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化!进化!从未停止的进化!

 大师兄666999 2018-03-17

一天,我偶尔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了地质学家许靖华撰写的《大灭绝——寻找一个消失的年代》。一开始,被这种宏大的题目所吸引,我草草翻阅了几页,觉得非常有意思,竟然一口气读完了。

许靖华虽然是一位专业的地质学家,但文笔非常流畅,描述引人入胜,且多有惊世骇俗的妙论。

图 1 地质学家许靖华(左)和彗星撞地球想象图(右)

作为一名生物学研究的从业者,从一开始被灌输的观念之一就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达尔文本身也一直在回避使用“进化”这个词语,按照达尔文的原意,更确切的表述是“生物适应性变化学说”)。进化论被视作生物学第一个大一统的理论,进化论的提出甚至被视作生物学从博物学分离而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事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进化论是生物学的圣经。

什么是进化论呢?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受到同时代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和莱伊尔渐变说的影响,认为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是可利用的资源往往是有限的,生物之间为了生存就不可避免地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而变化的环境通常会有助于其中拥有某一种特性的某一类生物,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具备这种特性的生物便得以生存,不具备的就遭到了淘汰,即灭绝了。

图 2 人口学家马尔萨斯(左)和地质学家莱伊尔(右)

许靖华先生开篇就对于这一推崇备至的理论提出了怀疑。进化论的成立需要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足够长的时间,二是自然环境的缓慢变化。

但是,作者在长期的地质研究中发现,地球历史上的几次大的生物大灭绝事件都集中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即生物灭绝并不是一个缓慢淘汰的过程,而通常在一瞬之间(相对于地质时间跨度而言)完成。

图 3 地球有史以来的几次生物大灭绝

作者及大多数地质学家认为是一种突发的灾难导致了这一结果,作者偏向于彗星撞地球这一假说,基本推测有:1,彗星中氰化物的含量高达20%,一个直径十公里的彗星可以释放100亿吨的氰化物;2,彗星撞击导致大量的灰尘进入平流层,地球进入长达3个月的冬天;3,彗星撞击释放的能量可以催化N2和O2反应生成大量的NOx化物,该化合物可以摧毁臭氧层O3的分解,该化合物还可以进一步氧化生成硝酸,造成全球范围的酸雨。

作者最先摒弃了第一个推测,因为有科学家证明氰化物不够稳定,彗星撞击产生的高温足以分解绝大部分的氰化物,第二个推测的作用也证明影响有限,虽然地球表面所有的光合作用都会停止,但是地球已有的有机物足以帮助大部分的生物度过劫难,毕竟3个月的时间很有限。

作者最为倚重的则是第三个推测,因为它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反应,而且它造成的影响时间会很长,可以很好地解释大灭绝为什么远远比3个月的时间漫长。

首先,臭氧层遭到破坏,大量的有害射线进入地球,导致地表的大量生物死亡,尤其是为地球提供大量有机物和氧气的浮游生物,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海洋底栖生物及陆地部分见光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

浮游生物的大量减少引发了一系列严重后果,有机物合成不足,大量以此为食的海洋生物相继灭绝,大气中氧含量急剧下降,二氧化碳含量随之上升,温室效应显著,大气温度升高,很多陆生生物的生活习性无法适应如此巨大的温差变化。

另外,酸雨的降临对于陆生生物影响有限,因为它持续的时间不够长,但大部分的酸雨最后会汇聚到海洋中,对于海洋表层的影响较为显著。

无论许先生的解释正确与否,至少他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在长期的生物史中,生物生存的环境发生了若干次急剧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导致生物大灭绝。虽然,一部分生物在安稳的地球历史中也相继灭绝,但是,很可能并不是生存斗争引起的,而是环境的改变。

对于地球上的生物(人类除外),地球足够大,生物的分布相对分散,生物之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的生存斗争,物种的灭绝往往是环境激变的结果。因此,那些企图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其种族灭亡政策正名的人根本是在狡辩,因为,在漫长的生命史中,是另外一种力量在起作用,才导致生物的大灭绝。

图 4 鼓吹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漫画

对于人类而言,在长时间跨度上(地质时间,万年为单位),与其他物种一样,受到地球上各种各样的沧海桑田式的地质环境的影响;而在短时间跨度上(以世纪为单位),人类还受到文明演化的影响,譬如农业,工业、迁徙,战争等等。

这种由人类文明引发的人类演化,相较环境而言,很可能是未来影响人类演化的主要推动力。

最后,以许靖华先生引用的《圣经》中的一段话作结: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

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

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

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