林长满苔藓和地衣的牧场放牧。到了夏季,他们便离开落叶松林和柳树林,迁徙到北方。迁徙途中,他们要穿过冰冷的鄂毕河,到达喀拉海沿岸树木稀少的苔原,行程可达到1000公里。亚马尔半岛的天然气储量位居全球第一。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现在,涅涅茨人的迁徙路线受到为开采资源建造的基础设施影响。公路的出现加大了驯鹿的行进难度,污染则威胁到牧场的质量。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苏联解体后,青壮年离开村子,到城里谋生,这种趋势现在仍在继续。在远离苔原的纷繁复杂的城市,他们很难适应快速而紧张的生活节奏,酗酒和失业率极高,很多人出现心理问题。对于当前仍过着游牧生活的涅涅茨人来说,土地和驯鹿对保持集体认同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涅涅茨人谢尔盖·胡迪表示:“土地就是我们的一切。”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胡迪对“幸存国际”组织表示:“驯鹿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食物,我们的衣服,我们的交通工具。”涅涅茨人不浪费驯鹿的每一个部位,跟腱用来制作套索,骨头用来制作工具和雪橇零部件。他们用鹿皮遮盖锥形帐篷,使用大木柱支撑。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驯鹿肉是涅涅茨人最主要的食物,生吃或者放入新鲜的鹿血煮熟了吃,鹿血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每一个涅涅茨人都有一头“圣鹿”,不用来驮运东西,也不宰杀,直到它无法走路。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涅涅茨人也吃鱼,例如白鲑和穆克松鱼(muksun)。穆克松是一种银色类白鲑。夏季,他们还会到山上采摘蔓越橘。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涅涅茨人的外套由驯鹿皮制成,使用驯鹿腱缝合,里面缝上鹿毛以增加保暖性。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铅灰色的天空下,一户涅涅茨人家正打点家当,准备迁徙。家里的女人负责将家当放到雪橇上捆好。晚上,他们会用雪橇围住帐篷。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永冻土融化导致苔原上的一些淡水湖走向干涸,进而减少涅涅茨人可能捕到的鱼量。亚马尔半岛周围的海冰也在融化,让海洋运输成为一种可能。北极航道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的贸易往来中起着潜在的门户作用。2011年,“弗拉基米尔-吉洪诺夫”号油轮成为历史上在东北航道航行的最大船只。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在斯大林时代,涅涅茨社区以旅为单位编制,强迫他们到指定的集体农庄生活,每个旅需上交鹿肉作为税金。孩子们被迫与家人分开,被送进政府开办的寄宿学校。在学校,他们禁止说本民族语言。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几年前,一名涅涅茨牧民在亚马尔半岛的永冻土中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猛犸象化石,只有6个月大,死亡时间可能在4.2万年前。令科学家担忧的是,永冻土融化释放的数十亿吨温室气体将导致全球气候达到一个危险的临界点。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几百年来,涅涅茨人一直居住在苔原,小心翼翼地管理着这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在没有得到他们允许的情况下,在他们的土地上进行任何形式的开发都应被叫停;如果进行开发,他们也应获得相应的补偿。现在,一些国家和企业纷纷进军北极,争夺资源。随着环境变化以及2019年新气田的投产,科学家对亚马尔半岛的担忧日趋加重。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涅涅茨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经历过殖民入侵、内战、革命和被迫集体化。现在,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又因为气候变化和资源开采受到威胁。如果想让这个古老的民族继续存在,我们需要确保他们能够自由进入牧场放牧,保护当地环境不受工业污染侵袭。一名涅涅茨族妇女说:“对于我们涅涅茨人来说,苔原就是我们的家园,驯鹿就是我们的命,我们的未来。”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制订了所谓的“亚马尔计划”,筹备工作于上世纪90年代启动。这项长期计划旨在开采亚马尔半岛的天然气。2012年10月,亚马尔半岛的博瓦年科沃气田投产,每年将向西欧输送数十亿立方米天然气。胡迪表示:“这片土地发生的事情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担心这些工业设施导致我们无法像过去一样迁徙。如果不能迁徙,涅涅茨人也将不复存在。”


  
西伯利亚的驯鹿人 传统生活方式面临威胁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现在的北极正快速发生变化,苔原的永冻土因温度升高融化,释放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由于春季时冰雪提前融化,直到深秋才会冻结,涅涅茨人被迫改变延续了几百年的迁徙方式。在缺少积雪的苔原,驯鹿行进起来非常困难。气温上升同样对驯鹿的唯一食物——苔原植物产生影响,进而威胁涅涅茨人的生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