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方法|没做好这两点,议论文很难有提高

 智汇百川 2018-03-18

写作方法|没做好这两点,议论文很难有提高

写了那么多篇议论文,你真的写好了吗?还是做分数徘徊在中等,一直无法提升?那么,我建议你对着这篇文章认真检查一下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写好一下两大问题。

一、事例的叙述

议论文中“故事”已经异化为“事例”,它只是个例子,它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为说理服务,所以它不同于记叙文中的叙述,它不讲求生动形象,只要粗线条概述就行了,一般不用描写,更不能铺陈展开。这一点很重要。有些考生的“议论文”之所以变异为“四不像”,主要就是用记叙文中描写的笔法来写议论文中的事例,造成既不是记叙文又不是议论文的观感。

【例如】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姓黔敖的富人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到:“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的。”说完他辞谢了黔敖又向前走了,终于饿死在路边。

【解析】这段文字算叙述还是算描写呢?应该说是叙述兼描写,描写的成分多一些。把这段文字放在记叙性文体中,当然可以,描写的笔墨甚至还可以更多一些,譬如富人傲慢的神态、贫者濒死的形容都有扩展的空间;但要是把它放在议论文中,描写不但不能再多甚至还可以“瘦身”,像其中的“用袖子蒙着脸,没精打采”就可以用“一个乞丐”概述,甚至可以进一步精简为:春秋时有个富人在路边设粥摊周济穷人。可有人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受,原因就在于他那是“嗟来之食”。议论文中的记叙只要把下文议论所需要“基质”抛出来就行了,像这里,只要材料中能包含这样的意思“施舍是不敬的,因此穷人没有接受”就算任务完成。

写作方法|没做好这两点,议论文很难有提高

2、析例的问题

有许多考生不知道析例,他们咣铛一声把例子扔到读者面前拔腿就走,问之则曰:“事实胜于雄辩。”这样做的结果是:例子是例子,观点是观点,两者并不粘合,且不说文气不畅,要知道例子并非天然为你的观点而生,例子可能有若干意义指向,譬如上面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例子,它既可以用来论证“人要有气节”,也可以用来论证“真正的慈善不是施舍”,甚至还可以作为“反例”来论证“人要有忍量”。也就是说,早就存在的例子和你的观点之间是有逻辑“隔阂”的,这个“隔阂”只有借助于语言才能弥合,而这里的语言就是对例子的分析,通过分析,在例子和观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例如】“不食嗟来之食”一例为例。如果你要论证的观点是“人要有气节”,那么可以在述例之后接上这样一段议论: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这就是气节。一声“嗟,来食!”,如同唤狗。可是人不是一块能行走的“肉”,他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还有“灵魂”,是“灵魂”赋予了他“人”的称号,一旦一个人丧失了骨气和节操——气节——他做人的尊严也就失去了,他的灵魂也就死了。如果不能像一个“人”那样活者,那就像一个“人”那样死去,这就是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慷慨赴死的原因。

写作方法|没做好这两点,议论文很难有提高

编辑:心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