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都说兄弟如手足。说到兄弟感情,不得不提起苏轼苏辙这对兄弟,真能算是千古兄弟情。 弟弟苏辙,字子由。苏子由生来的气质是恬静冷淡,稳健而实际。在官场上比兄长得意,官位更高。兄弟二人忧伤时相慰藉,患难时相扶助,彼此相会于梦寐之间,写诗互相寄赠以通音信。 苏东坡的一首诗里说“我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 子由也在兄长的墓志铭上说:“我初从公,赖以有知。抚我则兄,诲我则师。” 据祝勇先生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里记载,他们有着“风雨对床”的约定。 那是公元1061年,当时兄弟二人在欧阳修等人的举荐下,参加天子特诏考试——制科特考。 有一天,苏东坡读韦应物诗,读到“那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突然想到假若他们兄弟此次通过制科特考,就要各自踏上仕途,不能再同吃同睡,不禁悲从中来。 他对弟弟说,将来为官,要早早退出仕途,一起回到家乡眉山,再对床同卧,共度风雨寒夜。此后四十余年,他们兄弟都同守着这份约定,只是官身不由己,这年轻时的约定,却越来越难以实现。 他们兄弟之间的友爱和以后顺逆荣枯过程中深厚的手足之情,是苏东坡这个诗人毕生歌咏的题材。苏东坡一生不知有多少诗词是写给弟弟的。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子由,苏东坡会写出最好的诗来。” 苏东坡第一次为官,与弟弟离别之际写的诗:《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后四句是兄弟二人共同经历的记忆,转眼间成了雪泥鸿爪、过眼云烟。后人用“雪泥鸿爪”一词来形容生命的短暂与多变。 ![]() 公元1076年,由于冰冻停航,苏轼被迫放弃绕道济南没能与弟弟见面。苦念苏辙,大醉,作了著名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88年,兄弟俩同朝为官,苏东坡写下一首诗《出局偶书》,表达每日要见弟弟苏辙的急迫心情:“急景归来早,穷阴晚不开。倾杯不能饮,留待卯君来。” “卯君”就是苏辙的乳名。 图片来源网络,本文由四月的园子原创,转载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