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单| 连刷三遍都不够的22本书,最后一本简直了…

 王志强sunfvt0j 2018-03-17

小河:

书太多了,怎么看也看不完。但真正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的书,可能只有很少的几本。

这些书,我们会不断地重读。

前两天发起了关于这个主题的征集,看看大家心中值得重读的书有哪些?

他人意见,观之,亦可参考。



01

《红楼梦》



@parklu  

《红楼梦》吧。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常读常新。随便翻开哪一页,都可以兴致勃勃的往下读。二十多年来,读了好几遍,随着阅历的增长,每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惊喜。


@和林

首推红楼梦。反复读它的原因不用我说。从十二岁懵懵懂懂地读,到现在六十五岁了,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发现和体会-发现不完的美、咂摸人生况味。


@在梦里转身

我最喜欢的书是《红楼梦》,几乎天天都要读。且不说《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高峰罢!我随意翻开《红楼梦》的一页,都能细细读来。有时总惊诧于曹雪芹的笔触为何如此异于常人。而且《红楼梦》的哲理性也很强!完整的中国文化,一定是儒家,佛家,道家三者皆有的。不说了,曹公在书中貌似什么都没有说,又貌似什么都说了,得细看,细读,细品方知其中奥秘。



02

《目送》



@Lillian 

龙应台的《目送》。高一第一次读。那时正是青春迷茫期,觉得谁都不理解自己,读到龙应台说“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觉得她简直是我的人生知己。书中的好多文字都特别触动我。还有我青春期敏感的亲子关系,读到《目送》后半部分,讲龙应台和她父母之间的事时,对我和父母的关系也多了一些思考。整个高中把《目送》翻来覆去看了好多遍,整个人都变得细腻了许多。高中毕业后看的少了,但这本书对青春期的我的影响延续至今。



03

《小王子》


@Y。  

《小王子》 每个大人都曾是大人,只是他们忘了。每次读完就会觉得心里温暖的平静。可能《小王子》对我的意义和作用就像有些人对于经书的迷信吧。不开心的时候读,烦躁的时候读,开心的时候读……总是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能让自己重拾力量继续上路。



04

《这个社会会好吗》


@大多数  

熊培云《这个社会会好吗》,因为看了熊老师的文字,理性了很多。那种理性的声音,多维度的思考,影响至深,每一次翻书读一两篇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05

《撒哈拉的故事》



@Mon·墨·   

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高中读了,一直念念不忘。大学毕业买了书,一直跟着我在这陌生的城市从这搬到那。向往自由自在的亲近大自然的生活,喜欢这通俗易懂的文字,她带给我很多快乐。我常常想,能不能把这读过的记忆给删了,然后我又重新再读,像第一次一样,激动我。



06

《平凡的世界》



@小笨象会跳舞  

《平凡的世界》,羡慕以前的爱情,亲情。真实不做作。当时看了一遍后,感觉写的真的好真实,仿佛自己经历了那个年代。后来拍成电视剧,大概又看了四五遍,可能是因为结局符合自己的心意吧。这本书,一直都是放在我的枕边读物。



07

《对“伪心理学”说不》



@沫,透明  

《对伪心理学说不》虽然是心理学的入门书,但里面对科学思维及研究方法的介绍适用任何科学学科。同时作者通过“可证伪性”“相关和因果”等原理帮你辨别生活里的伪心理学、伪科学,形成理性判断思考的机制。书中所写的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理科思维”,是要反复读和在生活里加以运用才能在脑中形成习惯的。



08

《人间失格》



@凉.  

读了很多次还是想重新读的书,大概是《人间失格》吧。 

确实,这是一本整体来说比较丧的书,以致于我第一次读完它的时候内心有轻微的压抑。但是读完第一次之后却总感觉在那些压抑阴暗的内容背后 ,其实还隐藏着一些灼灼发光的东西。所以我又重新读了一两次。

然后我才知道,这种灼灼发光的,恰恰是这本看上去消极压抑的书后面作者的温柔和对生活表面上厌弃实则深爱的矛盾而又纯粹干净的感情。每次自己心情低落或者是迷茫的时候就会反复的去看这本书,那种孩童般小心翼翼的温柔是一种很好的慰藉。



09

《上学记》


@Dora 

何兆武的《上学记》,以小见大的对内心成长变化,对幸福和所有事物的感悟娓娓道来,语言看似朴实平静,却能给读这本书的晚辈带来内心笃定的力量。对这本书,我只想借用《五柳先生传》里那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10

《看见》


@辰雨  

最想重复的书,脑海里一下蹦出了柴静的《看见》,一直走在真相前线的柴静,真的是一位视死如生的女豪杰,用心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别人的处境,忍着良心的疼痛还要发问到底,为得只是让真相呈现在读者面前,让当事者那类群体走向大家的视线,得到大家的关注,认真思考何为他人,何为人生,何为价值。


@theresa

柴静的《看见》,它里面把现实的残酷与美好同时呈现出来。闲来没事,你不会想读它,但有时你不得不读,它逼迫你思考,以及认真地生活。



11

《孤独六讲》


@Yang 

蒋勋《孤独六讲》来来回回读了三遍。大四上学期长时间处在抑郁的状态中,那段时间在考研备考中。复习到了最后出现识读障碍,看着认识的字,就是不知道连起来在说啥。 

书的很多细节想不起来了,只记得看的时候豁然开朗,心情也好了很多。 现在我研二,上学期一直接受心里咨询治疗。不是很严重的抑郁症,没有自杀倾向,就是长时间的抑郁情绪,说爆发就爆发了。其实应该大四那年就寻求帮助的,所幸,一切都还不晚。谢谢这本书曾经的陪伴,我会不断重读的。



12

《人间草木》



@懒懒星人  

汪曾祺《人间草木》,第一次读汪曾祺的书,就会被深深吸引,文字轻快平静,却非常动人,就连那小小的虫儿,甚至雨滴,也会如此形象有趣。无论是人,是景,都不免让人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


@晒月亮的小老虎

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文笔风趣幽默,一花一草都富有独特的生命和个性。看平凡中的勃勃生机,品人生路上暖暖真情。一读再读,常伴左右。



13

《约翰·克里斯多夫》


@青鸟  

我想说的是《约翰.克里斯多夫》(罗曼.罗兰)著。

之前有看过傅雷的传记,有说到他在年少求学的时候,偶然间读到巨人传,便惊为天人,后来读到这本以至于亲自去拜访作者,可是到了老年反而谈到这本书简直是泛泛空谈,空无一物(因为他喜欢上了巴尔扎克,认为人间喜剧等等才是真正的著作)。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觉得随着人们的年龄渐长,生活的圈子逐步的固化,人就会被固定住,越来越狭隘,尤其是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没有保障,渐渐的就会越来越现实,越来越关心茶米油盐,这不能说是他个人的罪过,但是在我看来他就是在失去理想的路上越走越远,目前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于人类命运,对于生命价值,对于未来世界走向的深沉思考以及作者毫不留情的对于人类的批判到最后的宽恕和理解,一本名著有每个人自我的解读,也没有所谓的正确方式,包括作者自己也是一样的。



14

《扪虱谈鬼录》


@Δ January  

《扪虱谈鬼录》,说实话我读这本不止一遍,是因为我根本没法全部消化掉。我总喜欢讲说这是一本学术性谈鬼的书。我个人很喜欢读志怪、风俗类的书,折服于那些奇怪的故事哈哈。这本书作者介绍了很多这方面,比如水鬼、吊死鬼、僵尸等等。以历史文献为基础,探讨这些事物。特别涨知识!



15

《围城》


@赵宗宇  

《围城》。第一次读是上高中,仅仅是看了个故事。

第二次读是上研究生的一个寒假,发现钱钟书放在现在就是个段子手。

第三次是在新工作三个月后,因为去了体制内工作,周围亲戚朋友问的最多的就是你们上班都做什么呢?我会大概讲一下,然后普遍会听到大家说好羡慕,事不多,不用加班。可我在体制内工作了三个月后,突然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我没进入体制,是不也会像我大多数同学朋友一样,考了证升个职跳下槽涨工资,生活会不会更加丰富多彩一些?这时恰好又看了围城,感慨不仅婚姻,真是人生处处是围城,千万不要迷失自己,做好眼下该做的,珍惜当下才最难得。不同时期看同一本书,感触会很不一样,所处阶段的阅读能力、认知和心境都会决定你能从书中看到什么。


@月牙儿

围城,这本书语言幽默,嬉笑怒骂,人物形象鲜明,百看不厌,每次读都有不同感受。


@临风剔羽

《围城》读了无数次。看到方鸿渐在唐晓芙楼下淋雨,像一条狗一样抖了抖身上的毛时,那种狼狈,感同身受。



16

《三体》



@Tour.  

必须是三体啊,不停重读一是因为第一遍看到后面会对前面有一些细节记的不是很清了,比如罗辑第一次和叶文洁有联系,是具体发生了什么,让他成了面壁者,在越往后看越想重新看。那种感觉很奇妙。而且说真心的,感觉三体的文字语言其实是很平时的,但是却又环环相扣,让人看完还一直陷在那个情景里去思考,不仅是思考末日或者死亡的问题,而是思考,当下的生活,该怎么活?



17

《飘》



@安静的姑娘  

《飘》是我重读较多的书,每次读体验都不同,印象最深的还是女主角。刚开始读,不喜欢女主角的性格,太招摇又太自我,逐渐长大,又佩服她的性格,既独立又坚强,活的永远真实。同时故事中的爱情也让我唏嘘,你爱我时我不知,我爱你时你已走远。

总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信息量太大,每一次读都有不同感受,值得我一次又一次阅读。



18

《恶棍列传》



@旋子叔叔。 

博尔赫斯的《恶棍列传》 1.短篇集,而且每一篇都很短,什么时候想看随时都可以翻,而且也随时可以停下。 2.脑洞清奇。人物故事戏剧性很强,而且都是本人特别偏好的反英雄式情节。 3.人物去脸谱化。在这个动不动就喜欢打标签的年代,去脸谱化的人物故事每次重读反倒能品出不一样的感觉。



19

《百年孤独》



@K  

百年孤独 第一次读完后糊里糊涂,情节也没记住多少,对这本书没有个整体的概念,然后就把书搁在一边去了。后来,意识到重读一本书的重要性,就重读了。 

第二次重读是因为,第二次读的时候体会到了书的魅力,突然想再读一次。 现在第四次看这本书,是在喜马拉雅听边听有声书边,看英文翻译的版本。是为了学英文。 我觉得我看的很多书都是看过就忘,可能是我自己记忆力的问题,也可能是我看的时候没有认真,或者没有思考。重读可以让我关注到以前没注意的内容,理清情节,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还有思考一下他的话。



20

《病隙碎笔》



@眉弯  

史铁生《病隙碎笔》 初读是在一次病中,百般无赖时随手翻阅,却被书中由浅入深的片段打动。 再读时,已病愈很久,久到都忘记了上一次读书时的心情。 然而书里的内容并不陌生,就像是故友重逢并带着惊喜。 几遍读来,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像是智者娓娓道来,心声感慨!



21

《讲故事的人》/《尽头》



@空心菜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和唐诺《尽头》:前者用看似随意却无比诗意的表达和新奇多彩的角度阐述了讲故事的人这一形象、形成的原因及在不同时段的变化,自己的态度融于其中;后者在寻常中发现人生的道理,并将这道理填实充满,让其不再空洞,不断地和自己的惰性碰壁,锱铢必较于每一刻每一寸,和进入头脑里的每一位智者交流较量,进入思考的纵深处,电光火石。



22

语文课本


@郝达仁

人教版全日制高中语文读本教材试用本全套6本高中课本教科书。


小河:我上学时最常看的就是语文书了,哈哈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