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有一段时间,我非常迷恋青山绿水。一到周末,总是往乡下跑,甚至回家乡向农民租下了上百亩的荒芜田地,一度还被亲友怀疑脑瓜出了问题。 我一直向往隐居生活,比如《笑傲江湖》里的风清扬,或是尘世之中的陶渊明,做一个有才华却不迷恋于名利和权贵的世外高人。 那时我幻想在田园深处修建一木头古屋,房前屋后种一片翠竹和腊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世外桃园里闲云野鹤般地生活。我还希冀不时能有鸿儒造访,一并煮茶论道、对酒当歌、指点江山。 这可能源于当时我的人生际遇和思索感悟,以及对人性的不断拷问。那些年,我对这个世界总体上是失望的,对职场上的尔虞我诈深恶痛绝,对身边的是是非非无能为力,又缺乏高人指点,于是选择了逃避。 我取了一个叫“枫林”的网名,意思是要在一个种满枫树的地方修行。扬州的一个朋友讽刺我,说既然修行,又要有枫林,说明尘缘末了,只不过是一个自欺欺人的逃避罢了。 他说的没错。而且在我还没有种成枫林时,却已经发现所谓的田园,最终也并不比高楼林立的城市要超凡脱俗多少。 这是一个关于出世和入世的纠结。古往今来,中国文人一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晋代陶渊明被人们誉为“真正的隐士”,但实际上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四次入仕为官,四次挂冠而去,一直挣扎于进退之间。正如杜甫诗云:“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陶渊明的一生,一边辞官归隐、清蹈衡门、高唱自然真趣,一边忧愁彷徨、焦虑苦闷,思想纠结。正如他《归去来兮辞》首句“奚惆怅而独悲”所描写的一样,理想受挫,想奋起却又苦于无路可走,内心深处隐藏着出世与入世的巨大矛盾和痛苦。 后来的李白、杜甫,甚至连说“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的,也不能忘掉”的鲁迅,其实也一直都纠结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之中。 1990年代,北大教师王青松、张梅夫妇遁入深山隐居,一直持续了20多年,轰动一时,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回归社会。一方面是因为要为儿子开设一个与社会交往的绿色通道,另一方面是现实的经济因素制约。如果没有外界的支持,他们的隐居其实难以为继。 这些隐居文人的人生轨迹,通常隐含着这样一个规律:当他们有机会施展才华时,他们多崇尚儒家思想,倾向于入世;而当他们英雄无用武之地时,又倒向老庄。这种始于入世,终于出世的人生轨迹,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特征。 其实,在中国,一个文人要完全摆脱传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很难的。孔孟做不到,陶渊明做不到,王青松夫妇更做不到。许多人反而陷入了“入世不彻底,出世不甘心”,“一心处两端”的矛盾纠结之中。 余秋雨说,中国知识分子不能把志向实现于社会时,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导致好不容易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稍遇困难就便把一切沉埋进一座座孤山,最终群体性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 2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与陶渊明一样, “入世不彻底,出世不甘心”, 陷入迷茫,痛苦不堪。 这是一个不能不重视、不能不吸取教训的问题。 其实,在出世与入世的两端,不管做出世的智者,还是做入世的强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前者如南怀瑾先生,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此外,对于医学、卜算、天文、拳术、剑道、诗词等皆有专精,可谓是博学多才,更为可贵的是,没有被任何一种知识,或者是一种文化所束缚,而是在禅宗佛学、文化教育、政治行动、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后者的优秀代表是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李清照,她驾驭得了养尊处优的贵妇身份,也能安适于普通女子的乡居生活;撩得了暖男,也撕得了渣男,终于成为了宋词中的不朽女子。 比起他们,王阳明王老师显然要高出一个层次。王老师认为抓住了“心能诚意”“事上磨练”两大关键词,就能修心做事两不误,就能出世入世两兼得。 如果再用简单的话说,就是“以入世事,炼出世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这自然不是易事,但人生越是艰难困苦的时候,越是修心的好时机。 王老师自己的人生故事,也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 3 王老师的智慧,正是我这些年努力学习的东西。每年春节我去闽侯雪峰寺和永泰月洲禅思,就是在践行他所提倡的“心能诚意”和“事上磨练”。 所以,雪峰寺和月洲于我,就如腊梅之于冬天,不管多么寒冷,时间到了,就定然要美丽地绽放在我的眼前。 雪峰寺是福州五大禅林之一(闽侯雪峰寺、西门西禅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阳寺及象峰崇福),它的兴建,始于公元870年义存和尚在象骨峰(今闽侯雪峰)的结庵建院。 雪峰寺有来自缅甸的三世如来玉佛,有印度梵文贝叶经和佛祖像,有千年古树,有望州亭和应潮泉等24景,文化底蕴深厚。 最吸引我的还是开寺和尚义存的故事。他俗姓曾,出生于公元822年, 12岁随父游莆田玉涧寺滞留不归,遂拜寺僧庆玄和尚为师,17岁落发为僧,改名义存,28岁在幽州(今北京市境)受具足戒, 48岁到象骨峰结庵建院,至53岁终于建成当时闽中规模最大的寺院。 义存在雪峰,一面筹资建寺,一面弘宗演教,吸引了众多僧侣前来学习,最多时达1500余人。他开创了晚唐五代禅宗中的五宗的云门和法眼,门下高僧辈出,分为54支。福州玄沙院的开山祖师备、福州怡山长庆寺的中兴祖师慧棱、福州鼓山涌泉寺开山祖神晏、越州(今浙江绍兴)洞岩寺的可休,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的智孚等皆出于其门下。 王审知入闽后,对义存礼遇有加,并资助他将寺迁至陈洋(即今寺址)。经过他多年努力,闽中诸地佛教大行,达到了他弘法的目的。 佛教修行,小乘佛法要在清幽场所出世,追求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大乘佛法相反,无论清幽还是喧嚣,都要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 义存和尚是一个出世的智者,他选择在远离福州的雪峰山结庵建院弘法,却是一种出世态度下的入世行为。 远遁深山的并不止佛教,儒 道也经常如此。 唐末入闽始祖张睦的三个儿子不满官场倾轧,决定离仕归隐。他们一同携家眷从福州溯大樟溪而上,二子张膺、三子张赓选择在偏远的永泰月洲定居,从此远离了繁华的福州。 大约一百多年后,月洲的张氏一族开始彰显辉煌。据《张氏族谱》记载,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张睦八世孙张沃高中进士,成为永泰县进士第一人,官江西饶州都曹。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从宋代到清朝,月洲张氏一共出了1名状元、2名尚书、48名进士,更有张肩孟父子六人六进士六同朝,祖孙三代十八官的科举传奇。此外,这里还诞生了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干和道教大师张圣君两位著名人物,铸就了近乎神话的辉煌。 作为深受儒家思想教化的张睦以及他的子孙们,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始终是积极用世、大济苍生的情怀。他们把出将入相作为人生追求,他们也的确一直就这么做,他们是入世的强者。但在危墙之下,他们也选择了暂时的回避,却是一种入世者的出世智慧。 归结起来,义存和张睦的儿子们,其实是在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他们都是自由穿行于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精灵。 这就是多年来我在雪峰禅思的结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