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案例

 上行下孝 2018-03-18






   

     

     

     

     
  阳春三月,陌上花开。随着油菜花由南向北染黄大地,各地油菜花节竞相登场,游客纷纷前来赏花,一些偏远山村也成了“网红村”。一朵小小的油菜花,不知不觉描绘出农村美、农民兴、农业富的乡村振兴美好图景。



花开了,农村面貌扮美丽




  “金黄灿灿染三春,映日摇风自散馨。”为期40天的第五届四川广汉油菜花季正在进行。驱车行驶,路两旁金黄色的油菜花仿佛黄颜料打翻在川西大地,与远处的农家乐相映成趣,宛如一幅幅田园风景画。然而,仅在几年前,这样的农村可能还是另外一番景象。每年春耕之前,农田里残留的是一茬茬枯萎的水稻秸秆,显得了无生机。


  “单纯种油菜挣不了多少钱,有段时间,大家都不愿种。”家住江西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的曹日泉说。谁曾想,如今婺源10万亩油菜花次第开放,金黄色的花海与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交相辉映,这让婺源获得了“中国最美乡村”称号。


  湖南油菜播种面积多年位居全国第一。3月17日,首届湖南油菜花节将在衡阳县开幕。名人故里赏花文化之旅、自然山水赏花休闲之旅、田园风光赏花体验之旅3条旅行线路,串起当地乡村的自然人文景点。


  这朵传统上用来榨油的黄色小花,越发凸显出其观赏价值。


  衡阳县杉桥镇白石园村第一书记刘云华说,全村油菜种植面积最少时不足千亩,而且不成片,没有什么景观可言。现在1700多亩油菜花连成花海,村里还专门修建观景台,拓宽游道,“乡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走在广汉市西高镇,看到在油菜花海掩映中,一个个美丽新村坐落其中。“以前为了发展旅游拆掉一些老房子,老百姓非常不情愿,现在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主动进行农房改造。”西高镇党委书记钟力说。



人来了,农民生活添活力




  乡村振兴,人是关键。以往每年春节过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小孩,成为“空心村”。而随着油菜花旅游的火热,农村集聚了越来越多的人气。


  广汉市西高镇,自2014年开办油菜花季以来,吸引游客200余万人次。游客来到西高油菜花公园,可以漫步花海,体验农耕文化,还可以乘坐热气球、高空滑索。因油菜花而闻名的婺源,去年油菜花开的高峰期,景区接待游客达475万人次。


  贺代青和陈薇夫妇在西高镇油菜花景区周围开了一家名叫“花海人家”的农家乐。“这几年明显感觉游客越来越多了。”陈薇说,他们的农家乐今年又扩建了10个包间。像“花海人家”这样的农家乐,在西高镇有36家。


  眼看着家乡的油菜花越来越热,在外打工的曹日泉前几年也回到了老家婺源,将自家两亩多地流转给景区统一种油菜,自己则开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10多万元。“过去,我们村800多人有近一半在外打工,现在基本都回来吃上旅游饭了。”


  农民从小看到大的油菜花,正成为带动他们增收的“致富花”。


  “农村变得热闹,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刘云华说,近年来,白石园村10多位在外工作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白石园村也由一个偏远贫瘠的山村,变成了小有名气的旅游度假村。


  湖南临澧县白云村,不少人慕名而来。在这个山坳坳里,沈昌健和父亲沈克泉潜心研究油菜品种,成为“感动中国”的“油菜花父子”。沈昌健欣慰地说,过去他和父亲是孤军奋战,现在很多人认识到油菜花的价值,并且愿意到农村发展,乡村振兴肯定有希望。



村富了,农业产业增动力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从“食用之油”到“旅游之花”,油菜花的附加值大幅提升,俨然成了“软黄金”。


  去年油菜花盛开的高峰期,婺源旅游综合收入29.6亿元,预计今年还会更高。在西高镇,去年油菜花季带动基地内群众人均增收2600多元。原来“藏在深山人不知”的剁辣椒、红薯干等农副产品,也卖出了好价钱,传统方法压榨的菜籽油被预订一空,农户因此增收不少。


  江西万安县高陂镇高陂村的罗正辉家有10亩地,过去种水稻、油菜,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这两年,他将10亩地全部种油菜,并开了一家农家乐,年收入有六七万元。“单纯搞农业挣不到多少钱,必须一二三产融合才有出路。”虽然文化水平不高,罗正辉却摸索出了致富的门道。


  事实上,油菜花非常适合发展成为一二三产融合的“第六产业”。除了观光旅游,湖南省农业部门还在进一步挖掘油菜的“油用”(推广双低油菜品种)、“菜用”(种植油菜菜薹)、“肥用”(作绿肥)等功能。


  一朵小小的油菜花,也带来了乡村振兴的新启示。


  在江西农业大学的油菜花试验田里,红色、橘红色、桃红色、白色等各色油菜花竞相绽放。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青年教授付东辉说,这些五颜六色的油菜花,可以更好吸引游客眼球,防止审美疲劳。


  在付东辉看来,乡村除了提供农产品,还有休闲、旅游甚至教育等多重价值,应该在这些方面更多发力,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


江西新余市探索农村养老新路径
“党建+颐养之家”助农民老有所养

 
  一年半时间内建成616个“颐养之家”、惠及老人7615名……2016年底以来,为破解农村留守、独居和贫困老人养老问题,江西新余市从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入手,探索党建与民生融合、低成本可持续的“党建+颐养之家”农村居家养老新路,在新余全市413个行政村全面推行。
 
多种模式:营建“颐养之家”


 
  符梅高老人是一位79岁的老党员,在江西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金星村的“颐养之家”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谈起在这里的生活,老人说:“吃得好,睡得香,聊得欢,村里的老人们都想来!”一年多来,老人们在“颐养之家”不仅解决了一日三餐,更得到了精神慰藉,日子过得很有滋味。
 
  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普遍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2016年底,新余市60岁以上老人达17.39万人,六成在农村留守。
 
  新余市农村“颐养之家”在2016年底开始建设,由当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商会组织以及本地企业家共同参与。建设经费属一次性投入,按照每个行政村10万元的标准补贴,由市、县、乡镇三级财政按4:4:2比例分担,采取“政府补贴、村级配套、社会捐助、个人出资”等多种模式,做到财力够得着、基层办得起、老人负担得起。
 
  具体操作上,年龄在73岁(含)以上或生活能够自理的独居、困难老人,自愿“入家”的须与其儿女签订协议;费用按每人每月350元左右标准(主要是餐费支出),个人负担200元,市县财政负担100元,其余来自乡村自筹和社会捐赠。去年一年,就有本地民营企业家等各界爱心人士捐款1500多万元,确保“入家”老人“老有所养”。
 
党员干部:服务“颐养之家”


 
  记者在新余市委组织部采访了解,新余市把“党建+颐养之家”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向乡镇派出党员干部服务“颐养之家”建设运作。
 
  新余仙女湖区欧里镇白梅村的“颐养之家”,卫生室、阅览室、文娱活动室一应俱全。“这些都是村干部向上级争取来的。”管理员习继龙介绍,这些配套设施丰富了老人们的日常生活,让“颐养之家”的人气越来越旺。
 
  新余市还明确了村支书、村主任或村小组长作为“颐养之家”责任人,组织“颐养之家”的老人们创建“亲情微信群”,安装“亲情千里眼”,设立“亲情聊天室”,让老人能够与远在他乡的子女随时“面对面”聊天。同时,这些责任人也会组织有文艺特长的村民、志愿者以及剧团,在一些节日到“颐养之家”开展文艺表演等志愿服务。
 
  新余的“颐养之家”多设置在老人较为集中、交通相对便利、辐射距离较近的村小组,让老人在家门口就近“入家”。“颐养之家”所在的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送餐制、寄养式、志愿服务储蓄化和农村老人团体小额意外伤害保险等方式,尽量满足留守老人的不同需求。
 
自助互助:完善“颐养之家”


 
  在新余“颐养之家”,记者不仅能够感受到基层党组织的用心付出,还能从老人们日常的互助相处中感受到他们的“老有所为”。去年,新余分宜县操场乡上松村79岁老人黄金秀,和其他二十几位老人一起住进了村里的“颐养之家”。入住不久,曾当过村妇女主任的她,自愿义务担任“颐养之家”的理事,每天一大早,起来打扫卫生,帮着炊事员准备饭菜,过得非常充实、快乐。“这是我们过上好日子的新家!”黄金秀说。
 
  据了解,“颐养之家”建立完善了炊事员、食品采购员、老人用餐、环境卫生管理、志愿者服务等各种自助互助管理的规章制度,引导鼓励老人在“颐养之家”实现自我管理。
 
  新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简桂生表示,下一步将在细化管理方面探索“颐养之家”的可持续运作。比如,在部分条件允许的村子,村集体将为“颐养之家”提供“自留地”,让有劳动能力及劳动需要的老人进行轻微的养殖、种植劳作。这样,一来有益于老人身心健康,亦可生产老人部分日常生活所需,提高“颐养之家”的“造血”功能。
 

一株草“活了”一座镇

 
  贫困户张举,家住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引镇龙渠村,这里距西安市中心30多公里。但早前,这段并不算多长的路程对于张举来说却显得漫长。“想去城里干活,但是老婆残疾,把人绑住了。”

  与张举不同,57岁的村民骆乃民曾常年往返于西安城和龙渠村。上世纪90年代,他去城里看人家做服装生意,自己回来也做,卖到第七年,发现老款式“把顾客都卖没了”,索性关了门。

  “裁缝匠”开始转行做彼时流行的煤气灶,生意不景气,他又转行。这一次,他去城里学会了做防盗门,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厉害”,他发现“离关门'大吉’又不远了”。

  他又去城里转悠,发现“城市里到处都是草坪,绿油油的,像村里麦地”。骆乃民跟人一打听,草皮都是从南方运来的,价格不便宜呢。骆乃民发现,按照市场行情,一亩草皮的利润是一亩麦子的三四倍。他嗅到了商机,打算转行种草皮。

  与以往不同,这一次,他不但更谨慎,而且也更具有前瞻性。骆乃民先去西安市周边考察,发现并没有从事这一行的。他买来书翻看,草皮要种在黏土里,村里土壤正适合,且草皮种植打理并不难。加上村里有闲置土地可以流转,离西安也近,可以随时把客户接来现场看。

  2009年,他下定决心流转来50亩土地试种。他每天坚持记录天气变化,8年里他自己总结出了气候规律指导种植;为了提高草皮的品质,丹麦、加拿大、美国的草种他挨个试;别人地里种的草长啥样,他也要到田边去看看。

  骆乃民把大专毕业的儿子也叫回来帮忙。开始时,他供给小区做绿化,后来西安新建的大型公园也找他买,再后来,宁夏、山西的客商也寻着名气来了。

  不仅是骆乃民,越来越多的引镇人加入种草皮的队伍里。如今,骆乃民的草皮面积已经扩大到200亩,市场销路也逐步打开。他开始把村里的贫困户和没法外出务工的村民也叫到地里干活,还让贫困户入股,并保证年底分红。

  “自己弄得好算啥么,得把村里带动起来才算本事。”骆乃民还有一个身份,就是龙渠村的党支部书记。

  “书记说年底分红,结果年底还真的拿了5434元到我屋里来了,把人高兴的。”张举说,今年脱贫肯定没啥问题。2月1日,张举人生头一次站在了铺着红毯的舞台上,很是激动,他成了33名“引镇榜样”之一。

  引镇街道办主任李强说,不少农户从“绿色产业”中不但收益颇丰,有了精气神儿,而且村容村貌也变化很大,古镇逐渐有了新的韵味。“下一步我们准备将镇里现有的草皮合作社进一步合并,成立协会组织,提升品质和销路,带动更多群众早日脱贫。”


稻农们的“头脑风暴”

 
  一年之计在于春。南方备耕时节,3月6日晚上,在江西宜丰县稻香南垣生态水稻专业合作社中,一场谋划升级发展的“头脑风暴”正在展开。
 
  天色擦黑,一吃完晚饭,合作社十多名管理人员和社员代表就匆匆赶到会议室。几句寒暄后,屋里顿时热闹起来。“今天把大家叫来,是想合计下今年怎么干。大家出出点子,提提建议。”晚上6点半,看着人都到齐了,合作社理事长姚慧峰抛出话题。
 
  “去年生态有机稻产量和市场很好,合作社和社员收益都不错。今年应该把种植规模再扩大一些,多生产一些。”合作社会计王姚飞说,去年合作社生产有机大米约25万斤,产值220多万元。除去按合同收购社员稻谷的支出和合作社运营成本,每亩利润还有上千元。
 
  “我也想扩大规模,带领更多乡亲致富。所以,我准备将合作社股权下放,让社员不仅是合作社的种植加盟户,还是整体资产的股东,吸引更多人和资源加盟,大家觉得可不可行。”姚慧峰说。
 
  “我觉得这对扩大规模和提升经营质量都有好处。”副理事长姚孝平接过话茬说,这样社员不仅能通过种植稻谷挣钱,还可参与其他生产环节的经营利润分红,能调动大家入社入股和干事的积极性。
 
  去年刚入社就尝到种生态水稻甜头的姚幸福当场表示,要多签10亩田的生产合同,同时还想入股。
 
  “我不是泼冷水,扩大规模是好事,但也要预防盲目求大的风险。今年种植面积做多大,每户可以入多少股,每股定价多少合适,大家要认真讨论讨论。”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姚兵说。针对姚兵提出的问题,在场的代表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议定每股2000元入股,每人最多5股,拥有股份的社员同时必须有土地加入合作社。
 
  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刚商量完扩大规模的事,经营结构调整又被提了出来。“目前,合作社主打产品是生态有机米,品种较单一,应考虑多样化种植,向市场提供更多种类的生态农产品,降低市场风险。”副理事长王武臣说。
 
  “武臣提的好,现在做农业思路上'花样要多’。今年有机蔬菜、生态米粉等可多生产一些;还可考察下'农业+休闲游’的市场。”姚慧峰说,这方面其他合作社已经闯出了不少路子。现在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也鼓励农业新业态和发展新模式探索,对我们来说是个好机会。
 
  ……
 
  夜色渐浓,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0点,会议室中的人们却丝毫没有倦意。新产品宣传推介方案、理事会成员职责细化、管理人员工资调整……一项项决定经过讨论后出炉。
 
  2011年,姚慧峰放弃城市高薪工作回乡,创建了稻香南垣生态水稻专业合作社。从只有30亩“试验田”发展到今天,合作社已成为社员致富的寄托。
 
  “晚上天气还有点冷,但这一场讨论让我心里热乎乎的。”贫困户姚二华说,加入合作社干,觉得越来越有奔头了。         
 
 
来宾筑巢引凤,“万才返乡共建小康”

 
 “很多人觉得返乡创业很光鲜,但实际上我们经历了很多困难。关键时刻如果没有政府大力支持,我们的发展哪会这么快?”记者近日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水晶乡采访时,蜜满红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曾小芳说起创业,深有感触。
 
  当年返乡创业之初,面对缺资金、缺技术等一系列棘手问题,曾小芳一筹莫展。2016年,在政府帮扶下她争取到15万元贴息贷款。2017年3月,在政府引导下,曾小芳牵头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吸收社员150多人,种植砂糖橘达1000多亩。去年20多户贫困户在她带领下脱贫致富。
 
  曾小芳的经历,是来宾市众多返乡人才创业的一个缩影。时下,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如何更好地营造创业环境,更好地扶持成长型企业发展,成为有关部门关注的问题。
 
  来宾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奉海峰介绍,近年来,来宾市重点实施“万才返乡,共建小康”计划,实施培训扶持、产业扶持、财政金融扶持、电商扶持、组织扶持五大扶持行动,努力让返乡人才留得下、干得好。
 
  在来宾市,记者还见到多位返乡创业人员,他们也都像曾小芳那样,各显神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鲜力量。
 
  兴宾区陶邓乡河村村民梁武2014年返乡创业,如今建起2000亩油茶种植基地,年养殖瑶鸡近4万羽,带动300多户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产业。
 
  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田村陶柳利四姐弟辞掉在外地的导游工作,返乡经营瑶族原生态美食、瑶医瑶药瑶酒养生保健、瑶寨风情休闲旅游,年营业额达500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带动周边10余家旅宿、餐饮企业共同发展。
 
  象州县大乐镇那芙村村民黄小龙,从广东返乡投资开发“欢村购”网站和APP,为解决电商扶贫“最后一公里”问题迈出实质性一步,平台成立以来已实现上亿元线上交易,带动上千户贫困户参与发展。
 
  为全面摸清外出务工经商人才具体情况,来宾市还开展了返乡人才调查宣传大行动,对有返乡创业意愿和能力的人才,县、乡、村分别确定三级重点人才名单,指定专人联系动员、跟踪服务。
 
  “争取到2020年,'万才返乡,共建小康’计划吸引1万名以上外出务工经商人才返乡创业,由外出务工经商人才领办、创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0个以上,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带动更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来宾市委书记农生文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