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地下水,指的是埋藏在地壳上部岩层即岩石圈中的水。地下水存在于土壤及岩石的孔隙、裂隙或溶洞之中。 大地震发生前,地下水往往发生异常变化,比较常见的是水位升降变化,莆田六中的水位井在台湾每次较大的地震发生前都有明显的升降变化便是实例。此外,震前地下水还会出现水温变化、翻花、冒泡、打旋、发浑、变色等异常。 一、地下水位变化与地震 地下水在地下有一个水面,叫做地下水位。大震前,地下水位常发生如下变化:天大旱时地下水猛涨;多雨季节地下水猛降;没有水井的地方水大量涌出,有水井的地方,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等。 地下水位异常在震前出现的时间,可以是几天至一个月,也有的在震前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出现,但大多集中在临震前1至2天。一般说,地震震级越大,震前地下水位异常变化的范围和幅度也就越大;震源越深,地下水位异常范围可达几万至二十几万平方公里。当这个异常范围逐渐收缩,并向某个地区集中,而且是地下水的上升区,那么就要加强对该地区的地震监测和预报。 利用地下水位异常预报地震,要注意干扰因素的排除。这些干扰因素包括:人为用水、地表水与农灌水、天气降水、季节性变化、气压、贮水池漏水、地下暗河局部受堵等等。总之要认真分析异常原因,得出科学结论。 二、地下水化学变化与地震 正常情况下的地下水无色、无味、无臭。但大地震前,地下水突然变浑、变苦、变咸、变甜或变臭;由于水溶解气体的作用,常常使进水冒泡、翻花、打旋等现象。所以,利用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预测、预报地震已被我国广大的专业、业余地震工作者所经常采用。 同样的,利用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预报地震也要注意排除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人为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干扰。 尤其要注意的是,强烈地震后,地下水的化学成发生了许多变化,可能使水具有毒性,所以必须经化验分析后,才可供人、畜、禽饮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