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
《感应篇》心得分享之四十三 《文钞三编》复真净居士书。“后世人业重,情窦早开。十一二岁,便有欲念。欲念既起,无法制止。又不知保身之义,遂用手淫。如草木方生芽,而即去其甲,必致干枯。聪明子弟,由此送命者,不知凡几。即不至死,而身体孱弱,无所成立。及长而娶妻,父母师长绝不与说保身节欲之道。故多半病死,皆是由手淫及贪房事所致”。 少年长到青春期的时候,一定要有正确的生理卫生教育。这个教育是以保住他的健康为主,让他正确认识生理随着年龄的变化,这个时期要少接触鼓动欲望的东西,要克制自己因为生理所起的情欲,要有正确的引导,令孩子知道回避什么?知道这个时期要保护什么? 当然了,这些知识首先要父母了解,懂得人在什么时期的生理变化,要知道保护健康的身体,不要接触不良的东西,不良的人物。不要与异性接触,不要接触网络和媒体,不要接触智能手机。 人的先天心理,恶多善少,要是接触不良的教育(异性和媒体),多半是家庭的爱没有让孩子体会到,他才到外面寻找知音,以人的心理素质恶多善少来讲,一定要给孩子家庭温暖和理解。他才会遇事和家长商量,和父母说知心话,在父母这个高大形象中寻找庇护和帮助,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否则孩子根本不听家长的话,不能与父母沟通,不能与父母谈心里的话。 这一点没有做到的话,这个孩子就很难自控,也不受父母的控制。她的一生也就要听天由命了,放任烦恼习气的发展,多半就毁了。 根据佛教心理学,人的心理先天恶多善少,所以要在后天的教育中,叫他学习善法克服恶习气。这在佛门叫断恶修善阶段。今天用传统文化来做普及教育,就是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也就是三个根为代表的主体教育。从小学习孝道,知道尊敬老师,懂得因果报应,知道克服欲望,用理智指导自己的一生,用德行保护自己的一生。 “故孔子答孟武伯问孝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乃令戒房事。不戒房事,则百病丛生。能戒房事,则病少多矣。孟子曰,养心者,(以善养身者,必由制心不起欲念,故云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孔孟之道,尤其是孝道,重视保护自己,所谓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你做孩子的时候没有体会,做了家长的时候,真懂得了。受过圣贤教育的孩子有福气!身体和德行都有了保证,他是个孝子,父母把这个孩子教育成功了。满天下的父母,能做到这一点的不多。 圣贤书只是多读,有什么用呢?要父母用身教,帮助孩子的成长。他信服你才会跟着你学,他佩服你才追着你学。说句大白话,这些圣贤教育不是教育孩子的,是教育自己的。 “古人重民生。礼月令,仲春先雷三日,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曰,雷将发声。其有不戒其容止者,(即房事)生子不备,必有凶灾。(或肢体不全,或生怪物。其夫妇或死亡,或得恶疾,故曰必有凶灾。)此国家政令也”。 这是讲生育要看禁忌。不是个随便的事情,身体要保护好,心里要保护好,还要有胎教的知识,这些要是你接受过三个根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你家不愁没有圣贤君子出世。 “今则父母师长,绝不与儿女谈及此事。及至得病,医生亦不令戒房事。盖不以人命为重,而冀病日重,而屡为医疗也。医如是用心,其罪浮于截道劫财之强盗矣”。 父母老师都要有这个知识,做医生更要有这个能力,帮助人的身体和生命,向健康发展。都要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才有这个本领。 今天的佛法是大乘法,里面几乎没有这些世间法。要补学三个根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家庭会有圣贤君子出世,太重要了!
【欢迎转发】 |
|
来自: Fo弟子2yui2a22 > 《感应篇心得分享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