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新唐书·王勃传》载:“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打腹稿就由此而来。 王勃有一首诗选入《唐诗三百首》卷五,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该诗最为人多传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想想谁没有在当年毕业留言册上临别赠言里写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该诗的传颂程度。 王勃还有一首送别诗也写的很好。 送送多穷路, 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 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 俱是梦中人。 上元二年三年(676年),王勃南下交趾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亡,时年27岁。 据说,高宗曾为王勃的一生三次叹息评论。头一次就是在读了他写的《檄英王鸡》文,怒而叹曰:“歪才!歪才!”;第二次是在读到《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拍案惊叹:“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又读下去,见四韵八句《滕王阁诗》时,一扫成见,连声叹道:好诗!好诗!一篇如此长文之后,还有如此好诗,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高宗甚至因此有复用王勃之意而探问其下落,当获知他已溺水而亡时,第三次自言自语叹曰:“可惜!可惜!朕当年因斗鸡文错斥于他。” 郑振铎先生在谈到王勃诗歌对后代的贡献时,满怀激情地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是先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王勃作为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是当之无愧的。 毛泽东也把他把他和贾谊、王弼、李贺、夏完淳等列在一起评点,“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第二名,与王勃同年。 初唐四杰有个共同特点,小时候都被称作神童,可只有杨炯是科班出身,及举神童,这是通过了唐朝专门针对神童的考试,叫童子科考试,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科技大学少年班吧。 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 杨炯留存的作品没有王勃丰富,经历也没有王勃那么传奇,再加上好多选本都没有选择杨炯的作品,《唐诗三百首》未收录杨炯一篇诗作,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因选入小学课本,而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耳熟能详,也使王勃名满天下。 虽然,杨炯对初唐四杰的排名顺序,大为不满,声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但无论从古代到现在,确实王勃的名声要大大超过杨炯。 从其作品的艺术性来看,杨炯最著名的边塞诗《从军行》,从场面铺排上,广阔宏远,从视角、听觉效果上,有声有色、从理想抒发上,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单从这首诗和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从军行》应该更胜一筹,前者描述儿女情长,泪湿沾襟,后者描摹驰骋疆场,报效国家,气势上已见高下。但《滕王阁序》结构的严谨、辞藻的流丽,社会的影响,杨炯没有同样的篇章与之抗衡,这可能也是屈居人后的原因吧。 杨炯是边塞诗人的开山鼻祖,还有几首也写的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出塞 塞外欲纷纭,雌雄犹未分。 明堂占气色,华盖辨星文。 二月河魁将,三千太乙军。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 紫骝马 侠客重周游,金鞭控紫骝。 蛇弓白羽箭,鹤辔赤茸秋。 发迹来南海,长鸣向北州。 匈奴今未灭,画地取封侯。 战城南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从历史的记载评价看,杨炯是个清官,但不一定是好官。他愤世嫉俗,蔑视官场,把文武大臣都比作“麒麟楦”,曰:“今假弄麒麟戏者,必刻画其形覆驴上,宛然异物,及去其皮,还是驴耳”,讥讽当权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个性上不通人情、不明事理,所以吏治以严酷著称,42岁死于任上,有人怀疑是因得罪权臣而遇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