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农副产品烂到地里没人收购,到城里超市却贵的吃不起?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3-17

产销要两旺,农业才能大发展!

但现实情况中,总会出现产销脱节的情况,这就是一边丰收没增收,甚至丰产后没法销售出去而赔本;另一边城市居民却消费着并不低价的农产品的社会现象!



怎么会出现这一情况呢?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我们真要说说也只是纸上谈兵,要做到却也不易,还是做做赵括吧!

首先,我觉得是农业生产的较长周期与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的矛盾造成的。农业生产一般都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出产品,而生产者看到的市场情况是刚投产的时候的,这就造成等产品出来后,市场供需矛盾,供过于求而造成销售困难。我们最熟悉的牲猪养殖就最易出现这种情况,进入猪仔时,市场肉价老高,等自己把猪育肥上市,价格跳水,赔本赚累,所以,很多有经验的养殖户是研究长期性的规律后,按得出规律的时间节点进入养殖周期,便严格按此规程来生产销售,这样才保证更多时间是踏中了市场规律的。



其次,是信息不对称和销售渠道不畅引起的。这种情况一般是发生在初次涉足农业领域的同志,鼓起干劲,头脑发热地冲进农业领域,由于自己的局限性,就是怎样把农业生产搞好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他们肯定会一门心思钻研生产的,等生产出了成果,哪晓得市场出了问题。因为没有进行前期的销售准备工作,很可能导致产销脱节。毕竟,很多批发商是有稳定渠道的,和他们合作的都是多年的老顾客,关系户,你要人家临时转向销售你的产品,除非价格很有优势。所以,农业生产要走订单式的方式能够规避市场风险,特别是大宗农产品更可以进入像期货市场这样的新型抗风险办法!



当然,现在互联网渠道的电商也是目前大热和国家鼓励的农业发展途径,但同样需要在生产前期做很多工作的。一句话,由于农产品的季节性和保鲜期限,使农产品的销售周期非常短,务必将销售问题与生产同等重视,才能确保产销两旺,丰产丰收!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如进行品牌化建设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进行规模化生产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率等等,都是搞好农业的必要方面,任重道远啊!农业人不容易。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更何况是农副产品呢?农产品供需的区域错配、运输物流成本、仓储成本能够解释部分原因,但是具体原因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产品没有差异性、没有特色,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边远地区的农村的农副产品,如果你的品质、品种特征和在城市郊区生长的没有区别,而且是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的市场形势下,那么当然这部分农副产品就要烂到地理没有收购,而这类商品的流通成本比较高、损耗也比较大,那么即使在供求相对宽松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这种商品在超市的价格很贵。要是该农产品的供需形势再紧张一些,那么可真就是贵的吃不起了。

还有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特别是在过去信息资讯不发达的情况下,外加交通不便利,那么即使你这里有很好的农副产品,但是外面的客商不知道,而且这种农副产品供给不足,市场价格昂贵,超市里面的价格就更贵了。这种是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问题,现在这种情况导致的这种景象的差异是不存在的,资讯高度发达,大量资本涌入农产品供需信息的匹配和农村电商扶贫、边远农产品上行,大量的扶贫第一书记、乡村志愿者和自媒体人员深入到乡村,通过直播视频、图文等方式展示各地的农副产品,大大解决了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每年都会有农产品滞销的新闻,虽然有的网络里报道了,社会能够帮解决之外,大多时候,还是农民自己埋单。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看着农民辛辛苦苦,最后都本都无法回笼,真是心疼。

农产品卖不出去,而城里超市的却很贵,主要要以下原因:

1、信息不对称,供求不平衡

每到农产品滞销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人分析这是供大于求,农民种植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其实农民的生活环境限制,对市场的把控是很难做到精准的。

农民种植之后,找不到销路是主要的。大多农民,对于销售渠道,掌控不了的。一般是在地里种了,等着大小商贩来收。

供方和需方,信息不对称。也就一边贵得离谱,一边又便宜得要死。

2、中间环节太多

农产品从田间,再到寻常百姓家,这中间的环节太多。一级一级的,不赚点儿谁也不愿意白忙活。

一道贩二道贩的,运到城里的批发市场,然后再到各个社区菜市场,每个环节都有损耗,而这些,也都算做是成本。

成本逐步增加,最后到消费者手中,价格也就很难便宜了。

3、交通不发达,运输成本增加

很多地区,交通不是很便利,收获了却运不出去,故而价格便宜。而有些农产品,都是有保鲜期的。一方面运输保鲜过程,本身就会耗费很多,再加之运输距离及周期问题,成本逐步加大。

也就容易出现农副产品烂在地里,城里价格很高的现象。


最主要的,还是信息不对称。农民是生活环境限制,是很难把握好市场的。该种什么,种多少,还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给予信息。惟愿更多的人,关注农业农民。


主要是流通环节不暢,农民为高额利润一阵风的扩大种植面积。另一方面现在农民种地过多的使用化肥忽视农家肥,片面追求高产而不重视产品的口感,今后应当大力推广有机肥,大力种植原种少种改良品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产品生存能力。


主要还是品质问题,品质不好的没人收购,品质好的就卖的贵



第一应该是供求的关系,盲目的跟风,打个比方去年大蒜的价格一路上涨,今年就会很多人种大蒜,结果市场就那么大,供大于求就会导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一路暴跌,卖不出去,很多商人就不愿意收购,市场上的东西少就又贵了。

第二应该是中间的环节太多,从地里收购到餐桌上,中间的环节太多,一道一道的倒手,一道道的加价,本来东西其实价格一般,但是经过一道道的环节就慢慢价格上升了,收购的价格不高,但是到餐桌上的价格就上升了,收购价格低,导致种的人成本上升,卖不上价格就烂在地里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原因有三:

1、农民本身对市场的供求缺少分析和预测,今年种植某种作物盈利不错,明年就无计划的加大力度,直接导致供大干求。

2、中间流通环节多,农产品从农田到饭桌,至少需经过二到三级的环节,每级商家都要盈利,必须层层加价。加之运输中的损耗,尤其是生鲜产品,损耗越多,价格上涨越多。

3、中间管理环节多,商家把农产品送到市民饭桌的过程中,运输费,市场管理费,超市准入费等各种费用,最后都是消费者买单。


感谢邀请回答。

此情况很普遍,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对市场供求缺乏预测,盲目跟风进行生产,造成供给过剩,初级农产品价格原本不高,低利润难以吸引大规模的批发采购。以此加剧恶性循环,前期的投入要防止亏损或挽回损失只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甚至亏本出售。这就农副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

对于城里超市卖的贵,很好理解了。这些产品基本都不是就近采购的,一系列的运营成本造成其成本就高,销售方要实现盈利自然价格就会高了。


主要是农民只会耕种,却不懂得市场营销的推广,就会造成农副产品的滞销,烂在地里无人问津。而城市里的农副产品价格贵的原因,主要是产品的运输,人工成本等费用的计算在内才导致的。


中国的物流储运业极度落后,资源匮乏且极度浪费,缺乏合理配置;零售业摊点摊位与批发市场位置距离设计不合理;缺乏直供渠道等问题,造成农民愁卖,居民愁买。这是个社会性质综合成度很高、涉及多部门的课题,希望国务院,农委,商业部门,城建规划,房地产等部门共同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