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土匪形象 一个野蛮未经开化的匪区,外地人对湘西的印象很可能就是“湘西是个苗区,同时又是个匪区。男子特别欢喜杀人。地极险,人极蛮。土地极贫瘠,人民蛮悍而又十分愚蠢。”湘西土匪在他们看来更是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毫无人性的恶魔,是社会的渣滓。 为什么都说湘西土匪多?这个问题有必要讲述一下。 一般土匪形成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家大业大,到处惹事生非的“大爷”。 二、穷,为了生活,不得不抢。 三、战争留下的后患。 在湘西这种小山沟沟的地方,时至今日,还是一村一个姓氏。 90年代以前干架都是整个村子人一起。这跟旧时的部落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湘西,又是以武夷山脉为主,自然,在湘西无需离家就可以成为土匪了。 因地理位置优越,成为当时各派军阀争夺的重要场地。加上在民国时期,军阀甚多,各军阀间为了争夺利益,相互混战。 由于战争中的退伍官兵和散兵游勇在军中过惯了剽掠的生活,解散后不想上班又不会做生意,只能搞份兼职赚点小钱,于是就做了土匪。 战争频繁,使许多枪支弹药散落在外,这不有了枪,升级为土匪逼格更高。 湘西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无论在土司、流官统治时期,还是在民国时期。 湘西苗族、土家族各村寨、家族之间一直存在着严重的武装械斗事件和残酷的血亲复仇。 像姚大榜、张平这类“黑脑壳”,看淡生死,常年在枪弹雨林中度过。 烧杀抢劫早已是家常便饭,就以他们的故事,后来拍摄了红遍大江南北的《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剿匪记》等。 以凤凰“竿军”为例,这是自清代中期至民国一直活跃在湘西的苗族雇佣军。 他们彪悍勇猛,素有“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之说。后来,它便成了湘西军人夸许勇武的傲岸自称。 清朝灭亡后,世代当兵吃粮的湘西“竿军”们,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参军为国出力、血洒疆场,要么沦为土匪,湘西土匪因此空前壮大。 而民国政府与历代王朝政权对待土匪的手法一样,剿不动便抚。 于是请土匪头目当县长的有之,当国民正规军营长团长的也有之。 从前“土匪”嘴里叼根烟,骂骂咧咧的一天就开始了。 地道的湘西人讲话都很直接、粗狂,就连打骂自家小孩子都常用“悖时砍脑壳死的”来形容,恶狠狠地骂背后是恶狠狠的爱。 解放前,湘西是全国土匪最集中的区域,至解放时,整个湖南有18万土匪,而湘西占了 10万以上。 关于湘西土匪的去向,所知道的土匪大都没有了后人。 这是因为湘西土匪一部分被剿灭了,大部分放下武器的。 一部分是有血债或者做过十恶不赦的事情被直接枪决。 一部分被送到了朝鲜战场,这一部分人都是往最前线送的,就是用来当炮灰的。 一些非常惨烈的战役如松骨峰等战役就是湘西土匪打的,去朝鲜战场的回来的极少,即使回来的也在各种政治运动中被批斗死了。 还有一部分最终没有被枪决或批斗死的,也大都娶不到老婆孤老而死。 到今日湖南湘西土匪的历史痕迹已经淡去,不去特别关注的话,很少有年轻人真实了解那段历史了。 现在的现实生活中,即没有土匪,也没有英雄,只有纯粹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