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一位画家总结说:儒家以人生为酸,须以教化自正其形;释教以人生为苦,一生之中皆是痛楚;道家则以人生为甜,认为人生本质美好,只是世人心智未开,自寻烦恼。 可见以上儒家、佛家和道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但是这三家具体如何呢?一起来看下哲学诗画为你整理的——佛、孔子、老子,三人到底谁厉害? 佛陀,孔子和老子 一,佛或佛陀 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只要是觉悟者都可以称为佛或佛陀。佛家看透了生活的本质,认为人生一切皆苦难,认为生活原本是苦的。所以要普度众生,教人怎么去修行来适应这种苦难,因此叫“苦行僧”。 觉悟明白三世一切诸法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示现于人类历史上之佛陀,唯有释迦牟尼。但依经典所载,则有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佛和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末法时代之前,学佛者或佛学修成之人经常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问答: 佛经中记载,一位游方者名叫婆蹉种。一次,婆蹉种来到佛处,问道:“尊敬的乔达摩啊,神是真有的吗?”佛陀缄口不答。他又问:“那么,可敬的乔达摩,神是没有的吗?”佛还是保持沉默。 佛陀虽然不作答,但是却开启了这种辩论问答的风潮,更开启了人们好奇和智慧的法门,于是,后来就形成了下面这10个著名的形而上之问。 有关宇宙的问题:宇宙是永恒的吗?宇宙不是永恒的吗?宇宙是有限的吗?宇宙是无限的吗? 有关心理学方面的问题:身与心是同一物吗?身是一物,心又是一物吗? 佛陀悟证的问题:佛陀死后继续存在吗?佛陀死后不再继续存在吗?佛陀死后是既存在亦同时不存在吗?10.涅槃是否只能自证,不能他证? 其实,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而对这种形而上和宇宙的起源等问题并没有太多关注。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槃)。人类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和涅槃。因此我解释这些法……。” 而在形而上学的问题中,在涉及宇宙的期限和广度的问题上,因为它们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佛陀认为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 看完了以上这些,你觉得释迦牟尼佛厉害么? 二,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年轻时,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到了近现代,鉴于其对中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史无前例的博学者,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其道德体系主张性善论,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以立人立德立功为己任,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是一个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整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即现代社会的人道主义。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是“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所有人都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儒家认为人需要教化才能得以正行,一个人要迈向社会,道德是衡量他的第一标准,而不是知识。古代大众以文盲居多,虽然在教育知识上有很大的欠缺,但却能保持良好的品行与道德,所以儒家会着眼事物的缺陷,通过纠正错误来进行个人和组织的完善。 以上只是孔子的一部分功绩和思想体系,要是全部都讲下,那足以震撼你我了。 三,老子 老子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因与后世的庄子思想相通而被后世并称为老庄。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在当时那个年代绝对是领先的生活理念。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道”的思维和定义,“无为”会转化为“有为”。其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在哲学上,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即道。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道是本,是万物之母,德是分支,是行为准则。 老子说道法自然,但是这里的“自然”不是类似于西方的神的概念,而是一种普遍的事物之规律。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生活的本质是美好的,只是世人心智未开,自寻烦恼。根据老子的说法,天地之间存在着自然和谐,越是干涉由普遍规律所产生的自然平衡,就会偏离越远。无论是轻还是重,湿润或干燥,快或慢,一切都有其自身的性质,不去违反它就不会造成麻烦。 当从外部强加干涉时,斗争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具体“目的”。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多事物不能加以定义,因为一旦定义或人为约束,就会限制了发展的无限可能。因为肯定中蕴含着否定,否定的同时也蕴含肯定。这就是最初的中国自然辩证法。 老子认为,作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无”与“有”的对立和统一是一直辩证发展的,(万物存在即是“有”,万物转化化为“无”)二者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将最终走向虚无。 看完了以上,你觉得老子厉害么?欢迎后台一起探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