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纷繁芜杂 我只安静做自己 ![]() 昨天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在千年万古的阴云封闭的峨眉山的阴影中,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山城,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座小镇以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父子三人苏洵、苏轼、苏辙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我今天且不说苏东坡,不说眉城,不说杭州。这位长子苏东坡是三苏中最突出的,也最被人津津乐道的一位。我来说说苏辙,说说他与安徽绩溪县这座小之间的一段缘份。 ![]() ![]() 春天,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 苏辙被贬到皖南一座小小的县城 这是一座被大山环抱的地方 城里不过百户人家 我们都知道苏轼一生几起几落,因为他对当时新政表示异议,当时正值忠值之士不容于国都之际,当权者之愤怒遂集于他一人之身,苏东坡几乎险遭不测,当然也免不了牵连家人。苏辙为了给苏轼辩解上书,也被贬。1084年调任绩溪伤县令。 ![]() “它年贫富随天与,何日身心听我闲” ——苏辙《将移绩溪令》 ![]() “无限青山不容隐,却看黄卷自怜贫” ——苏辙《初到绩溪偶成小诗》 ![]() 这是苏辙初到小小的绩溪县的心情,政治受挫、生活困顿让他已经厌倦了官场,然而为任一方还是有着造福一方的心胸和抱负。在《将移绩溪令》中诗人说到:“仲卿意向桐乡好,身后烹尝亦此间”,这里化用了汉吏朱邑的典故。据《汉书·循吏传》载:“朱邑,字仲卿。庐江舒桐乡啬夫,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所部吏民爱敬焉……及死,其子葬之桐乡西郭外,民果共为邑起冢立祠,岁时祠祭,至今不绝。”苏辙誓以朱邑为榜样,勉励自己,希望能像朱邑在桐乡一样在绩溪造福百姓,受人民爱戴。在绩溪任职期内,他努力践行着来前的诺言,勤政爱民,简政崇实。 ![]() 苏辙在这“指点县城如手大”的绩溪,甚是喜爱。城虽小,但景色如画。“南看城市北看山,每到令人意豁然”,美景可让人心情豁然开朗。在青山绿水间原本消沉的心也有了一丝喜乐。苏辙也在此留下了很多诗作,“碧瓦千家新过雨,青松万壑正生烟”、“斜拥千畦铺绿水,稍分八字放遥山”,“愁霏宿雨峰峦湿,笑卷晴云草木闲”。 ![]() 一个地方是大是小不重要,有好的官员,有好的乡风,有一群勤劳质朴善良的百姓,还有举目丹青的景色。人们安居乐业,真可谓是世外桃园。在这样明媚的地方,参禅悟道实在是最佳所在,而与绩溪道姑论辩也成为一段佳话。苏辙与当地一位郑仙估论道,为他的学术佛道不二的论点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好景不好,短短半年,又被调任秘书省校书郎,临街时苏辙写下了《安闻得校书郎示同官三绝》,其中一首说到“百家小邑万重山,惭愧斯民爱长官。梗稻如云梨枣熟,暂留聊复为加餐。”,平素的字名流露着他对绩溪不舍的依恋之情。 ![]() 一座城 一个人 人的一生在路过很多城,爱上一座城,因人因景烙在心里。绩溪留在了苏辙心中,苏辙也留在了一代代绩溪人心中。苏辙爱上绩溪这个小城,因为里面装着他的悲伤和欢笑,或许是天意的安排,那个孤独、寂寞、颓废的苏辙在小城中得到苏醒,绩溪是他短暂的避风港,是修复灵魂的城,必定是被记忆被牵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