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解密:从北宋开始,为什么历朝历代都不在长安建都了呢?

 潇潇雨ekg9m5f4 2018-03-18

个人以为:主要是经济和国防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的。

长安所在的黄土高原是中国礼仪文明的开创者西周和大一统帝国的缔造者秦崛起之地,中华历史上经济军力最为鼎盛的汉、唐两朝都建都于此,这里也是古代华夏与西方文明沟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最为鼎盛辉煌之时万邦来朝,各地商旅以及文人墨客汇集于此,使这里成为一座富丽堂皇包罗万象的时尚之都。可在经历安史之乱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变化来自于两个方向:江南和西域。

我们先看江南:当秦汉大一统帝国初建之时这里还是百越蛮族聚居之地,在中央政府看来属于老少边穷地区。但在三国时代由于蜀、吴两国地盘小人口少,却要和强大的魏国抗衡,那就只有大力开发国土,提高工农业产值,养活更多的人口,招募更多的兵员。于是在这个时代南方的江南和四川得到了大力开发。后来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北方长年战乱,南方政权虽文弱,但却富庶安定,于是大量北方流民为生计所迫扶老携幼来到南方。

隋朝统一南北后为消除分裂的种子,便利南北交通,修建了京杭大运河。正是运河的修建使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由西北的黄土高原向东南的江南水乡转移,到唐代江南已是烟花繁盛之地温柔富贵之乡,关于这点我们完全可以从李白、王维、孟浩然、白居易等人的诗作中领略到。此时中国的人口分布已和秦汉时期大不一样:截至汉末三国时期北方魏国的人口比蜀、吴加起来都多,可到了唐代中国南北方人口比例已接近1:1。偏偏此时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从范阳(今北京)起兵攻破洛阳、长安,北方大地再度陷入战火,于是又一波北方人民向南迁徙,从此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到南方。

我们再看西域的情况:从长安出发经过西域地区古代的华夏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始终保持着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往。可安史之乱后阿拉伯帝国和吐蕃王朝的崛起迫使中原王朝退出了西域,到了宋代原本接受唐、宋两朝册封的定难军节度使李元昊公然称帝,建立西夏国,这下丝绸之路被彻底切断。更糟的是西夏的疆域正好就是今天的陕北、宁夏以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如果宋代定都长安意味着自己的国都将直接处于敌人的刀锋之下,对出了名的文弱王朝——宋朝而言这简直是不敢想象的。

当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被切断后宋代又开辟了通过江南地区向海外辐射的海上丝绸之路,这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南宋时代作为偏安一隅的政权长期被北方金国压制,要想自保只有大搞国土开发发展经济。所以南宋以后直至明清江南一直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近代以后随着上海作为通商口岸被发展成远东最大的城市,江南地区仍然延续着历史上经济文化的极度发达。

可问题来了既然经济重心是往南迁移的,那何不索性迁都江南呢?事实上北宋之后的历朝历代除偏安一隅的南宋还真没谁这么做。这就不是经济问题导致的了,而是因为国防问题导致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外患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若定都江南不利于对北方边防的巩固,所以自古以来除了偏安一隅的王朝只有朱元璋时代的明朝短暂建都于江南,只要是一个大一统王朝都不敢把都城建在江南,因为这对北方边防而言几乎意味着毁灭性的灾难。既然不能把都城建在江南,那就必然会出现政治军事中心和经济文化中心一北一南的格局。但偏偏建都又必须考虑经济问题,至少得有足够的粮食养活京城庞大的人口吧,这是大运河的作用就突显出来了,事实上宋以后历朝历代的都城无不建在运河边,就是为了方便转运江南的粮草税赋以便供养京师。换句话说自宋以后中国的都城由长安沿着运河线转移到了今天的北京。

那么问题又来了运河沿线的城市何其多也,北京何以脱颖而出呢?这主要是因为自宋以后中国的外患由以往西北方的匈奴、突厥变成了东北方的辽、金,而北京正好位于长城沿线,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交界地带,于是成为双方争夺的主战场:游牧民族得到这里就可以进一步挥师南下饮马中原;华夏民族失去这里就命中注定只能偏安江南(还得是像辽、金这样的对手,要换成蒙元、满清,偏安江南都别想)。既然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重视的表现就是定都于此。

今天小编就写到这里,大家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历史深度解秘”,想和我讨论历史相关知识或者问有关历史问题的朋友们,欢迎评论,谢谢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