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体系构建探究 宋健 国家为什么要大力推双创教育?有些院校领导偏颇地理解成只是为了解决就业,其实深入研究国务院相关文件会发现,国家是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之下,在缺少人口、资源红利,区域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下,必须要转向创新驱动、科技驱动的发展方向,所以说创新创业战略是源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落到教育部,就是要搞创新创业教育,搞互联网 大赛;落到团委,就是要搞创青春、挑战杯,重要的是营造一种创新创业氛围。 四创五结合 通过调研,我发现学校要想真正把创新创业做好,一定要做到“四创五结合”: 结合兴趣出创意-众创空间-环境 结合专业做创新-科技转化-质量 结合技术搞创造-解决问题-产品 结合管理出模式-如何赢利-经营 结合工管好创业-团队和谐-运营 创业事业成功! 一、结合兴趣出创意。指的是双创教育的环境建设,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要把众创空间建设好,重点是要和专业结合,做专业的众创空间。 二、结合专业搞创新。指的是学校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当中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师生共创。今年3月,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鼓励公务员带薪在职进行创业,两三年之内还可以回到单位。所以,老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课程、课题、科研成果,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带着学生一起做创新创业,哪怕不成功,学校还是会欢迎他回来。 三、结合技术搞创造。高校的双创教育一定要结合技术,做科技攻关,解决产业发展里的瓶颈问题,生成产品。这也是教育部一直强调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这样才有内涵、有生命力。 四、结合管理出模式。学校要基于对产业的了解,结合产业升级、互联网 等大背景,做出好的商业模式,实现快速盈利。 五、结合工管好创业。工管结合讲的是和谐团队的搭建,团队里的工科人才可以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科人才可以做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运营创新。 “41112”课程体系 基于“四创五结合”,新道打造了一个“41112”的课程体系,即四知、一训、一课、一评、两赋能,同时可实现赛教一体和课赛融合。️ “四知”指的是在双创的课程体系里面,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第二课堂实践,串起来能实现知自我、知创新、知创业、知经营。 知自我对应的新道产品是先天特质沙盘。是让学生了解自我,认知他人,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 知创新对应的新道产品是V创新思维训练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了解创新实践过程,掌握创新思维方法,提升创新六大素养。 知创业对应的新道产品是V创业基础。是让学生了解创业流程、思维、工具、方法,完成商机识别——创意——项目——最小可行性产品的过程,通过模拟商业路演,检验项目。新道V创业基础平台可以通过三天的训练,快速形成三个成果——商业计划书、项目路演PPT、一分钟视频,这也正是申报“互联网 ”大赛需要的三个成果。 知经营对应的新道产品是V创决策。是让学生了解在企业初创时期,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初创企业都死在了第一轮、第二轮有钱的这个阶段,有钱了弄豪华办公室、大量招人、待遇高、弹性工作制,结果很多企业都在这个阶段倒闭了。 一训是做一次创业导师训练。老师本身没有创业经验,仅有教材无法辅导学生,怎么办呢?先通过几天的培训,使他成为真正的创业引导师。新道就有这样一门课程,让老师知道引导的过程、方法、技巧,掌握一套教练技术,成为过程专家,进而辅导他的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产品、商业模式。 一课就是一套与V创业基础配套,进行创业引导师培训的教学资源,供翻转课堂使用。新道的V创业基础平台,可以通过三天的训练,快速形成三个成果——商业计划书、项目路演PPT、一分钟视频,这也正是申报“互联网 ”大赛需要的三个成果。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集中指导,让学生快速生成创意、组建团队、做最小可行性产品设计、做商业模式设计,最后用模拟商业路演的方式把项目成果输出出来,去参加比赛。 一评指的是投智圈的App,这是一个省赛、校内赛项目评审手机APP系统,针对互联网 大赛开发,可免费供学校使用。 两赋能,柏森商学院发明了商业模式画布,我们如何利用它打磨创业比赛项目,这非常重要。 商业模式画布有两个出发点,第一个出发点是市场需求,我们将市场需求转化成项目;将项目转化成产品;最终由产品传化成商品,形成商业过程。第二个出发点是科技,这是由技术形成产品,来引导需求的过程。所以两赋能指的就是市场导向性的赋能和技术导向型的赋能。新道目前有两门赋能的课程,一个是创业型企业的营销规划,让学生到市场、产业里去找创业的需求;另外我们有一个移动开发的技术,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技术激发创业项目。 双创学院的五个系统思考 在“41112”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创新创业学院的运作模式,我们做了五个系统思考。 第一,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并不是要让所有学生都去创业,而是想培养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人。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会选择就业,只有少部分有抗拒风险、敢于试错能力的人,会选择创业。所以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创业型的人,即使他将来选择就业,也能以企业家的思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创新、创业。 第二,如何构建课程体系。目前很多学校在做双创教育的第二专业或者第二学位,在不影响原来专业的基础上,安排16—24个学时的创新创业课程,做精英班、训练营,把双创的文化氛围塑造、基础教育、赋能训练、项目孵化实战贯穿起来,四位一体,打造出一个课程体系。很多在互联网 大赛上冲金的项目,都来自这样的精英班。 第三,师资队伍。我们的双创师资应该怎么培养?我认为应该分三个阶段: 1、能够讲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叫双创教师。这一阶段讲究的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实践。 2、创业引导师。这个阶段的老师自己没有创业经验,也不可能熟知所有产业、领域,但是他有一整套引导方法,能指导、指引懂某一产业的人,激发他们去创业。 3、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无论师生共创成功与否,老师再回到学校,就知道如何做商机识别、创业项目产生、组建团队、管理初创企业,掌握从创意——项目——团队的过程。我们希望的是高校老师能通过三到五年时间,从只能讲双创课程的老师,成长为双创引导师,最终成为具有创业经验的导师。 如果我们的师资团队目前无法达到创业导师的水平,那么可以培养三栖型讲师队伍。三栖型讲师队伍包括创新创业教师、企业高管、风险投资人。在我们每一次课程结束的时候,都可以用模拟商业路演的方式去结课。 商业路演的评审有四种人:一是学校讲师,从教育视角看项目;二是孵化器的人,从综合视角看项目;三是企业高管,从产业和经营管理视角看项目;四是投资人,从资本投资的视角看项目。如果这四种评审都认可你的项目,那说明项目很有前景。 第四,环境塑造,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是指专业的众创空间,这里既是老师的科研场所,又是学生的实验教学场所,利用率很高。软环境是指在众创空间里,把创业成果、案例、故事展示出来,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另外,要把一些重点的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让他们参观,给他们讲一些他们看不懂、听不懂、不会的东西,告诉他们这是师生团队在做的项目,上进的学生自然会受到激发,这就是文化育人。 说到文化育人,我想谈谈我提出的文化育人“五个一”工程:1、形成一个横向课题或科研课题;2、形成一个团队;3、形成一本论著;4、将论著转化成一门课程,成为入学教育的必修课;5、形成一个特色。 另外,在文化育人层面,我希望导入三层文化:一是和专业相关的领域文化,比如会计的不做假账、诚信、严谨;二是和我们合作紧密的企业文化;三是区域的商业文化。 第五,体制机制。如何鼓励老师进入创新创业教育,愿意讲课,愿意师生共创?这就要求院校要把政策用好,真正做到“放管服”,形成学校鼓励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这是根本,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支撑,前四点都是空的,没有人去做。 构建双创教育生态 一个院校的双创教育体系想要运行顺畅,必须通过教科研结合,形成生态。 首先,双创学院要有好的师资队伍。 其次,要与投资公司合作,不仅是让他们指导项目路演,更要带着技术、产品、资金,进入双创学院。投资公司可以选最好的团队、学生、老师,共同打磨项目,提供全程辅导,这样的项目离大赛金奖,只有一步之遥。 再次,要把产业公司引进来。把他们想做,但没有精力、技术去做的项目拿过来,由公司提供资金,学院做科研研究和教学研究,用师生共创的方式突破产业瓶颈。斯坦福就有一个很好的模式,将由D-SCHOOL课程训练出来的团队,对接大的国际公司,把他们想做却没有人力、实力去做的一些想法、项目承接过来,公司提供资金,让团队用1—2年的时间做成这个项目。项目成功之后,团队有三个选择,一是让公司花一笔钱把项目买走;二是团队自己创业,由公司投资占股份;三是做公益创业的探索。 最后,还要找一个既懂产业、又懂教育的公司,将教育、创业、创业结合起来。在这个角度看,新道是很合适的,新道懂教育,而且背靠用友集团,集团有三百万家产业用户、26家成员企业。 三大教育模型 如何做教育?我首先总结了一个Z字型模型,即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分成四层,并将之变成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层是通识能力,包括沟通交流、与人合作、项目管理、企业经营等。 第二层是专业能力,通过专业的实训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获得专业能力,即一技之长。 第三层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素养,即能用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解决企业和产业里经营、管理、技术方面复杂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三大素养:职业素养、人文素养、个性化素养。 第四层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素养扎实的情况下,能够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第二个模型是“三横四纵模型”。三横是要结合领域、企业、区域经济;四纵是强调教学、双创与产业突破的科研、社会产业服务、文化传承。 第三个是“三性模型”,即先进性、独特性、特色性。 校企合作目标&课程构建方针 对于校企合作的目标,我总结了24个字: 课程整体协同:无论是实践课程、双创课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都要做到课程体系化,整体协同。 科研教研并重:强调科研成果教研转化,变成教学内容,引导教学。 四位一体发展:即科研、教学、产业服务、文化传承。 文化贯穿全局:将领域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贯穿到人才培养当中,真正做到文化育人。 而如何把一门课开好,我也总结了32个字的课程构建方针:构建情境、发布任务、梳理流程、科学决策;执行操作、结果呈现、经典评述、延伸思考。 |
|
来自: 永远17yiu56md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