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翡翠赌石怎么区分场区和矿层

 刀刀溅情 2018-03-17

好多人都只知道场区,但是对于几层矿有点疑惑,而且对于场区也不太了解。

依据什么来判断场区的?

►要想分辨场区首先要搞清楚场区和场口的关系。好多人都把场区和场口搞不清楚,容易把两者混淆,两者的

区别好比‘省’和‘市’的区别。

场区是由若干场口因开采年代和相似的表现而形成的区域。知道每个场区有哪些场口就不难分辨了。

场区划分为六大场区:老场区、大马坎场区、小场区、后江场区、雷打场区和新场区。

场口是指开采玉石的具体地点,不同场口的玉石有共性,也有特殊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场口其特性十分鲜明,以至有的特性只属于某一个场口。

只有断定了它属于哪个场口,才能根据这个场口的翡翠玉石的特殊性来观察、判断这块翡翠原石的赌性。

因此,翡翠赌石业内有句行话:不懂场口的人不能赌石。

六大场区都有哪些场口。

1、老场区

位于乌鲁江中游,是开采时间最早的场区,也是至今面积最大,场口最多,种类繁多的场区。

其中较大的场口有27个:老帕敢、回卡、育马、仙洞、南英、摆三桥、琼瓢、香公、莫洛根、兹波、格银琼、东郭、那莫邦凹、宪典、马勐湾、帕丙、结崩琼、三决、桥乌、莫洞、勐毛、苗撇、东莫、大谷地、四通卡、马那、格拉莫

这其中最著名的场口是:老帕敢、回卡、大谷地、四通卡、马那、格拉莫。这些场口的玉石产量多、质量高,交易中经常遇到,因此必须熟练掌握其特性。

老场区最深地段现已开采到第三层,约20米深。第一层为黄沙皮,第二层为黄红沙皮,第三层为黑沙皮。

2、大马坎场区

该场区毗邻老场区,位于乌鲁江下游,是老场区出现一个世纪以后开始开采的。

较大场口有11个:雀丙、莫格叠、大三卡、南丝列、西达别、库马、黄巴、大马坎、那亚董、南色丙、莫龙基地。

最著名的场口是:大马坎、黄巴、莫格叠、雀丙。

3、小场区

位于恩多湖南面,毗邻铁路线。

较大的场口有8个:南奇、莫罕、南西翁、莫六、乌起恭、那黑、通董、莫六磨

最著名的场口是南奇、莫六、莫罕

该场区其部分地段已挖到第三层。

第一层黄沙皮;

第二层黄红沙皮;

第三层黑沙皮,带蜡壳。

4、后江场区

因位于康底江又称后江江畔而得名。

小件翡翠原石居多,产区地形狭窄,主要在长约3000多米,宽约150米的地方。

散布着10个场口:帕得多曼、比丝都、莫龙、格母林、加莫、香港莫、不格朵、莫东郭、格勤莫、莫地

最著名的场口是格母林、加莫、莫东郭、不格朵

虽然地方狭窄,但后江场区产量高,品种多,质量好,是不可忽视的场区。

其局部地区已开采到第五层:

第一层仍为黄沙皮;

第二层为红蜡壳

第三层为黑蜡壳,此后出现类似水泥色的'毛',厚约10~50公分不等;

再往下是白黄蜡壳,然后又是厚薄不等的'毛';

再往下还是白黄蜡壳。

5、雷打场区

位于后江上游的一座山上。该区主要是出产雷打石,因而得名。

比较大的场口是那莫勐兰邦

那莫即雷打的意思,雷打石多暴露在土层上,缺点是裂绺多,种干,硬度不够,难以取料,低档货较多。

一旦遇上可取料的货,也有较高的价值。

6、新场区

该场区位于乌鲁江上游的两条支流之间。

主要是大件料,产品多是白底见青的中低档料;位于表土层下,开采很方便。

主要场口有9个:莫西撒、婆之公,格底莫、大莫边、小莫边、马撒、邦弄、三客塘、三卡莫。

想要很快就能辨认所有场口的石头,不是件易事,有的石头像黄沙皮,各个场口所出的差异不大,就更难了。

即便是有独特性的场口的石头,要区别开来也非一日之功,重要的是要善于观察,细致入微,长此以往,日积月累,方可见效。

那么下面又有疑问了,是不是只有老厂区才有蜡皮赌石呢?

不止老厂区才有蜡皮赌石,小场区的南齐、后江场区黑乌沙和田鸡皮、大马坎场区的莫格叠、达摩坎都有腊皮。

有人问过我是不是有蜡皮的种相对比较嫩、裂多。

蜡壳的硬度只有摩氏2左右,成分同沥青一样,L状似燕馏煤焦油,它的枯性强,是一种地下高温高压产物,蜡壳与翡翠块体没有直接关系。

有蜡壳的不一定是好的块体,但一般发育都比较充分,成分稳定,很少有异变,腊皮种老的更多。

老场区的皮壳颜色是否较深?

其它场区也有皮壳颜色较深的。

翡翠皮壳几乎都有颜色,如紫色、黑色、白色、暗绿色等,与其内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而红色、褐色、棕色等,却与内部没有直接的关系。

矿层是依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是不是看皮壳颜色,层浅色淡,层深色深;看结构,层浅结构松散,层深结构紧凑;看翻砂,层浅高浮,层深低平来判断呢?

对于矿层,由于厂区及场口的不同,我是不建议初学玩家去记忆第几层或者有几层的。

老厂区的场口,开采深度60米以上的很多,新厂区的深度是更加明显的。并且不同场口,矿层的划分并没有数据或者面积规定。

矿层的区分是按晶体受压程度以及风化效果落实在开采层面上来区分的。

首先是不易区分,地质运动的不规律,造成了料子运动及挪位情况,一层段里面出现很多类别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因此,我一直建议朋友根据每坨料子的具体情况来划分层段,按照浅层,中层偏浅,中层,偏深,深层来区分。

浅层莫西沙的皮壳形式是多样的,除了泛白,泛黄外,泛灰的翻砂皮壳也是常见的。

不要去过多强调这是第几层的。这样知识量过大,并且复杂及对专业知识要求过高。一口吃成胖子,只能撑到自己。

当你对浅层,中层,深层可以稳定掌握区分的时候,就可以继续深入学习,不同厂区及场口的各自矿层分布情况了。

关于矿层的区分,首先就要熟悉每个厂区及场口,在翡翠结晶期及风化期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环境以及地质变化,运动情况。

不同的厂区及场口即便皮壳表象类似,矿层的分布很多时候并不相同。

比如说:莫西沙和莫湾基。

莫西沙位于新厂区,结晶期时,属于类平原地貌,本地区的地质条件相对老厂区莫湾几的山峦叠嶂来说,较为平展。

当地质运动出现时,地壳挤压形成的从下向上的推理,以及自身承载力,以及自身以上环境压力造成莫西沙的结晶运动是幅度大,但频率较弱些。

翻砂以针状紧密式出现,之所以针状,之所以翻砂基础层较粗壮,就是由于其地质运动配合环境造成的。

莫湾基的小粒平行翻砂是由于其地质运动时,周围的环境不允许莫湾几出现大幅度的运动,当幅度变小,频率自然提高,摩擦力变会增加。

按照原理,一坨小粒平行翻砂,当你不能区分场口的时候,一味的按照皮壳特点中翻砂来衡量,就容易误判。

如果一块料是莫西沙的,代表其较为浅层,受压不够。

如果一块带有针状翻砂的料子是莫湾基的,代表其为浅层,因为受压不够。

因此,在对厂区,及场口的概念不能区分,不能理解的时候,矿层是区分不了的。

衡量矿层,要按照对厂区,场口的熟悉,按照对结构,风化,皮壳特点的了解。

原石的判断,是存在观察的先后顺序的:厂区,场口,矿层,结构,风化,皮壳特点。但每个方面都是衡量其他方面的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