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范傅经典《李娃传》

 cxag 2018-03-16

视频鸣谢:流流来了,仅供学习交流

《李娃传》谢幕

此次为纪念范傅两位宗师,绍百在上海连演四场范傅经典大戏,弟子和剧团对宗师之遵从可谓至深矣。

四场戏中,我对《李娃传》兴味最浓,所以早托朋友买票,必现场一睹为快。

此剧出自唐传奇,越剧移植于川剧,我认为越剧的剧本整体格调比川剧要高。

范傅当年的版本从鸨母出场开始,今之演出版本多从李亚仙赋海棠诗演起,绍百也采用了这一版本。

1

   

第一场

郑李初遇,这一场,我以为最重要的核心,是“纯粹”。

郑元和不同于一般的书生,他出身名门望族,受到严格的贵族教育,他内心秉持的是君子之德行,所以,他身上没有普通书生疏狂放浪的随意性子,而应该具有端正守礼,宽厚豁达的贵族士子的气质。



同时,李亚仙也不同于一般的青楼女子,她不只清高傲然,更重要的是,她有思想,有见识,她的理想,是要向这不平的世道求一个公理。她是真不与这浊世为伍的,定不会为求自己那一点可怜的安身之地做丝毫妥协。

郑元和不为寻欢作乐,李亚仙也不为寻觅良人,他们的相恋,彼此皆无所图,只为欣赏,只为知音。

要塑造这样的两个人物形象,演员在表演中,就要特别注意眼神的运用。这一场,二人的眼神都要干净单纯,李亚仙纵顾盼神飞,那也是她对楼外美景和楼下人的欣赏所致,绝不能有故意吸引郑元和的企图。郑元和对李亚仙的美貌和气质是赞赏,像看一卷美妙的画作,绝不能生半点他念,若非如此,就将人物演俗了,也就不是戏中人了。

李亚仙出场时赋了一首海棠诗,从文字来看,这首诗并不特别高妙,所以,这里赋诗的主要用意,不是要展现李亚仙的才华,而是通过赋诗,展现李亚仙不屈服于世俗,甚至轻视世俗的内在性情。

所以,一开始,李亚仙对郑元和的态度,也仅比对其他青年才俊多了一点欣赏和尊重。若说她对普通才俊是不屑一顾,那么对郑元和,也仅是平等相待,绝不会因为生怕眼前这个人跑了,失去了一个从良的好机会,而表现出特别的顺从和殷勤。



这里为了表现李亚仙的从容和稳重,丫鬟秋红就要特别活跃,有衬托和对比,人物就能在舞台上鲜活起来。

秋红的活跃也不是只为衬托李亚仙,她也有自己的出发点。她是李亚仙身边最亲近之人,也是最同情李亚仙之人,所以她特别希望李亚仙能得到幸福,当遇到郑元和,听他说了自己的出身,秋红真觉得郑元和是个不错的选择,她为李亚仙高兴,更为李亚仙着急,所以她表现的相当热情。范傅录音版里,秋红的扮演者张月芳,对这个角色刻画的极其到位。

另外,表演是有节奏和层次的,比如,李亚仙对郑元和那一连几个查户口一样的提问……

一开始是极平常的询问姓名籍贯,听说他是荥阳贵族,官宦弟子,便多了几分敬重。我这话并不前后矛盾,我说的敬重,一为世人普遍对贵族的敬仰,二是郑元和的学识涵养的确符合他的贵族身份,所以此时李亚仙应该表示相应的尊重。

此后问及他排行第几,得知是独生子,呵呵,这里有个隐含的概念,独生子多为父母宠爱备至,他生在锦衣玉食之家,又得到父母的全部宠爱,却还这般才德兼备,足见其历来品行之端,由此,李亚仙对其更生钦佩之心。

同时,郑元和既从未受市井之点染,进京又为赴考之事,所以,当郑元和提出要同李亚仙结为风尘知己时,李亚仙犹豫了,推辞了,她直言不讳的道出:“怎奈此地不是君留处。”

在她眼里,鸣珂巷是谈笑尽浮浪,往来皆白丁之地,郑元和的确是不该来的。

此时李亚仙的心里,更多的,是两人实际身份和处境的悬殊而产生的无奈,她深知世俗偏见对她是何等不容。

这一系列的心态变化层层递进,各有深意,是演员赋予人物灵魂时必不可少的。

郑元和知道此地乃平康人家之后,他问:“那你为何在此?”这一问,充满了对李亚仙的同情,也为李亚仙感到惋惜,所以这是一句发自内心的,对友人关切的问话,这句念白应该讲究,不可平淡道出。



同样,郑元和两次对李亚仙诗句的评价,念白也要讲究。此时他不是故意要在李亚仙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只是读了李亚仙的诗句,心中有所感受,秋红和亚仙请他评论,他便将这感受直言道来,此时念白应该是含蓄真诚的。

另则,郑元和出场时,手里拿的是马鞭,是有特定用途的,不比平时拿的折扇,上场之后,除了大的舞台调度之外,马鞭最好不要频繁挥动。


2

   

第二场

这一场,不只看郑李二人的戏,鸨母在这里是一个重要人物,整场的戏剧冲突是靠这个角色推动的,那么,她的出场就很重要。

鸨母是惯走江湖的,她在这烟花之地混迹了一生,又是个无才无德只认钱的主儿,她身上那该有多重的风尘气呀,精明,狡诈,风骚,这是角色特有的性格定位,也是演员应该塑造出来的,演的太正就不是老鸨了。

到了游说李亚仙的时候,假的一面就要略收敛一些,换上几份真心的意味,要做到真情之中藏假意,若太假,一看就不可信,那李亚仙就更不会信,只有带了一点真心,才能说的李亚仙心生警醒之感,这样后面李亚仙的戏才顺理成章。

李亚仙是个明智的人,对于郑元和,她是爱慕的,也是信任的,可她却不做太美好的幻想,她只希望在不得已分别之前,能尽可能同郑元和相处的久一些,给今后漫长艰难的岁月多留一点可回忆的美好。



可鸨母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她,所以,将她耽误了郑元和赶考这个事实加以夸张的摆在了她面前,这一刻,是无情又残酷的。

面对这样的矛盾,李亚仙不得不做出选择,最后她痛举慧剑,这一剑是实实在在刺在了自己的心口上,所以,这一段,李亚仙最要突出表现的是醒和痛。

此处表演一定要真,万不可只做表面的情绪变换,演员要深切的感悟人物此时的心态,只有发乎于心,观众才能体会到那种深到心底的痛处。

这里给郑元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不用盟誓也不用写诗,跟着戏,认真走心的演,就能把郑元和对李亚仙的深情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郑元和下场以后,鸨母最后一次阻止李亚仙的时候,那一声:“亚仙。”一定要厉声呵止,对鸨母来讲,此时,奸计已得逞,她一定不能允许李亚仙有丝毫变化。

3

   

第三场

《责子》这场戏,无论小生还是老生都是重头戏,《责子》对老生来讲相对难演,首先要知道,郑北海是个什么样的人。

越剧只要是学老生的,基本都演过这个戏,但很少有人能把郑北海的人物特点演的很明白

我是看昆曲计镇华老师的这一折才领悟其中之真意的。

郑北海是个非常坚定卫道者,他把家声和名誉看的极其重要,他自己也严格遵守作为一个贵族的道德标准,丝毫不敢越矩,并以此而自豪。作为一个官宦世家的长者,一个真正的贵族,他这样想,这样做并没有错。

他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儿子,并对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抱有极大的期待。

出场的时候,他对儿子是思念和担心,听说找到了儿子,转为高兴,可当他看到郑元和,并确定眼前这个歌郎就是自己抱有满腔热望的儿子时,以他的思想,如何能不怒满胸膛?听儿子说落魄原因时,他的怒气有所平息,可很快,他发现儿子所言不实,一时间怒气更盛。



这里小生也要注意,郑元和其实是不会撒谎的,这是宗禄教他的临时对策,在他内心来讲,只是害怕面对震怒的父亲,他实际也是愧疚的,毕竟有负父亲的期望,所以郑元和初见父亲时,应该是害怕和惭愧并存。

郑元和本没有一定要欺瞒父亲的心思,当他知道满不过去之后,他决定说出实言,但是,他很聪明:“老爹爹息怒儿才敢讲,不然纵死也不道其详。”这是他和父亲谈的条件,当然,震怒下的郑北海食言了。

得知真相后,郑北海几乎五雷击顶,郑元和的所作所为是他完全无法接受的,这挑战了他的信仰,是无论如何不能容忍的。

他略带讽刺的问:“难道你还想娶她不成?”儿子要娶一个青楼女子,在郑北海看来是天方夜谭。

可对此,郑元和的态度是极为坚定的,所以他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郑北海彻底震怒了,同时,也感到极大的失望,自己悉心培养的儿子,竟对一个青楼女子如此执迷不悟,敢将他一生兢兢业业,如履薄冰的坚守着的郑家门庭置之不顾,此时的郑北海怎能不下狠手。

郑元和无奈,当实在禁受不起时,他只好以舐犊之情来请求父亲手下留情,郑北海此时也有动容,可当他扶起儿子,看到儿子这般模样,又想到儿子所作所为,他忽的想起一个更不能接受的后果,儿子这样不顾门庭,将来若是生出事来,那是要辱没祖先的,似这等辱门败户的子孙,怎能留得?所以,一腔怒气绝他的命。

这里郑元和的情绪并不很好把握,面对父亲,既不能唯唯诺诺到毫无骨气,又不能演的理直气壮,所以我以为,最好要做到畏而不懦。

郑元和被打死之后,宗禄说要买棺材,郑北海怒气未肖,不肯答应,可转身看到躺在地下已经气绝的儿子,他有些冷静下来,感到痛惜了,所以道:“买也在你,不买也在你。”宗禄得到允许,正要去买,郑北海忽又想到自己是为何将儿子打死,马上又改变了主张。

古人说“无后为大”,“虎毒不食子”,可一个庞大的贵族,是多少代祖先的心血集结而来,若其子做出有损门庭之事,甚至有辱没祖先,颠覆家族的可能,那这样的子孙还不如没有。

郑元和之为人确不至于此,可此时在郑北海看来却大有可能。

这是我个人对郑北海在这一场的人物心态的分析,我不敢说全对,只希望能给各位略做参考。

另外,说一下宗禄这个人物,只要是站在舞台上的活人,就一定有他的重要性。

宗禄是郑家的老家人,他对郑元和应该是情同父子,所以他对郑元和的态度是疼爱呵护的。

郑北海说取家法来,他内心是不愿意的,所以取家法的时候应该是犹豫的,郑北海从他手里拿家法的时候,他也是回避的,这里演员一定要做的真,在眼神上和他父子二人都要有交流,让观众看的出他是真心维护郑元和。

到郑元和被打死,他上前一探鼻息,发现气息全无,他也是万分心痛的,所以,他此时的反应应该有发自内心的悲痛,演员的表演一定要用心。


4

   

第四场

其实不应该是这样论场次,我知道没有这么论的,哈哈哈。

剃目,我是看了范老这一场戏,才喜欢上这个戏的。

开场李亚仙问秋红:“你姐夫呢?”秋红答:“在外面赏月。”可能我想的比较多,可我听张月芳这句念白,忽然觉得其中隐藏了一层含义。

郑元和为什么是独自赏月?李亚仙为什么不知他在何处?

独自赏月,一般说明一个人心中有难以排遣的愁绪,特别是用在文学和艺术里,更有这样的意味。

接着,郑元和出场,这一回和之前就不一样了,举止言谈给人感觉随意了一些,不似之前那样规矩了,可这里演员要注意,我说随意,是人物整体气质面貌的一些似有似无的改变,不是真的就变的像张生一样轻狂。

看到李亚仙的题诗,他自是明白其中之意,可他却一笑置之:“书已读尽,何必费心哦”。

李亚仙觉得他意志消沉,只耐着性子慢慢相劝,先用诗句提醒,又用言语鼓励,复用策略安抚,李亚仙是一再苦心相劝,郑元和却完全不领她此情,反对以玩笑戏言,俨然一个胸无大志的闲散公子做派。

几次劝说,李亚仙的态度是很认真的,可郑元和却只插科打诨,顾左右而言他。

郑元和越不将李亚仙的话当真,李亚仙就越着急,直到郑元和跑到茶几旁说来找书,李亚仙着急之下便实在有些生气了,怒道:“四书五经都放在书桌上,怎么找到这里来了”。

她以为这样郑元和会改变态度,可没想到郑元和不但不以为意,反欣赏起红颜发怒的美态来了,这下,李亚仙真急了,她道:“郑郎,我来问你,你究竟为什么不肯读书呀?”

听傅老的这一句念白,其中的情绪有严肃,着急,责怪,失望,无奈甚至痛苦,仅这一句,将人物此时复杂的内心传达的非常准确,将戏一瞬间向冲突推进了一步,为后面的剃目做足了开场戏。



郑元和另有心思,所以见美人带怒含嗔,到起了玩笑的兴致,戏谐道:“非是我不肯读书,实在是你那一双浚目似两个金钩,将我的魂灵儿都钩去了,我还有什么心情读书哦”。

其实这一段念白也相当讲究,念的不能太正,也不能太夸张,亦正亦谐之间最好。因为这里他是在开玩笑,主旨是岔开话题,不是用意要赞美李亚仙,更不是挑逗李亚仙,所以这个“劲”要把握的恰到好处。

这段戏,通过两个人对同一件事完全不同的态度,产生强烈的戏剧性,看的观众为两人都着急,冲突被进一步推向高潮。

重逢郑元和之后的李亚仙,内心有太多的痛苦和挣扎,她更进一步的体会到了世俗偏见之深,所以她要跟这世俗相抗争,要向世人去证明,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郑元和走上“正途”。

傅派塑造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用尽全力去爱,用命去爱,所以傅派的艺术形象多给人痛惜之感。



现在来看郑元和,看到李亚仙剃目的那一刻,对他而言,是万箭穿心之痛,这里范老捶胸顿足,哽咽道:“我的妻呀。”快步上前,却来不及阻止,手足无措的跪在地上,急切的要秋红快去请医生,这一系列的表演是非常传神的,也是很能打动观众的,这里不可去掉或修改,最好认真琢磨人物情绪,设身处地的用真心去演,完全继承范老的表演。到此,郑元和才不得不道出实言:

我几经忧患历艰险

世态炎凉已尝遍

痛只痛父子曲江断恩义

我险将一命赴黄泉

若不是你娘子情比铁石坚

我残躯早将沟壑填

诗书攻读无公理

高官厚禄我更不贪恋

原只想夫妻偕隐老林间

想不到你娘子为我剃双眼


多好的戏,多好的词,多好的唱腔表演。

范老这一段唱腔在情绪上的变化特别细致,前两句说明自己因遭受变故已明了世道人心,本来,作为一个士人,不满世道就应该以自己的学识去改变,这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和责任。

可郑元和却已不做此想,因为他心里有无法排遣的痛苦,三四两句,道出了他之前深深隐藏痛苦,这就是他前面为什么独自赏月的原因,也是他为何故作玩世不恭的原因。

这痛苦他是不能让李亚仙知道的,本来他落到如此境地,李亚仙就很自责了,若李亚仙知道他心中有这样的痛苦和遗憾,那她又该何等自责呀。

五六两句道出了他对李亚仙的深情和感激,七八两句,明确道出他为何根本不想进取,第九句是他对未来的唯一期望,若能如此,虽有遗憾,他也很满足了,可没想到却生出此等变故。


5

   

第五场

最后,来说李亚仙为什么一定要郑元和读书,做官,考功名。



《非是我一时胡为太任性》一段里,有两句唱词:“我要让世人看一看青楼女子有何罪,世俗偏见公理何存。”这是其一。

其二,她“要复郎君昔日志,要还郎君本来身”。

第三,她有‘私仇’要报,哈哈哈。

她一直知道世俗对青楼女子存有偏见,可她李亚仙正因为这世俗的不公,才不得已沦落青楼,她有何罪,那些无所作为的肉食者,有何颜面对她心存偏见,那贩夫走卒就更不必言,所以她要让世人看一看,罪不在青楼女子,更不在她李亚仙。



郑元和因她撂倒,可能换做他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问题,夫妻世外偕老也很好。可她李亚仙不这样想,她知道,“名门望族前程大,郑郎满腹经纶有才华”。

郑元和作为世家子弟,是否做官,不只是他个人的荣辱,这关系整个家族的命运,身为贵族子弟,对家族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况且郑元和确有才华,若为官,就有可能造福百姓,名传后世。

郑北海因为郑元和苦恋她李亚仙这个青楼女子,盛怒之下将郑元和打死在曲江,郑元和作为儿子,不好跟老父亲计较,那她这个青楼女子可就要好好跟老大人算这比帐了,所以最后李亚仙才对郑北海说了那段很有分量的话,这段念白是很有深意的,所以演员一定要仔细琢磨,特别展现李亚仙的清高和胆识。

另则,郑北海也是世俗偏见的代表,所以李亚仙必须得到郑北海的认可,才能堂堂正正的入郑门。



最后提一点希望,从范傅录音版来看,竺菊香的李四,钱妙花的宗禄,郑兰芳的王妈妈,戏都不多,可每个人物都演的传神,整台戏的专业度非常高,现在大剧团都有整套的配置,本行当的演员来演绎相应的角色应该没有太大的难度。



— END —

戏言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