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食俗看营养

 纪勇 2018-03-18

  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是我国民间的重要习俗节日。在漫长的岁月中,清明节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的饮食民俗。
  清明节在饮食民俗上有个显著特点,早在春秋时,清明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也即“寒食”。寒食,历代叫法不同,《齐民要术》中称“细环饼”,《本草纲目》中叫“捻头”。从文献记载来看,就是清明饼之类食品。清明寒食之俗的形成,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有关,《左传》、《后汉书》等均有这方面的记载。至唐代时,对清明寒食仍很器重,唐代诗人卢象在《咏寒食》诗中写道:“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唐代诗人韦庄的“内官初赐清明火”,是说寒食后第三天,由宫内传火炬出,赐与近臣。当时清明节除了吃冷粥、冷饼之类冷食外,还在寒食前制作了许多“甜饧”。即麦芽糖。唐代李商隐的“粥香饧白杏花天”,就描写了当时寒食的情景。宋代时,有钱的人家在清明节前用面粉和枣泥制成形似燕子的点心叫“枣(食固)飞燕”。宋代《东京梦华录》对此描述道:“用面造枣(食固)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节日,坊市卖稠饧、麦糕、乳酪之类。”宋代清明节还吃一种叫“馓子”的油炸食品,苏东坡曾作馓子诗道:“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明清代清明食俗基本沿袭了唐宋以来的风俗。但清代时,清明食俗已不局限于寒食,而且热食也成为应节食物,如清代的《吴门竹枝词》所写的“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祭先。熟食安能通气臭。家家烧笋又烹鲜”,就说明了当时清明节已出现热食的情形。
  如今,清明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已淡化,人们虽然仍喜欢吃清明饼之类的食品,但更多的是热食,且注重营养。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习惯,青团子是由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出汁,用这种汁水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猪油,然后放入笼中蒸熟。熟后的青团子糯韧绵软,清香扑鼻。甜而不腻,吊人胃口。有些地方,清明节有吃清明艾饺的风俗,认为清明食艾饺能避邪驱毒。此饺采用鲜嫩艾叶和米粉和匀做皮,包入白糖芝麻馅,捏成海燕状饺子,蒸制而成,其色泽翠绿,味道清香而略带苦味,食之别有风味。浙江宁波一带清明节喜欢吃蒿饼,此饼主要用面粉、马头兰等野菜和青草制成,蒸熟后翠绿清香。且富营养。浙江温州的清明饼,是采用田野的棉菜同糯米粉捣和。馅以鲜肉、冬笋制成。棉菜即鼠曲菜,味微甘而清香,全草入药。有祛痰止咳之效。此外,黄河、淮河流域清明节常食一种用面粉、枣泥制成的面饼,闽粤一带喜食清明薄饼,苏杭一带还食红藕,北方一些地方吃香椿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等食品。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清明节令食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而且融入了现代人讲求营养需求的新特点,值得一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