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间再无霍金,时间永留简史

 梵哥 2018-03-17



霍金去世了。留下了《时间简史》的他,最终安息在这颗星球上,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在满屏悼念声中,这位“宇宙级网红”、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降生和去世的两个节点,被反复提及:他在伽利略的忌日当天出生(相隔300年),他在爱因斯坦的诞辰这天去世(隔了139年)。说“冥冥之中,自有天数”或许牵强,但这难免被赋予“天降伟大科学家”的意味。


尽管“伟大”这词在溢美之词已“通胀”的当下失去了许多分量,但霍金是不多的当得起“伟大”赞誉的人。



在曾获得“雨果奖”,以量子力学、黑洞理论为基础构建的小说《三体》中,有个非常牛逼的智子锁死设定:来自三体星球的智子通过智力压制,锁死人类未来几百年的基础科学创新,以此让地球成为低级文明星球。而能打破这层封锁的,就是破壁者。


在现实中,没有智子锁定,但人类的智力水平确实能锁定科学的发展。而牛顿、爱因斯坦这些真正的“最强大脑”们,就成了真正的智力破壁者。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遗传学、相对论、量子力学、黑洞理论……这些神级的自然科学理论,确实带动了整个人类的进步。


霍金也是这样的“破壁者”。无论是证明了奇性定理,还是提出了黑洞存在辐射的假说,还有“突破摄星”计划和“纳米飞行器”等,都足以为他加上“不朽”之冕。


说他不朽,是因为他的伟大不只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更是在造福全人类,影响文明的进程。


对公众来说,囿于对那些精深自然科学的认知壁垒,我们未必懂得了奇性定理这些奥旨潜藏的理论。但作为当今世界科学界几乎最大的IP,霍金凭着两大“神迹”,非但在科学殿堂被“封神”,还在舆论广场被追捧。



一是他的《时间简史》在量子力学等和普通读者之间架起的通路。


他在《时间简史》的序言中写道:“如果书中多一个数学公式,那么读者将减少一半,但我还是引用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希望不要吓跑我一半的潜在读者”。结果他确实没吓跑那些不该被吓跑的读者。迄今为止,这本被《华尔街日报》誉为“当代物理学家关于宇宙构成以及演化理论的权威性总结”的著作,销量已近1000万册,成了国际出版史上的奇观。


说着“我注意到,即使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而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的时候都会左右看”幽默语录的霍金,不是在那摆高深的谱,而是用通俗的文本带着人们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前沿,进而改变了无数人对宇宙的观念。


他出现在《生活大爆炸》里KO“谢耳朵”,上微博跟王俊凯互动,也都在褪去“高冷”、尽显亲和。这也为其知名度加持。



二是他神奇的人生。


罹患疾病、身体萎缩,但他却用人生叙写着“缸中之脑”般伟大。


躯壳焊在轮椅,思想却遨游宇宙。霍金阐释了一种思考者的哲学,我思故我“灵魂自由”——哪怕他被囚禁于萎缩肉体几十年。


其经历很容易成为高考作文中的例子,成为鸡汤素材,但霍金这样神一般的存在,总能让我们汲取到很多超越鸡汤的精神资源。


尼采说:“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现实中的我们,总免不了为忙碌生活疲于奔命,也总会有各式烦忧,但有时平庸与伟大之间,就隔着一个“克服自我”。


霍金们就“克服了自我”,他关切人类、未来等命题,回答“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等终极三问式问题,预言“人类需要探索太空殖民,才能可以避免世界末日”等,都跳脱了现实肉身加之其身的各种局限。


对我们来说,缅怀霍金,或许可以承其精神衣钵:比如,永远保持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多些“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气度,多些对世界的探寻、对未来的想象。我们可以没那么宏阔的宇宙观,可世界那么大,就该去看看,不然就像电影《后会无期》里的阿吕所说:“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唯有爱与好奇心不可辜负,霍金而今无言,却用一生阐释了这句话。


霍金已逝。世间再无霍金,但时间永留简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