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让孩子成熟,父母应该先成熟起来

 mxb08 2018-03-18



我们常常说让孩子们成熟起来,其实父母应该先成熟起来。


很多父母想跟我聊聊他孩子的发展,大部分时候我听完这些父母的介绍,发现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他们自己身上。


文 | 吴军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见识》,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过度关心可能会坑了孩子




中国很多父母过分关心自己的孩子,生怕他们走错了路、吃了亏,或者错过什么好机会。很多父母找我聊他们的孩子,这些父母几乎都是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和高级官员,他们的孩子并非上不了好学校,或者在职业发展上不顺利,恰恰相反,他们中的大多数孩子是在中国或者美国最好的大学读书,进了世界最著名的公司或者从事着很有前途的职业。比如,很多孩子是在国内的北大和清华,或者国外的斯坦福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著名学府里读书,而工作单位也是在谷歌、微软、亚马逊,或者知名的投资银行、大型咨询公司等。这样的年轻人在大部分人看来已经很有出息了,中国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形容他们——“别人家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父母还是不放心,生怕他们选专业或者就业时吃亏,甚至在公司里选错了项目吃亏。


遗憾的是,这样过度的关心对孩子不仅没有好处,还可能坑了他们。我们不妨从下面三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虽然中国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说法,这在两千年几乎一成不变的社会里,或许有点儿道理,但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老年人的见识未必比年轻人更正确。如果我们相信社会的变化总体上是进步的、往前发展的,那么年轻人的所知所得,从总体上讲一定比上一代多。小公司尚且有可能后来居上超越前面曾经非常辉煌、体量大许多倍的大公司,更何况一个新时代的个体在接受更好的教育后超越上一代的个体呢?而且,现在的竞争很多都是理念的竞争,小公司实现超越的原因可能是理念更新,它们和大公司之间也就是新旧时代的竞争,旧的时代一定竞争不过新的时代。同样的道理,如果两个年轻人在社会上竞争,一个是新时代的思维方式,一个是父母传递给他们的旧时代的思维,后者不免会败落,甚至被淘汰。


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是,用上一辈的思想教育这一辈的人如何去迎接20年后的未来。


第二,可能有人会问,如果年轻人跌了跟头怎么办?或许我有点儿宿命论,但是我相信“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的道理。这不仅在投资上是个铁律,在人的成长上也是如此。人不可能一辈子不栽跟头,如果一定要栽跟头,早一点比晚一点好。无论父母多么正确,也不可能呵护孩子一辈子,孩子终究要长大。如果20岁栽跟头,有的是机会站起来,到了40岁再栽跟头,站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美国的国父杰斐逊就经常讲,要相信年轻人,相信未来。


对于自己的孩子,我从来没有限制她们做什么、找什么样的男朋友。我的大女儿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想法已经换了三次,我从来不过问,最后被她通知到就好。在我看来,年轻的时候栽栽跟头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够因此成熟起来反而是件好事情。


有一次在她的学院和她们院长谈公事,谈话间院长问起我孩子在学校的情况,都选了哪些课程,我说我一无所知,但是我相信老师们会帮她解决这些问题。那位院长颇为奇怪我会非常仔细地和他谈论学院里一些教授的科研,却不过问女儿的学业。我说,教授们或许会觉得我的建议有价值,因为我过去负责过一些科研工作,但是我的女儿未必这么觉得。虽然我知道她如果听了我的建议在学业上或许会顺利得多,但我并不打算强制她听我的意见,孩子的生活是她自己的,栽跟头、走弯路都随她去,好在年轻人总是有试错的本钱,管多了只能添乱。我母亲常对我讲,儿孙自有儿孙福,我想这是老人应有的智慧。


第三,我是说给中国的父母听的。在现代社会,婚姻更多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一大家子一起掺和的事。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的父母比较爱干涉孩子的婚姻,虽然他们是出于好心,却未必能起到好的作用。


30年前中国人的婚恋观非常简单,父母那点成功的经验放到今天早已没有了什么价值,如果父母的婚姻都失败了,再给子女出谋划策就更显得可笑了。虽然他们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没有成功过的经历可能带来的是另一次失败,而不是成功。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职业女性,年纪已经不小,但婚恋就是不顺利,后来才知道她背后有一个不成熟的母亲和姨妈在不断地给她出馊主意。


2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成熟起来的意义何在?只有父母成熟了,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好的起点。父母应该明白,自己生活的年代比子女们早了30年,接受的是30年前的理念,代沟是一定存在的。如果父母意识到这一点,就需要和孩子们一同学习、一同成长。


很多年前,当高中生和大学生都痴迷于脸谱网时,已经35岁的拉里·佩奇讲,他不觉得脸谱网对30多岁的人有什么用途。拉里·佩奇这样思想开放的互联网精英尚且不能理解小十多岁的学弟学妹们的想法,更何况隔了一代人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呢!几年后,我向年轻人了解为什么他们喜欢“阅后即焚”的社交产品Snapchat(一款照片分享应用),我发现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年长10岁的扎克伯格确确实实是无法替他们想到的。


我的两个女儿年纪仅仅相差6岁多,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就完全不同,在妹妹看来,姐姐使用的脸谱网和其他互联网服务都是“老人家”的产品。后来,在接待年轻创业者时,只要他们做的是和年轻人有关的产品,我和合伙人都要让我们的孩子们来试用,然后谈体会,因为年轻人有很多老一代人所没有的看问题的视角。


父母成熟,首先自己要不断地进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观察和学习能力其实非常强,父母身上哪怕有一点点的坏习惯,孩子很容易就能学会。很多父母自己经常看无聊的电视节目,长时间地打麻将,却逼着孩子读书,可以想象孩子读好书的可能性不大。还有一些父母当着孩子的面相互争吵,或者和别人争吵,这些其实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我的一位校友,自己创业非常忙,但是仍然把孩子培养得非常好,后来孩子上了哈佛,我问他是怎样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他说:“把孩子也培养成小创业者。”在上哈佛前,他的孩子组织起一个慈善组织,经营得不错,在当地也小有名气。现在他的孩子虽然上学去了,这个组织依然在当地发展得很好,说明他当初做的事情很有前途。事实上,我的这位校友虽然事业非常成功,但是为人谦和,非常勤勉,他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3

家长要时刻提升自己




除了与时俱进和给孩子做好表率之外,中国这一两代父母还要完成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即在观念上从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向现代商业文明的思维方式转变。中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仅仅用了30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200多年的工业化道路,将三次工业革命压缩到一次完成。虽然技术进步可以加速,财富积攒时间可以压缩,但是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观念更新很难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实现,处在这样一个变革时期的家长要特别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认知。


今天,中国依然有很多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产,不论多大都说孩子应该听自己的话、孝顺自己。这种认识其实还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那时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个大家族的人要抱团取暖,很多事情才能解决,养老就是最现实的问题。哪个大家族能够做到几代人和睦相处,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当然这种家长制不仅让女性没有地位,也大大地限制了个人的发展。


在今天,很多观念不仅显得不合时宜,而且对孩子的发展也不利。今天,如果能让孩子从心里尊重父母,在行动上愿意和父母交流,那么比停留在形式上的孝顺有意义得多。在当下,我倒认为父母和子女之间所缺乏的恰恰是彼此的尊重和理解。我的母亲和岳母在几代人间的相互关系上都有两个共识。首先,在我家,我和我妻子是主人,她们都是客人,因此没有发言权。当然,到了她们家,她们便是主人,我们没有发言权。其次,对我的孩子怎么教育由我们自己决定,她们不多发言。很多人都说我们家里的老人很开明,但是她们并非一开始就有这样开明的想法,而是靠自己不断地与时俱进,以及我们不断对她们施加影响的结果。我或许应该庆幸,我的父母和岳母都很成熟。


然而父母不成熟,做子女的也有责任。很多年轻人总想着让父母理解自己,也不想想父母在几十年前接受的是农耕时代的观念,如果自己不主动和父母沟通,这个代沟是很难跨越的。一些年轻人讲,我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候他们,其实这种简单的问候,以及那些彼此已经重复说了半辈子的、关于自己家庭或者亲戚之间的闲话,说得再多也帮助不了父母进步。年轻人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成年人,用一种尊敬,而且是成年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和长辈说话,要不断将自己接受的新思维方式和理念传递给父母。


我过去会把读书心得告诉父母,把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告诉他们,也会把我买的书给他们读,然后一起讨论里面的事情。这样他们渐渐发现,从我身上学到了用另一种方式、一种30年后的方式看待世界。我也会告诉他们幸福来自我自身的感受,而这一点不会因为别人的祝福或者诅咒而改变。对他们最有意义的是,当他们有了一种新的理念,再去和他们的同事或者朋友沟通时,那些老朋友会羡慕他们,羡慕他们思想能跟得上形势。这个时候,他们会真心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他们了。


我的大女儿在高中毕业时,她的校长让每一个同学给家长写封信。我读了她的信很有感触,她除了表达了感激之外,还讲到了一个观点:“既然有白天就有黑夜,那么我们不能够因为喜欢白天就厌恶黑夜。因此,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对一件事情的喜爱,就不宽容别人做相反的事情。”当时读到这里,我真的感觉受到了教育,甚至觉得这不像是一个我过去一直认为长不大的孩子说出的话。


在我周围有不少来自农村或者贫穷家庭的子女,通过努力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进阶,很多已经成为社会精英。


我接触过那些朋友家里的老人,发现他们有三个共同的特点。


首先是大气、开朗,不斤斤计较,不倚老卖老。其次,虽然他们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学习的愿望很强烈,愿意尝试新的东西、接受新鲜事物。有一次,一位过去长期生活在农村、现在到美国看望子女的老人和我讲:“你们(指我和他的孩子)也不比过去那么年轻了,多保重身体,注意饮食,少吃红肉(指猪牛羊肉)。”我听了他最后一句话觉得很奇怪,这位老伯一直生活在农村,怎么会知道要少吃红肉这件事,这是一般美国医生给人的建议,很多中国老人觉得冬天吃羊肉是大补的。于是就问他怎么有这个常识的。他讲,来到美国后,医生们给他新的饮食建议,虽然和他过去几十年的经验不同,但是他觉得有道理就接受了。可见,一个人是否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在于是否有开放的心态,而非过去的教育程度。


最后,虽然那些老人在物质上不富有,但是在精神上会不断给予子女支持和鼓励。同样是上面这位老人,当他儿子在美国打拼最辛苦的时候,从来对孩子都是说不要有后顾之忧,孩子留在美国还是回到中国他们都支持,也从来不伸手向孩子要钱。生长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能有一个不错的起点。


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放大了的自己,要想让他们有出息,父母们先要成熟起来;要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精英,自己要先成为精英的父母。


总监制:吴亮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