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纹饰,是对瓷器断代和鉴定真伪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元代以后的瓷器,基本以彩绘为市场主导,对纹饰的鉴定,一是通过技法,二是通过图案内容和形态,这些都打下了很深的时代烙印,拿古董瓷器中最常见的龙纹来举例,单就龙纹的形态,就分为团龙、盘龙、行龙、翔龙、过龙等等。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各个朝代龙纹的典型特征。 唐、宋青瓷上的龙纹形象如走兽,四肢健壮,长尾如鞭,爪为三趾,以宝珠、火焰、云朵、波涛作衬托。 元代龙身修长,更趋蛇形。颈部纤细,眼嘴微睁,有胡无须,鹿角细长,头顶无发,脊背生焰。龙身有鳞,或扇形或菱形,前者似鱼皮,后者如席纹。爪画三趾、四趾、五趾者兼有。龙尾亦分两种,或蛇尾,或鱼尾。腿上有毛发三撮,向后飘逸。 明代龙纹虽然还基本保留元代风格,但更趋规范。体型粗壮,二目圆睁,秃鼻上卷,嘴嘴有胡须,长发飘逸,角似雄鹿,或配有祥云、海水,或穿行于牡丹、莲花之中。 清代的龙纹变化较大,龙头面部都被人格化了。有行龙、团龙、盘龙、过龙、侧面龙和正面龙之分。清康熙时,多正面龙,宽额上写有“王”字,龙的样子凶猛,有的大龙配以小龙,有的配以凤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