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右巨镇 红透彭蠡

 zqbxi 2018-03-17
     经济文化从秦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逐步发展,至南宋后期达到繁 盛,延续至明清。 吴城位于鄱湖西汊,赣、修两河相汇处,沿内河五大水系(赣、抚、 信、饶、修)直达全省各地,经鄱湖入长江,可抵达皖、苏、浙、鄂、 川五省,自汉晋以来一直是中原南北管道(长江-鄱阳湖-赣江-大庾 岭-北江)的水运码头。宋以前,吴城“居民鲜少,南自黄土墈,北抵 殷家山,蜿蜒三里许,前后河街,店屋百数十耳”(见《新建县志》)。 吴城兴旺始于南宋中后期,宋王朝半壁江山,被外敌逼至江浙一带, 与西域之间 300 年交通不畅。依靠“长江--鄱阳湖--赣江--大庾 岭”水路连接东南海疆,江西境内航运量大增。到了明代中期,连接中 原和岭南的大庾岭通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踏,冬无寒土”。 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撤并其它海关,只留下广州一口岸通 商,使得在鸦片战争打开五口通商之前,所有进出口货物必走江西。“京 广古道分为新老两路,老路线是自长安,经汉水、长江到九江,经鄱阳 湖到南昌,沿赣江到大余,过梅关去广东。大运河开通后,有了新路, 即沿大运河南下,经扬州到江西,溯赣江去广东。 明代南安知府张弼重修大余到梅关25 华里驿道,使之‘驿传漕运, 高驰旁午,使节朝圣,络绎不绝’。至明末,江西境内驿传之快已达到‘朝 令夕至,声闻可达’的程度”。(吴畏《江西交通史话》) “舟楫之便, 尽于江西”、“襟三江带两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便捷的交通使江西经济 一度率先于全国。 吴城得益于鄱阳湖黄金水道,连接中原与东南海疆,优越的地理位 置使其成为江西盐业、纸、麻、糖、木材、海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商 埠和交通枢纽。 从明弘治朝开始,官府还在吴城设置兑粮水次,有专仓屯运修水、 武宁、奉新、靖安四县的漕粮,加强了吴城与这些地区的联系。又出于 稽私和兵防的需要,还在吴城设置了巡检司(今公安局)和驿站。不过, 明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为争夺皇位在南昌起兵反叛,路过吴城造成较 大破坏,“市镇摧残,赖新建力起而清之,然当时烈焰蔽空,血腥江渚, 万历初又遭连年大旱和流行传染病,“村市疫死无算”。自万历十年后,逐渐恢复繁荣“镇市不下五七百烟……赣江之上,依然贾舶官舰络 绎不绝”。明天启以后,吴城镇前后河街店屋千数,鳞次栉比,石板路 纵横交错,人涌如潮,比肩接踵。晋、徽、江右等商邦纷至沓来, 边码头、仓库货物堆积如山。清乾隆到咸丰百余年,吴城进入鼎盛期,史称“西江巨镇也。拔起 中流,蜿蜒数里,大江环其三面,民萃族而居。日中为市,商艘趋之”。 (杨周宪《吴城石堤记》)“乾隆时方志已将吴城与南昌并论,称其 粟半恃外郡’。吴城作为一个独立的商业社区,最终形成于雍正至乾隆中期,官府行政管理的加强,对此无疑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雍正六年,官 府将明嘉靖以后逐渐废弃的官署、厂旧地折价卖给镇民,因为这些地方 ‘皆变而为市廛庐舍矣’。 乾隆三十一年,在吴城设同知署,它标志着吴 城作为重要商运口岸地位的最终确立。作为省会附廓地的南昌府,势必 加强对它的直接控制,吴城从此成为有特别行政级别的市镇。乾隆四十 四年新建县在吴城又罢巡检司,升格设立主簿署,从机构设置等级看, 地处‘下新建’的吴城镇与新建县城相颉颃,成为县境北端又一个中心。 就清代江西的整个市场体系和商运网络而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 标志着吴城从此成为有特别行政级别的‘镇’,最终确立了其重要商运口 岸的地位”。(梁洪生《吴城商镇及早期商会》) 吴城至今流传这样的民谣:“嘉庆到道光,家家喝蜜糖。狗不吃红 米饭,十八年洪水没上墈。”可见百姓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光绪年间 商部派驻江西官员对此有确切评价:(江西)各处市镇,除景德镇外, 以临江府之樟树镇,南昌府之吴城镇为最盛……吴城濒江而瞰湖,上百 八十里至南昌,下百八十里至湖口。凡商船由南昌而下,由湖口而上道 路所经无大埠头,吴城适当其冲。故货由广东来江者,至樟树而会集, 而销。四省通衢,两埠为之枢纽。迨道光二十五年(1845),五口通商,洋货输入。彼时江轮未兴,江西之贩买洋货者固仰给广东。若河南襄阳, 湖北汉口、荆州,凡江汉之间需用洋货海味者,均无不仰给广东,其输 出、输入之道多取径江西。故内销之货,以樟树为中心点;外销之货, 以吴城为极点。加以漕运未改,岁运粮米出江。每值粮船起运,樟树吴 城帆樯蔽江,人货辐辏,几乎日夜不绝。故咸丰以前,江西商务可谓极 盛时代,惟彼时省会,转视两埠弗若焉。(《江西官报》光绪丙午二十 同时,濒湖各县的农产品源源输入吴城,同时又买走在吴城转销的手工业产品。修河上游的武宁、修水、铜鼓三县的木材、山货、茶叶以 及潦河上游的靖安、奉新、安义三县的山货、木材、土纸等大宗农副产 品均在吴城储运转销。来自景德镇和铅山县河口镇的瓷器、高档土纸等 通过饶河漕运在吴城转销江浙及广东沿海。其时,吴城口岸转输功能已 超过省府南昌,享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之赞誉。故商业重 镇吴城与瓷都景德镇、药都樟树镇、铅山河口镇(纸业)并称江西四大 名镇,如今,已成为人们心中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的开埠,使九江、吴城成为全省西风最先 吹拂的地方。“美孚”、“福丰”、 “祥余”是吴城开办最早的几家洋油(煤 油)公司,规模最大的“福丰”公司还把分公司开到南昌。除了这些“洋公 司”,银行取代了钱庄,新式小学取代了私塾,定期开往九江、南昌的 小火轮,往返九江、南京、上海的大轮也停靠吴城。最大的驳船可装载 三票监(每票监二万五千袋),共计七万五千袋货物,大客轮可装容两 千多旅客。 即使 1916 年通车的南浔铁路,由于管理不善,设施落后,对吴城 水上运输并未造成多大影响。民国时期,吴城仍有 33 保,72000 人口。 国民政府在此设立了缉私营、盐务局、税务局、烟酒局、电报局。 “1925 年拥有 300 马力的全省第三大火力发电厂赣明电灯公司在吴城建成, 只供电 437 户(南昌 4623 户,始于 1908 年;九江 2010 户,始于 1917 年),但它使吴城成为鄱阳湖畔最先亮起电灯的地方”(景玉川 《殇吴城》)。随后吴城开始出现幻灯、无声电影、照相机、望远镜、 眼镜、玻璃制品及法国香水、胭脂等外来品。 新建籍老人叶林辉回忆,1938 年,他在吴城贯彻小学读书,一次 晨会上听慧老师讲话说,我们祖国抗战靠四万万同胞,我们吴城靠七万 二千八百同胞。说明抗战前吴城人气财气依然很旺,并没有明显衰败的 迹象。(连载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