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物为什么进化成绿色 | 混乱博物馆

 gyjian 2018-03-16

绿色是最让人感到生机盎然的颜色因为这个星球的陆地生态系统正被一群称为植物的绿色生物供养着。

我们当然知道植物的绿色来自叶绿素,这关系到一套延续了20多亿年的光合系统。但是我们还想知道,为什么偏偏是这套光合系统,占据了如此广袤的世界。


-文字稿-

说起光合作用,人们一定会想到植物界那些深深浅浅的绿色,想到那都是叶绿素的功劳——当然在地球上,光合作用的生物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颜色:首先在细菌域中,蓝菌门可以是明亮的蓝色,因为它们含有许多藻青素;变形菌门有很多不产生氧气的光合细菌,它们富含紫菌红素和螺菌黄素等类胡萝卜素,可以显出娇艳的紫红色。同时在真核域,各种褐藻因为富含褐藻素,显出金黄色乃至棕褐色,而红藻与植物关系虽近,却因为富含“藻红素”而带有珊瑚似的粉红色。

这就让人感到奇怪——既然光合作用的生物可以有各种颜色,为什么在陆地生态系统占据绝对优势的植物,偏偏只有绿色?

首先,我们要明白颜色对于光合作用的意义——不同的色素吸收了不同波长的光。就以最熟悉的绿色植物来说,叶绿素a是最重要的光合色素,它被包围在光反应中心里,接受光子后将活跃起来失去电子,然后设法从水分子中夺走电子,而叶绿素a最容易吸收波长680nm附近的红光,以及430纳米附近的蓝紫光,而对绿光吸收最少,因此呈现出鲜明的绿色。

显然,如果只有一种叶绿素a,大部分的可见光就都浪费了,所以光合作用生物还会合成其它各种色素——尤其比如各种类胡萝卜素,比如叶黄素、新叶黄素、三色堇黄素、玉米黄素、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它们能充分吸收460nm附近的蓝紫光,然后释放出叶绿素容易吸收的红橙光,增加了光合作用的效率。

由于现存所有的产氧光合生物都是蓝细菌和蓝细菌的内共生后代,所以它们也都有叶绿素a的光反应中心,以及各种辅助色素,以便将波长更短的光转化为红光,

比如我们常吃的海带属于褐藻,这是一类不等鞭毛虫,它们的褐藻素也是一种类胡萝卜素,但专门吸收450nm到550nm的绿光,所以表现出了黄褐色。

这就帮助我们明确了最初的问题:植物为什不像海带一样制造吸收绿光的色素,提高光反应的效率呢?毕竟太阳光在500nm左右绿光波段功率最大。

对于这一进化结果,我们有许多方向的解释,最直接的:光反应并不是光合作用的全部,植物能制造多少有机物,更关键的是暗反应还原二氧化碳的效率,而其中第一步就是将二氧化碳固定下来。

可惜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太少了,分子数量连0.04%都占不到,而那种固定二氧化碳的酶, “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却是一种相当不争气的酶,催化效率只有一般酶的0.3%左右,一秒钟只能固定3分子的二氧化碳,为了满足整个生态系统的消耗,全球光合生物们每秒就要合成1吨重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在植物叶片中可达干重的60%以上,平均每个人都需要44公斤的这种酶才能供养,所以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蛋白质。

即便如此,暗反应的速度仍然远远低于光反应,对所有植物来说,继续加快光反应不但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积累过多氧化剂,烧坏脆弱的反应链——所以陆地上的植物不但舍弃了功率最高的绿光,一些幼嫩的组织还要积累花青素等抗氧化剂保护保护自己。

而对于水中的光合作用生物来说,大量的红光都被水分子吸收和散射掉了,蓝光和绿光就变得重要起来——所以它们合成了格外丰富的色素,以便吸收各自深度里最丰富的光,尤其是与珊瑚共生的各种虫黄藻,它们与植物的关系较远,还有独特的多甲藻素和硅甲藻黄素,是地球上色彩最丰富的类群之一 。

但既然水中的光合生物需要绿光,为什么元祖的蓝细菌却要进化出以叶绿素a为中心的光合系统,优先利用红光和蓝紫光呢?

对于这个历史悬案,我们不妨参考一个最近提出的“紫色地球假说” :在细菌域和真核域之外,古菌域的嗜盐古菌也能光合作用,它们光反应的核心不是叶绿素a,而是菌视紫红质,我们的眼睛就是用类似的视紫红质感光。

这个假说认为,今天的嗜盐古菌优先利用绿光,把许多盐湖染成了红色,如果它们出现得比蓝细菌更早,就会把原始海洋染成同样的紫红色,蓝细菌的祖先出现得更晚,只好优先利用嗜盐古菌抛弃的红光了。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