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公众号的第39篇原创 一、根本没有「快速阅读」这回事 好几年前,我在某机场赶航班的时候,因为航班延误,我百无聊赖之中去逛了机场的书店,看到一本书叫《超级快速阅读》,在一堆成功学的鸡汤之中像出水芙蓉,于是顺手就把它买了下来。
然后在飞机上,我翻完了这本书。作者一个德国的法学生,用半年时间考过了司法考试,然后他拿这个经历些了一本书。但是其实整本书就讲了一个东西:如何用思维导读画出书的目录,然后用一目十行的方法快速看书。
后来欧洲生活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大家随时随地都会阅读,但是没有人在求快速看书学习。把这种书籍的市场瞄准亚洲,还是欧洲人会玩。
现在人人都在求快,读书也理所当然地要快。
可惜,很遗憾,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有效的快速阅读的方法。
最新的科学一个研究表明:市面上各种快速阅读的方法,都是骗人的。
这个研究组的科学家们,整合了神经认知领域,包括心理学领域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的分析,并没有找到什么证据,能够支持市面上各种快速阅读能够起到的效果。
市面上个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指读法,比如快速扫描法,只能单纯让眼睛单纯地移动得更快一点,并不能起到帮短时间内[理解] 并且[记忆] 大量的阅读内容,反而阻碍了我们对内容的理解度和思考度。
欲速则不达,说的就是快速阅读。 二、为什么还是有人读书更快? 但是,我们周围还是有人阅读的速度就是更快一些。这是为什么?
首先,要想清楚,阅读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有效地获取信息,而不是眼睛单纯地扫过多少字。
那么为什么某些人能够做到看书很快呢?
这就和阅读的过程中,大脑的运作模式有关了。
我们在进行有效阅读的时候,被激活的大脑会识别我们的目的是:对知识进行[吸收],并且在大脑里进行[储存]。
这也是我们的记忆运作的模式,而记忆的本质是神经系统存储过往经验和知识的能力,我们能够回忆起的内容,就是我们能够在记忆里里[检索]到的内容。
人类的这一记忆过程,跟电脑处理信息存取的方式类似,电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就是编码整合信息,然后储存信息,最后检索读取,如下图所示: 阅读和信息处理简图 但是,上面简图没有画出来的是,和电脑不同,人脑在进行有效的[信息编码]之前,要多做一步:[跨越认知障碍]。
对于读书来说,尤其如此,大脑很难储存那些难以识别的东西,所以越是陌生难懂的书籍,越是需要花时间去理解,读起来自然就慢了。
而有些人能够做到快速阅读,背后的秘密是在于他对所阅读的内容已经有了知识储备,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再来做艰难的认知障碍的跨越了。
举一个例子,我上次有给大家推荐《海盗经济学》,这本书我自己花不到三个小时就看完了,不算后面还花了好久的时间,被我那不识字的女儿缠着为她读这本书。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关键是,我对海盗和大航海的历史时代背景有过基本的了解,并且有足够的经济学专业基础,这本书本身对我并不构成知识[理解障碍]。 所以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可以直接进入[信息处理]模式,而我处理这本书的信息是这样的: 1. 剥离:剥离这本书的行文结构和逻辑框架 2.定位:定位主题和结论,确保理解本书主旨 3. 抓取:抓取关键信息,进行有效的信息输入 如果拿到一本书,就急急忙忙地逼自己用一目十行去快速阅读,反而容易迷失了视野,越看越晕。
而为了能够让阅读长久有效,脑子里的得有一定知识储备。这些储备为我们在空白的大脑里打下一个个[知识节点],然后渐渐搭起储备新[知识架子], 让我们新看过的书籍能有地方存储起来。
所谓的快速阅读,其实应该用[深入理解]来替代。有效地理解并且把知识存储起来,才是阅读的真正奥义。 三、如何做到高效率的阅读? 没有形成知识点的存储,盲目地求快,确实毫无效果。但是,如何让阅读更有效果,而不是盲目迷茫,我有以下建议。 1.用主动阅读代替被动阅读,用逻辑思替故事 就像谈恋爱一样,自己主动找的对象总能相处得更热烈。读书也是如此,自己在书中主动找到的答案更加难以忘记。
以获取答案,满足好奇心的方式去阅读,读起来自然会趣味盎然,感受截然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少看[故事],多用[逻辑],这样阅读的效率才会更容易提高。 打个比方,讲故事的鸡汤就像[自动驾驶]技术,告诉你一个美妙的目的地,那里有成功的男人,美丽的女人。你无需思考就舒舒服服通过鸡汤故事看到了人生圆满,获得了心灵抚慰。
可是,这场旅程,如何跨过万千障碍,行驶到目的地,鸡汤中都没有告诉你。而如果没有掌握[驾驶技术],大部分人根本到达不了故事中的美好终点。
这也是鸡汤式样的故事的危害所在。是的,它起到了心理安慰,引导了情绪的宣泄,却抑制了思考的真相:动用逻辑,培养判断力。
一个成年人的脑子,一旦脑子习惯了故事鸡汤这种灌输方式,思维就渐渐会没有独立性,思考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而逻辑越退化,思考力越弱,就更倾向于去鸡汤里找安慰。 2.学会框架式样的阅读,避免看过就忘 要在大脑里形成长期记忆,就对信息进行整理,形成[知识块],然后和大脑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连接],进而实现[嵌入]。
所以,如果一开始在阅读的时候,就采用框架式的阅读,形成独立框架的记忆小块,就能很轻松地存储到庞大的记忆框架里,帮助长期记忆。
而好的书籍,肯定都能剥离出一个好的框架,方便整合。
比如,前段时间有个咨询业的大牛写了一本关于市场营销的书,请我老板写推荐,我老板自然就找到了我。 其实那本书还没有写好,但是只看了那寥寥几页纸的框架,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因为故事完整,逻辑流畅,结构精巧,并且理念也很先进。
如果写书的人,可以由一个框架,把书写厚,那么我们读书的人,自然也能把一本厚书读薄了。 3. 选择高信息密度的阅读材料 什么样的阅读材料信息密度更高?
一般来说,阅读书籍的信息密度,是远大于电视节目的。而,一篇学术论文的信息密度,是远大于一本相同题材的书籍的。 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2016年的时候写过一本关于欧盟危机的畅销书,叫《How a common currency threatens the future of Europe》,但其实他在这之前早就这个话题在期刊上发表过论文。这本书和他之前的论文观点毫无差别,只是加了大量的素材填充。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去找他的论文,而不是书去看,会节约大量的时间。并且论文和书籍的要求不同,会结构更清晰,逻辑更缜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最重要的还是要有量的积累,才能配合好的方式使用。 福利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