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广州之前,朋友就推荐我要去周边的古村落转转,说是有许多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古村落值得一看。 因此当广州的好朋友邀我前往从化的古村落时,没有一丝犹豫,也不问具体到哪儿,就一口答应欣然前往。
车子从高速公路上下来就转向县道,没多一会儿,就见路边有一指引:前往钱岗村。 行不远,又现一指引箭头:钱岗东门。顺着箭头方向看去,一块大理石基座上,花岗岩巨石上鎏着金字《中国传统村落--钱岗村》,不远处一座牌楼矗立在村口。
跨进牌楼,就见到了钱岗村东门。不大,显得有点简单。一副对联:启照祥光迎旭日;延绵福泽爱当春。
进得东门是一处挺大的广场,旁边便是一座挺气魄的门楼。门垛上方镶着“东向人民食堂”,挺醒目。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时期的产物。其实这栋房子原本是村子的东更楼,在大跃进时期被改做公共食堂。当然再后来又改作他用。
钱岗村目前已经很少有人居住,政府改造新建了民居,绝大部分村民已经搬迁至新居。因此巷道里很空旷,没有什么生气。
从东更房过去一点是一座挺大的厅棚。据村民介绍说,这里是村民们议论村中各类事情的场所。在特殊的年代,曾当作召集各种会议的场所。
在棚厅里面的砖墙角落里镶嵌着一块石碑,有些破旧,上面刻着《重修围墙棚厅碑记》,字迹有些模糊,大意是:“村子的围墙始建于大明,天启皇乙丑岁建筑,以防盗寇。讫至于今,向内围墙渐皆颓坍,但乐勿忘危难。虽云两朝太平数百余年,而思患预防……”所以村民纷纷踊跃捐款用于重修围墙。最后落款时间是“道光五年岁次乙酉四月吉日”石碑后面是记载了那些捐款村民的姓名,基本都是陆氏后人。 从这块破旧的石碑记载看,当时的村民还是有忧患意识的。 由此想到,今天我们过着和平的生活,但千万不可忘记“树欲静而风不止”。
站在广场上远看东更房和厅棚,可以看出,广场地面完全使用大石块铺就。在每栋房子之间,还砌有排水沟渠。可见当年村子修建时设计规划的很规范。这也是钱岗村古村落的一个特点,村子里所有的街道都是用石块铺砌而成,显得非常大气。
在厅棚对面广场边上,沿着水塘是村子的围墙。也使用石块垒砌的,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村子居住,但是不论更房、厅棚、广场还是围墙,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围墙外面是水塘,水塘岸上便是荔枝园。从化这里的荔枝还是蛮出名的,尤其以糯米糍最为好吃!现在正是荔枝开花的时节,满树的小花并不娇艳也不芬香,但是到了荔枝成熟的日子,向人们奉献的却是最甜美的果实。
随后我们沿着石子铺就的路径在村中的荔枝园穿过,寻踪陆氏广裕祠堂。
路上,可以看到各家旧故居门户上仍然粘贴着过年时的对联和喜庆祝愿。这是源于当地的习俗,人们对于故居的难舍难离。虽然现在已经搬离了旧居,但是过年时还是要回来,在大门口贴上对联,在门楣上贴上《吉星高照》的祝愿! 请注意屋檐下的泥塑装饰,似鱼鳞似鳌甲,应该都是有象征意义的。。
这是一户人家堂屋里墙上供奉的祖先牌位(特写近景):河南堂上历代玄祖宗先神位。敬上的是:二十一世、二十二世、二十三世后人。
全景 堂屋已经常年无人居住,一派颓废。但祖宗灵位前的供桌上,仍摆放了香炉,供家人年节时过来为祖先烧上一炷香,祈福保佑平安!
随后我们来到陆氏广裕宗祠。这里应该是村子的一处重要活动场所。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 广裕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公无1406年),和北京故宫同年兴建,距今610多年。广裕祠中供奉着陆秀夫(南宋丞相)、陆从兴(钱岗村始建者)、陆广平(广裕祠始建者)的排位。 我回来后查了百度资料:广裕祠最有价值的地方非一般人能够看得见的,它的价值最主要体现在广裕祠的房梁脊柱上。在中堂的脊檩下刻阳文“时大明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仲冬吉旦重建”(1553年),这是广裕祠堂最早的重修记录。在中堂后面东廊间左侧墙内嵌一块《重建广裕祠碑记》,虽然字迹有些模糊,但上面落款依稀可辨:“大明崇祯岁次已卯季夏吉旦重修”(1639年);在后堂的脊檩下和前厅的脊檩下分别还刻有阳文“时大清康熙六年岁次丁未季夏庚子吉旦众孙捐金重建”(1667年)“时大清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季冬谷旦重建”(1807年)等字样,另外第三进祖堂后两柱间横枋阴刻“民国四年岁次乙卯吉日柱重为修后座更房之志”(1915年)。这5处确凿的维修年代记录,完好的保存下了广裕祠在各个时期的重修记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目前为止在全国发现的唯一一间有五个确切重修年代记载的祠堂。此外后院的东侧山墙和第三进后堂西侧山墙内面保留有“文革”时期的标语,这也成为广裕祠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时期的真实记录。难怪广裕祠被专家们称为是一部“中国从明朝到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断代史”。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在对广裕祠做了考察后称它是“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 可惜我们来的时候正是春节假期(这里过年要到正月十五之后),宗祠没有开门。 平时是开放免费参观的。
近景 门楣上方《陆氏广裕宗祠》横匾,大门两侧对联:读书开越;忠孝传家。门框下是花岗岩的基石门当,门廊外檐择优花岗岩石竹支撑,上面木雕装饰。虽经610多年的风雨侵蚀,漆面有些剥落,但仍不失坚固。
这是祠堂大门的花岗岩门当基石,上面雕刻了一些动物、花草之类的饰物。左边这块基石上似乎雕刻的是一只青蛙和两只大鹅。
右边这块基石上似乎雕刻的是一条龙和两只花瓶。门当上刻的似乎是如意造型。
我们只能在宗祠外见到几块功德碑和重修碑记。由此可见,陆氏广裕宗祠是三进三跨院式结构。
《 重修广裕祠碑记》:广裕祠始建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与北京故宫同年修建。2001年秋政府拨款100万元(折合谷物200多万市斤),对广裕祠进行重修。
《广裕祠重光碑记》:广裕祠堂,今日重光。历史文物,再显辉煌。水笑山欢,升平气象。然后叙述了钱岗村的来龙去脉。描述了“文革十年浩劫,祠堂受损遭殃。斗转星移,改革开放。致富齐奔大道,村民竞迁新楼房,老吴炊烟顿失,古村冷落荒凉,喜哀得失,谁人与论短长?市委政府,运筹周详……拨款百万修祠堂,村民雀跃,慷慨解囊。挽危祠于将倒,复古迹以新张,扬文化以启后,振民威以兴邦。” 落款为:陆秀夫第31代孙 2002年秋 虽未能进祠堂有些遗憾,但是仍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民俗气息,以及中国传统的孝道传承。
随后,我们又进到附近一家宅子的院中,虽久无人居住,但还是挺整齐干净。墙角地上躺着条石,旁边是一口石沿水井,我过去顺井口探看,水面映出我的倒影;右边院角是典型的农村厕所。
这处房屋设计的还挺讲究,原来是带有月亮门的套院,应该是一户比较殷实的家庭吧。
再往前走,就来到了《明进书院》,也是早年间村子里的私塾。说明这里的村民对于识字读书还是比较认可的。
仔细看书院大门的门楣,斑驳脱落的地方仍能显出当年的字痕,仔细辨认才看出是是《明进书院》几个字,眉题和落款分别是: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戊子****。字迹被剥落的时间应该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吧。
转过书院,我们便来到了钱岗村最著名的一处景点:西门更房。依我看,它的出名不在于是西门更房,最主要的价值是更房房檐下的木雕封檐板上雕刻的《江城图》。 “江城图”其内容反映了清代康乾盛世时广州珠江北岸20余公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雕工精湛,这件无价之宝被文物专家称为广州的“清明上河图”。这是一幅清代的木雕刻画,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清晰的刻画了清代珠江岸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清代中前期广州都市和珠江河上繁荣景象,极具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珠江江城图”上,镂刻了清代广州珠江沿江二十里地的景色,总共刻画了清代广州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有河边下棋的、钓鱼的老头,有戴高帽的洋人等各种人物49人,及各种船只29艘,浮雕从左到右可以看到西炮台、广州的老城门归德城门、花塔、五层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赤岗塔等广州史籍中记录珠江北岸常见的景物,各类房屋、城门、城墙、城垛,有的还掩映在婆娑榕树之中。在海珠炮台与天字码头之间有一处西洋商馆区,尤为引人注目。在图上还雕刻着当年广州郊区的乡村生活风情,牧羊、砍柴一片田园风光中,呈现农耕风貌。据专家考证,“珠江江城图”表现的应是1733年至1757年间广州珠江两岸的风土民情。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
这是西门更房内屋檐房梁上的三层木雕。下面一层似乎是反映衙门办案场景,人物众多,雕刻精细。中间是公堂办案官(坐者)和师爷(立者),两侧站立的分别是差官和衙役;第二层是枕木形,应该是寓意“高枕无忧”;第三层是龙造型和鳌鱼摆尾造型,应该寓意“风光无限”吧!只可惜,如此精美的木雕作品被人将头部毁坏(盗窃还是损毁不得而知)!真真是令人扼腕!
这是西门,也称为“镇华门”,比起东门来,显得更高大雄伟些。门前广场还竖了一块反映陆秀夫“负帝投海”故事的影壁。
顺着“护庄河”岸边小路行走不远,便来到了《陆氏宗祠》,这是钱岗村陆氏家族的宗祠祠堂。虽然它的建筑没有广裕祠年代久远,但这里应该是村子的陆氏家族的祠堂。
祠堂大门的门楣上书《陆氏宗祠》,门两侧对联:诗书开越,礼乐传家。祠堂屋檐下的护檐板上的木雕做工也是很精细的,虽然不如西门更屋的内容丰富,但仍属木雕精品。
从化钱岗村虽属古村落,也列入了从化市文物保护名录。然而历史的进程,风风雨雨总会留下难以抹灭的痕迹。在村子里游览时,不时看到那个特殊年代留下的印记。这是在一间废弃的大屋墙上书写的“全国民兵代表会议十大倡议书”内容。虽然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但上面的字迹还是挺清晰,完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即“最高指示”传达不过夜,党中央的精神一定要上墙,要让每一个人牢记,并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但愿这样的场景不再出现。
再看看这块镶嵌在每家大门口侧面的倒T字形水泥框,若不看旁边的说明,我还真没猜出它是做什么的! “ 小黑板”的确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上面的小框是专门画上毛主席头像,下面的大框是要书写毛主席语录的,而且是要随着最新语录的传达,适时更新。
像这样的“倒T字形水泥框”在村子里随处可见,足见当年“毛主席语录”风行的程度。 好在这已经成为历史,我相信这段历史不会重演。
当我们离开钱岗古村,不禁为这里的每一处留存点赞。不仅仅是建筑遗存,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和一种传承。 回来后我查了百度上关于《钱岗古村》的相关资料:“钱岗村落位于广州从化市太平镇,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钱岗陆氏是“宋末三杰”名臣陆秀夫之后裔。钱岗村2003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并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古村落群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钱岗古村有四座门楼,九间书院,三座祠堂,四座更楼。村子外有—条“护村河”。古村内的巷子多又深,且迂回曲折,房舍、祠堂、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村内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共有900多座房屋,钱岗古村居民大多姓陆,据考证,是南宋名臣陆秀夫之后裔。村里保留的房屋绝大多数为清代所建,部分建筑物还保留着宋代遗风。 钱岗村的路弯曲曲折,很难找到正路,很容易就遭遇断头路。就如《水浒》里说的祝家庄,“进得去,也出不来”。所有的走道没有一条是直的,“有多少家房子,就有多少条路。”村里有600多条路。走进钱岗村,一砖一墙都带着明清时代的印痕,脚下的路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坑坑洼洼。” 由此,我也产生些许疑虑,这些废弃的房屋常年日晒雨淋,会不会最终坍塌。因为这里虽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有些维修,若日常的维护保养措施跟不上,长此下去也会损毁。由于这里尚没有大规模开发旅游观光,完全是开放式的。鲜有游客造访,村民也没有从这方面得到实惠。 希望地方政府能有清醒地认识,培养适度的旅游开发。一方面增加钱岗古村的知名度,一方面也可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从而可以聚集更多的发展资金投入到古村落地保护。 但愿我是杞人忧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