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酬应制诗

 JwwooLIB 2018-03-18
罗丛红 

应酬诗,以前是没有的,直到汉代未期才出现。我们读诗经,里面没有一篇应酬诗,楚辞里就更没有了。到了汉代的时候,开始写诗的人是很少的,写赋的人,却很多。诗的兴起,还是到了汉末,出现了一大批的诗人,首先出现的是建安七子。建安七子,是东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除这七子之处,还有三曹。接下来,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在当时,战争纷乱,这里文人们好象没有武将们的地位高。似乎只有治理国家时,文人才忙,到了战争年代,他们有空了。当他们有空的时候,就出现了应酬诗。上战场不行,动动笔还是可以的。他们喝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就象我们现在玩微信一样。于是,大家拟一个内容,一起来吟吟诗,或你吟一首,我和一首。自从有了这种应酬诗的出现,后人更加喜欢了。

到了晋代的时候,有一流传千古的雅事就产生了。某年的三月初三,王羲之等爱写诗,书画,琴棋的人聚在一起,搞了个聚会。相聚于兰亭,每人写一首诗,王羲之还做了序,兰亭集里的诗,未必有几篇好的,可《兰亭集序》王羲之这篇书法,就绝了。棋琴书画,诗词歌舞,这些活动从来就没分过家,棋琴书画,诗词歌舞,这些活动从来就没分过家。这就是应酬诗的起源及发展。

下面,我来说说应酬诗有哪些?
我们常说的应酬诗,最常见的一种,就是限题做诗。
一次聚会,总得搞些活动,文人们聚会,就写诗来作活动。于是拟定一个诗题,或一个内容,或一个事物,大家一起来吟唱。这就是唱和诗。

唱和诗,有集体唱和,也有单独唱和,到了后来,诗友间的单独唱和越来越多,我们在微群里,也常看到这种唱和现象。

集体唱和,是有限制的,一般限了诗题,内容,有时也限了用韵。而单独唱和,是由因某人写了一首诗,对这一首感兴趣,于是自由发挥和上一首。集体唱和,这个限题,限内容,或限韵的唱和诗,就按规定的限制来写,我们看《红楼梦》时,有出现过几次集体唱和的。这个只要按规定来做就行,而怎么发挥,那就看自己的才情了。具体来说说唱和诗,单独唱和诗。

唱和诗,主要分以下几种:

第一种: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次韵,就是按着原作的体裁,用韵顺序来写诗。也就是说,原作是什么体裁,那和诗,也用什么体裁,原作用什么韵,和作也用什么韵。这是主要要求,如果再讲究一点,就是和作的内容与原作有深密的内在联系。放宽一点,则中心主题也可以不一定,只要从中找到某一个相似点就可以了,这就是次韵。

总体要求:体裁相同,用韵相同,并且用韵的顺序也相同。

用韵的顺序相同,是指,原作第一个韵字是什么,则和作的第一个韵字是一样,第二个和第二个韵字一样,每个位置上的韵字都一样。次韵,也称步韵。我们常见一些诗,步某某韵。或次某某韵,都是这种唱和形式。这里的某某可以指人,也可以指诗题。但我要在这里说一个严重的问题,其实次韵与步韵也有一定的区别。在以前是很有讲究的。

虽然次韵和步韵的形式是一模一样的,但有什么不同呢?

次韵,只要体裁和用韵顺序相同的,都称次韵。
而步韵,是按着以故的前人的韵来写作。也就是说,原作的作者已经去世,后人来按他的体裁和用韵顺序来写,叫步韵。因为如今的网络发展太快,有许多人见书上有的写着步韵,有的写着次韵,以为步韵和次韵是一样的。所以,把步韵和次韵没有完全分开。到了如今,已经公认步韵就是次韵,次韵就是步韵,也就不在乎原作者有没有去世了。再说第二种唱和。

第二种:用韵,也稱和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用韵,就是写诗的韵,与原作者写的韵,是同一韵部的,但用的韵字,不一定相同,例如:原作者的第一个韵字是“东”,而和韵的第一个字,只要是一东韵就行了。在内容上的讲究也一样,与原作的内容,有一定的密切关系,不要我说我的事,你说你的事,只是韵相同而已。

第三种: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

第四种:和诗
和诗的讲究就更宽,可以不用同一韵部的韵字。例如原作用的是一东韵,和诗可以用三江,也可以用四支。当然,用同一韵部的字也行
甚至可以体裁也不同,例如,原作是七绝,和诗可以是五绝,也可以是七律和五律,甚至是词,这是第一大类里的唱和诗。

(和诗必须要步韵、依韵、从韵。和就是附和的意思。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有没有特殊的要求呢?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要求。现代诗存在一部分无韵诗。无韵诗怎么步韵呢?比较合理的观点是:原唱,唱和要意思差不多,或者有关联。这过程称为和答,和答不必从韵。 )

下面就贴上关于和诗的资料:
唱和:亦作“唱酬”,“酬唱”。谓作诗与别人相酬和。大致有以下四种:
一: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的原韵。(例如:别人写的是十一由韵,而你用七阳韵,这就叫和诗。诗的名字就要用:和某某人诗韵)
二: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但不必用其原字。(例如原诗用:愁、游、羞。而和的时候只要用同韵部的字即可。诗的名字就要用:依某某人诗韵或者是同韵和某某人诗)
三:用韵:既用原诗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诗的名字要用:用某某人诗韵)
四:次韵:亦称步韵,也是用的最多的一种;就是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诗的名字就要用:步韵某某诗或者叫次韵某某诗)
五:分韵:指作诗时按照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韵字,依韵作诗,叫作“分韵”,也称“赋韵”。古人用的多,而今天大多叫联句。(诗的名字就要用:分韵某某诗、得韵某某诗、联句某某诗) 


应酬诗,就是答谢诗。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  
就是别人写了一首诗来庆贺某事,或别人赠一首诗给你,你要写一首诗去答谢别人,这种诗,可以用唱和诗里的任一形式来答谢。
这样的诗题常是:答某某赠,答某某贺之类的。

第二种
就是别人邀请你来参加某些活动,但请你的人没有诗,为了感谢请你的人,所做的诗,这种诗是没有原作的,诗的体裁,诗的用韵,自由安排。

例如任社长请邀请我来花都,我为了写一首诗来答谢任社长,就可以写一首《答任社长》。当然题中还可以加些内容,也可以集体答谢,例如《答花都众师友》。形式是只在这两种答谢。

第三种
应酬诗:应制诗
应制诗,可以自由发挥,但带有强制性。例如:在以前,皇帝请客,皇帝要求每人写一首诗,有什么限制,也由皇帝来定,这样做出来的诗,叫应制诗。象上次秀全街搞诗词活动,有一部分人参加了,那这种诗,也是应制诗。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诗,也是应制诗。这种限制,就是限制了内容,限制了时间,或其他限制。

第四种
应酬诗:就是贺诗,赠诗,挽诗等特殊条件下的诗
如某某过生日,可以写贺某某生日,某人搬新房,可以写贺某某侨迁之喜,这种诗,没有任何限制,完全由作者自己决定。

应酬诗,主要分以上四种
我们写应酬诗,还有一种讲究。就是应什么,酬什么,要讲求分寸。
例如唱和诗,当你唱和别人的诗的时候,不要改动别人的诗。对别人的诗要尊重,所以常称原玉。再例如赠诗,要委婉的称自己的诗为拙作,拙石等谨慎的话。

应酬诗就说这么多吧,大家有所了解就行了。
应酬诗,是在一定的限制情况下所作的诗,不象平时写作,可以即兴即感。应酬必须有对象,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某一种意境,让应酬的对象认识感动,认可支持。


那常见的应酬诗有那几种:

第一种:比喻法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水部,即礼部侍郎,为什么写一个新娘初嫁的形态给礼部侍郎来?
这其中有什么联系?朱庆馀,在当时已是很有名气的诗人了,但也得科举考试,然而自己所写的文章,未必就合阅卷者的胃口。在当时,唐代应进士科举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以希求其称扬和介绍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

朱庆馀此诗投赠的对象,是管水部郎中的张籍。他于是写了这一首诗。
新娘子嫁人了,洞房之后,第二天要去拜见各位亲戚,于是低声的问老,你看我这妆扮如何啊?
这样写,是把自己比作一位新娘,把主考官比作丈夫,意思是说,主考官,你看我写的那篇文章怎么样啊?好不好啊,会不会被录取啊。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写了一首《酬朱庆馀》: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典菱歌敌万金。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

前二句是以这姑娘的心态来写,后二句,用外人的眼光来写。
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用比喻之法来写应酬诗,这是最有名的一个故事了。一唱一答,都用的是比喻。

第二种:即事感怀之法

对所限制的事件进行描述,通过这种描述,而说出心中所有抒发的感情,这就是即事感怀之法
例如杜甫的《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
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
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原玉中的句子“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王”,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用凤毛来赞美他。

再如杜甫的《紫宸殿退朝口号》
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昼漏希闻高阁报,天颜有喜近臣知。
宫中每出归东省,会送夔龙集凤池。
第一联退朝时的情景,第二联对环境和人物进行描述。第三联,写了了一个臣子的心理,第四联,写出了臣子的心愿。

再如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二句,对送别进行描述,后二句,写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第三种:今昔对比法
即把从前的事情进行回忆,再把现在的情况进行描述或感慨。
例如:杜甫的《至日遣兴奉寄北省旧阁老两院故人》
忆昨逍遥供奉班,去年今日侍龙颜。
麒麟不动炉烟上,孔雀徐开扇影还。
玉几由来天北极,朱衣只在殿中间。
孤城此日堪肠断,愁对寒云雪满山。
第一联,引出对过去的回忆,第二三联,对以前怎么侍龙颜进行详细描述,尾联写了现在的感慨。

再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第一联,写的是对二十三年的回忆,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第二联,写出作者当时的感慨的劝慰。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第三联,继续感慨:他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

第四种:对某事或某人发表感慨,而以表达自己的情怀

例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
第三联,写出了一种感慨。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
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
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第五种,对别人的优点进行描述和赞美,或某件特定的事情的描述和赞美之情
例如齐己的《贺孙支使郎中迁居》别认公侯礼上才,筑金何啻旧燕台。
地连东阁横头买,门对西园正面开。
不隔红尘趋棨戟,只拖珠履赴尊罍。
应逢明月清霜夜,闲领笙歌宴此来。

文天祥的《贺秘书欧阳巽斋先生迁居》
先生挟册当菑畲,不待辛勤有屋庐。
宅样只还齐里旧,乡风好似颍川居。
镜湖今日贺外监,瀛馆前年虞秘书。
天下经纶犹一室,时人尚敢说吾迂。
这两首诗,可以就是因为迁居这个事儿,先对这个事赞一番,再对这个地方赞一番,再对这个人赞一番,最后说出自己的所的感受。

今天且说这五种形式,所有的形式,都不是固定的,各种形式可以想到交叉,我只是对前人的应酬诗作一个大概的总结,又一时也记不起那么多应酬诗来,自然也有说漏的地方,我们读诗的时候,可以自我去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