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佩饰玉与佩玉思想研究 (三)

 RK588 2018-03-19

1、玉璜佩 《说文》中载“璜,半壁也。”①;“珩,佩上玉也。”②玉璜和玉珩是组玉佩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形象并未有严格的定义限制,故往往混为一谈。史前文化期至西周时期的玉璜大多在其两端钻有小孔以供穿系,这一阶段玉璜大都为拱起的背部朝下水平佩戴。自春秋之后开始在玉璜背部钻有孔道,玉璜将拱起的背部朝上进行水平佩戴,玉璜这时也就具有平衡提挈全佩的功能,这时开始出现有“玉璜”、“玉珩”这两个名词。所以有人认为“璜是上弦月的器物,盛行于新石器时代—西周......到了春秋时期,组佩饰发展成熟,玉璜倒向使用,成为下弦月的玉珩。”③西汉时期玉璜佩主要有两端饰双龙首玉璜、边缘呈牙槽几何形玉璜及表面装饰有出廓附属图案玉璜。 (1)两端饰双龙首玉璜 两端带有鬃毛和尖齿利牙的龙首图案双龙首玉璜,是汉代玉璜中最主要和常见造型。用龙首装饰两端的玉璜春秋时期便有出现,西汉时期大量延续这种风格的玉璜并且造型上有所变化。 这类玉璜主要分为表面有纹饰、表面无纹饰及带有出廓纹饰三种,其中带有出廓纹饰的双龙首玉璜又可依其出廓纹饰的位置分为,中部带有纹饰型和两端带有纹饰型。其主要典型代表如下:

①《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2页②《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13页③徐州博物馆等.《大汉楚王—徐州西汉楚王陵墓文物辑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279页

此外徐州后楼山汉墓中出土有一对玉握,其造型为素面双龙首玉璜⑤,本 用于装饰的佩璜,由于其外形适合抓握的缘故(满城汉墓中刘胜和窦绾的玉握即是由蒲纹玉璧改制的璜形玉器⑥),被当成葬玉所使用,可见说明汉代佩饰玉器的礼仪色彩大为减弱,使用具有随意性。这种用佩玉作为葬玉所用的类似现象还见广州南越王墓主右手握有玉觿一对⑦。 

(2)边缘呈牙槽几何玉璜 

几何形玉璜基本可视为玉璧(环)三分之一左右的弧形,这种素面的玉璜在新石器时代便有出现。战国时期开始在玉璜的边缘通过减缘手法,琢出牙槽状装饰,汉代玉璜中此类玉璜亦较常见,除延续有战国风格的几何形玉璜,如其表面为素面或装饰有蒲纹涡纹等纹饰之外,也有见复杂神兽动物纹浮雕纹饰,这种复杂的神兽纹玉璜展现了西汉时期此类形制玉璜的独特风格。 

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甬道中出土白玉龙凤纹玉璜甬:164(见图2—31)⑧,该璜长21.1、宽4.2厘米。璜体上下两侧和两端皆减缘形成牙槽,玉璜表面全

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巢湖汉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19页②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巢湖汉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19页③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94页④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子房山西汉墓清理简报》,《文物集刊4》1984年,第59—70页⑤徐州博物馆.《徐州后楼山西汉墓发掘报告》,《文物》1993年第4期,第29—46页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37、296页⑦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204页⑧韦正等.《江苏徐州市狮子山墓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8年第8期,第673—692页

部采用浅浮雕工艺。双面纹饰相同,共雕刻20条龙,4只凤鸟和2只兽面。另外在盱眙大云山江都王墓中也出土有类似繁复纹饰的残玉璜。 

(3)装饰出廓图案玉璜 

汉代玉璜佩在继承战国以来玉璜形制的基础上,为更突出玉璜的装饰性功能,使玉璜的造型更为丰满和华丽,赋予了玉璜更多的镂雕出廓纹饰。

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甬道内出土镂刻凤鸟祥云涡谷纹璜甬:264(见图2-32)①,该璜长18.8厘米,表面为涡谷纹,中有一孔用以穿系。在其弧背外沿两端各镂雕一回首凤鸟,底部弧内饰有镂雕云纹,基本将弧内部分填满。

2,玉珩佩 

玉珩又称“玉衡”,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有墨书“它玉玉珩”字样的玉龙形佩②,可见关于玉珩这一称谓在东周时期确有使用。有学者认为东周时期“珩在正式的佩玉中常用两枚,因为《国语·晋语》:‘白玉之珩六双。’可见珩以双为单位。”③汉代组佩中玉珩通常和玉璜混淆不易区分,本文仅以发掘报告中的称谓为主。玉珩一般也为双龙首形、动物形及几何形。 

(1)双龙首玉珩

 双龙首形珩与玉璜相类似,唯一差别在于玉珩背部隆起的弧度较玉璜更为平缓。西安市东郊西汉早期窦氏墓出土 4 件玉珩都为双龙首形为例④,其中标号为M3:37、M3:7及M3:63三件为龙首呈回首对视状,而M3:43为龙首相背。另外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东四侧室出土 1 件龙首相对的玉珩⑤、在其东三侧室出土 1件龙首相背玉珩⑥。 

这类玉珩可分为背部带出廓纹和无出廓纹两类。背部无出廓纹饰型玉珩代表见山东省五莲县汪湖镇张家仲崮汉墓出土一件玉珩M1:23(见图 2—33)⑦,

①韦正等.《江苏徐州市狮子山墓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8年第8期,第673—692页②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47页③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文物出版社2001年12月第2版,第127页④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东郊窦氏墓(M3)发掘报告》,《文物》2004年第6期,第4—21页⑤徐州汉文化风景园林管理处等.《狮子山楚王陵》,南京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95页⑥徐州汉文化风景园林管理处等.《狮子山楚王陵》,南京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93页⑦潍坊市博物馆、五莲县图书馆.《山东五莲张家仲崮汉墓》,《文物》1987年9月

背部有出廓纹饰型玉珩见扬州市邗江“妾莫书”西汉墓出土 2 件背部镂雕有出廓纹玉珩(见图 2—34)①。

(2)动物形玉珩 

汉代玉珩中还有动物造型玉珩。如1981年西安三桥镇大白杨汉墓组佩中有1 件鹰形玉珩(见图 2-3)②,该珩长9.9、高4厘米,以阴刻镂空透雕一飞鹰形象,在其中部及两翼各有穿孔用以佩系。徐州苏山头汉墓出土一件蟠龙造型玉珩佩,该佩长 9.2、宽 4 厘米,整体为一曲肢回首龙形③。

 这种动物造型的玉珩佩出现,使汉代佩饰玉器更为富有活力,装饰性更为突出,也表明佩玉在汉代距礼制愈来愈远。

(3)玉牌形玉珩 

湖南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女巽墓,内棺中部死者腰部出土2件尺寸形制相同的玉牌④,在发掘报告中称之为玉珩,该玉珩为长方形,长8.8、宽 4.4 厘米,单面透雕龙马造型。这种类似于器物镶嵌饰的长方形玉珩颇为少见。

三、玉觿佩 

玉觿又称玉冲牙,其一端尖锐若兽牙。觿最早被认为是用来解绳结的工具,《说文》载:“觿,佩角。锐角可以解结”⑤。 

玉觿佩是组玉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在组玉佩中系佩一对于最下端,称之为冲牙,《    ·玉藻》载礼记;“佩玉有冲牙”孔颖达疏:“中央下端县以冲牙,

①扬州市博物馆.《扬州西汉“妾莫书”木椁墓》,《文物》1980年第12期,第1—7页②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47页③徐州博物馆.《古彭遗珍: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精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11 年第 1 版,第 207 页④长沙市文化局文物组.《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女巽墓》,《文物》1979 年第 3 期,第 1—16 页⑤《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第186页

动则冲牙前后触璜而为声。所触之玉,其形似牙,故曰冲牙。”①让佩玉者在行走过程中由于身体的运动使冲牙相碰故而发出叮当悦耳的撞击声音,来提醒佩玉人注意步伐节奏注意自己礼仪举止。汉代的玉觿形佩通常以龙、凤首造型为主。其中西汉前期的玉觿多雕为龙首造型,后期的玉觿中逐渐出现凤首造型②。 

龙首玉觿这种造型出现在春秋,汉代这类玉觿较之先秦,造型更较为宽阔扁平以便于突出其复杂繁的附属纹饰,如上文提到的出廓玉璧和带附属纹饰璜,这些富有精美出廓纹饰的玉佩大量出现,极大地突出了汉代佩玉的纯装饰作用。这类带有出廓纹饰的玉觿佩以徐州楚王墓葬出土两件为代表: 

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青白玉觿1件W5:18③,该器长14.3、宽4.5厘米,为一尖尾虺龙造型。龙身饰有勾连涡纹,下缘透雕出变形龙须及一游龙造型,额头有一小孔用以穿系。徐州龟山“丙长翁主”墓出土青玉玉觽1件④,该器长11.3、宽2.9厘米。同样为尖尾虺龙造型,龙脊镂雕螭龙、凤鸟及怪兽纹。

此外,西汉时期这类龙凤造型玉觿佩通常还表现出纤细的张力,这种造型纤细的玉觿佩更符合其做为解绳器这一功能形象。 

如扬州邗江“妾莫书”西汉墓出土白玉龙形玉觹⑤,该器长10.7厘米,整体采用透雕和阴线刻技法,一端雕刻有回首龙、另一端为尖角状。北京大葆台汉墓2号墓中出土白玉凤形玉觿⑥,器长12厘米,用透雕的手法雕琢一高冠张口回首凤鸟造型。

①《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914页②卢兆荫.《玉觿与韘形玉佩》,《玉振金声——玉器与金银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第51—57页③韦正等.《江苏徐州市狮子山墓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8年第8期,第673—692页④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7》,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15页⑤扬州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汉广陵国玉器》,文物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94页⑥大葆台汉墓发掘组等.《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71页

四、玉舞人佩及玉人佩 

玉舞人佩在汉代佩饰玉中也是较为常见的种类之一,通常在汉代女性墓葬中出现。汉代组玉佩中玉舞人佩不仅反映出了汉代组玉佩已成为汉代贵族妇女装饰玉佩这一特点,也反映出两汉时期舞乐文化的盛行。 

汉代在中央设有乐府这一机构,史书中也多汉代善舞者的记载,如《西京杂记》中记载汉高祖的宠姬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①;《汉书·外戚列传》中记载有成帝的赵飞燕皇后“学歌舞,号曰飞燕......能掌上舞”②,这些善舞的后宫体现了两汉宫廷舞乐的丰富。不仅如此在汉画像石及陶俑上也都体现出汉代民间尚舞乐的风气,所以后世赞誉“两汉的乐舞直接继承了先秦的传统,它上继先秦,并融会了国内各少数民族的乐舞,吸收西域等国外各民族的乐舞,形成我国历史上的第二座高峰。”③

西汉早期玉舞人佩的式样比较多,雕刻技法上有圆雕和片雕,造型上有连体和单体,性别上有男舞人和女舞人。西汉中期开始玉舞人佩的形制基本上固定下来,基本上为单体片雕女舞人造型,在造型上有翘袖折腰状的镂雕人物造型,也有简单表现为方牌形的人物造型。 1、女性舞人形象佩 (1)圆雕玉舞人 圆雕玉舞人佩在西汉较为少见,以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圆雕玉舞人C137 为典型代表④,该舞人高 3.5、宽 3.5 厘米,人物头梳螺髻,身穿右衽长袖衣,扭胯并膝而跪,小口微张,作歌咏状,由头顶一孔纵贯全身用以穿系。该舞人可谓南越王宫舞女的真实写照,也是出土汉代玉舞人的首见圆雕品。

图 2-41 南越王墓圆雕舞人C137

(2)连体舞人 

早期舞人佩中常见连体舞人造型,在战国时期便有出现。如洛阳金村战国墓出土组玉佩中便有一件连体舞人佩⑤。与战国时期采用具体圆雕刻画手法不同,西汉连体舞人佩多表现为片雕长牌状,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东四侧室有出

①《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西京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79页②《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6月第1版,第3988页③金秋.《中国传统文化与舞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1页④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⑤梅原末治.《洛阳金村古墓聚英》,小林写真制版所出版部,昭和十二年(1937年)三月版

土 1 件连体舞人①,长 2.7、宽 2.7 厘米,为两舞人携手共舞造型。西安东郊窦氏墓出土连体玉舞人M3:66(见图 2—42)②长 4、宽 2 厘米,为长方形片状,用细线勾勒出一高一矮两个舞人形象。西汉中期以后这类连体舞人佩逐渐趋于消失③。 

(3)片状方牌型玉舞人佩 

造型简约的片状方牌型玉舞人在汉代中期较为常见,如山东五莲张家崮汉墓④、山东昌乐县甾川王后墓⑤中都有发现。以徐州石桥汉墓 2 号墓中出土两件片状方牌型玉舞人(见图 2—43)⑥为例,两件舞人形制大小基本相同,长 4、宽 2 厘米左右。长方形玉牌状,两面用阴刻线刻画出舞人翘袖折腰的形象。上下两端皆有小孔用以穿系。 

(4)片状镂雕玉舞人

片状镂雕状舞人佩造型基本为一袖扬过头顶,另一袖卷曲长垂,表现出汉代女舞人舞姿妖娆,翘袖折腰的具体形象并用阴刻线描刻出具体形象的玉舞人佩,是玉舞人佩中最常见的形制,这类玉舞人佩造型在汉代玉舞人佩中最为生动优美。西安三桥镇大白杨汉墓⑦、扬州甘泉“妾莫书”西汉墓⑧、北京大葆台汉墓⑨都有出土这类舞人佩。以扬州甘泉“妾莫书”西汉墓出土舞人举例(见图2—44),舞人高 5、宽 3 厘米,翘袖折腰状,用阴刻线刻画两面细部特征,上下各有一孔用以穿系。

2、男性舞人形象佩 

男性玉舞人佩多见于西汉早期,男性舞人佩一般造型特别夸张,以南越王

①徐州汉文化风景园林管理处等.《狮子山楚王陵》,南京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95页②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东郊窦氏墓(M3)发掘报告》,《文物》2004年第6期,第4—21页③卢兆荫.《汉代贵族妇女喜爱的佩玉—玉舞人》,《玉振金声——玉器金银器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年7月第1 版,第73—79页④潍坊市博物馆、五莲县图书馆.《山东五莲张家仲崮汉墓》,《文物》1987年第9期,第76—83页⑤潍坊市博物馆、昌乐县文管所.《山东昌乐县东圈汉墓》,《考古》1993年第6期,第525—533页⑥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文物》1984年第11期,第22—41页⑦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4》,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46页⑧扬州博物馆、天长市博物馆.《汉广陵国玉器》,文物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82页⑨大葆台汉墓发掘组等.《北京大葆台汉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第71页

墓和西安东郊窦氏墓中出土最具典型性。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玉舞人C259①,该舞人动作幅度夸张,右臂甩在脑后,右臂卷曲向后,耸肩扭胯,抬膝提左腿。发掘报告称汉代有‘沐猴舞’,此或即表现这种诙谐的动作。女性舞者似乎不方便表演这类舞蹈,故应当是一男性舞人形象。另有人认为这类舞人是在表演有巫术含义的傩舞,佩带者取其辟邪之意②。西安东郊窦氏墓中出土有兽足玉舞人M3:44③,舞人侧脸朝右下方,右臂绕面部左侧上扬,左臂抚于胸前,若猴状,这也应是一件跳“沐猴舞”的男性舞人佩。

3、其它玉人佩

西汉组佩中除了舞人佩外,还有其它玉人佩饰,这些玉人佩通常都为男子形象,表现为小臣造型。也有人认为这些玉人也属于翁仲的形象④。其中南越王赵眛的组佩中有四件玉人饰⑤,三件为完整器,造型基本为双手垂拱跪坐状。 除南越王墓外,其他有代表性的西汉玉人佩主要有:安徽涡阳石弓山崖墓出土 1 件青玉人形佩⑥,佩高 5.75、宽 3.23 厘米,玉人头戴冠帽,用阴线刻出面部五官,身着交领宽袖着地长袍,腰间系有一玉佩饰。背面双足下有一圆孔可用于插嵌,冠帽顶端的中部有钻孔。 

徐州东郊陶楼蟠桃山刘颀墓出土白玉人形佩M1:18⑦,佩高 4.1、宽 1.5 厘米,玉人为袖手立姿,束发,发髻居中高凸,留八字须,身着长袍。头至足有一椎形孔穿通。

①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20页②徐琳.《两汉用玉思想研究之一—辟邪厌胜思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1期,第123—146页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东郊窦氏墓(M3)发掘报告》,《文物》2004年第6期,第4—21页④徐琳.《两汉用玉思想研究之一—辟邪厌胜思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1期,第123—146页⑤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西汉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97页⑥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6》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39页⑦徐州博物馆.《徐州市东郊陶楼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93年第1期,第14—22页

五、龙、凤形佩 

单体玉佩中多见装饰有龙、凤造型,如玉璧、玉环、玉璜、玉觿等。其中以龙为主体造型的玉佩主要有玉珩形龙佩与玉珩形龙佩。 1、玉珩形龙佩 玉珩形龙佩的造型基本为双龙连体组成,且其造型对称,这类玉龙佩多为位于组佩的顶端起到总起提梁的作用故称为玉珩形双龙佩,多见于西汉早期墓葬出土的佩饰玉中,具有战国风格。

 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第一、二号塞石夹缝中出土玉珩型龙佩塞I、II中:144①,佩长 20.5、宽 6.6 厘米,整体略呈横长方形,由两条昂首相背的虬龙组成,身后部相连形成一个“T”形孔,以供穿系。其龙首相背构成玉珩这一风格与1972年安徽长丰县杨公2号战国墓中出土玉雕镂空龙凤纹佩颇为类似②。

2、玉环形龙佩 

环形玉龙佩往往呈单龙首尾相衔造型,可视为一种变异玉环。这类造型的玉龙佩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③就有出现,商代妇好墓中出土有 9件蟠曲状,首尾相衔玉龙④。战国时期出现带绞丝纹衔尾玉龙佩,汉代此类龙形佩基本是是从战国时期风格造型上演变而来。 

西汉时期关于这种环形玉龙佩可分为齿尾相扣和唇尾相连两类: 

其中齿尾相扣型玉龙佩以 1973 年河北定县 40 号墓出土龙佩⑤与 1991 年安徽天长三角圩西汉墓中所出土玉龙佩M1:38⑥为代表,其造型基本都为龙口大张首尾相衔且浮雕上下尖牙吞噬卷曲的尾部,表现出玉龙张扬的个性。 

唇尾相连型玉龙佩表现为龙首蜷起龙吻与尾部接触形成环状,造型较齿尾

①韦正等.《江苏徐州市狮子山墓西汉墓的发掘与收获》,《考古》1998年第8期,第673—692页②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三卷简体字本)秦汉—明清》,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311页③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6》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1页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妇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第158页⑤古方等.《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科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第201页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等.《安徽天长三角圩战国西汉墓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第9期,第17—25页

相扣型更显内敛。这类造型以1996年安徽省巢湖市放王岗 1 号墓出土白玉龙佩FM1:240①代表。

3、凤鸟形佩 

鸟是中国古代较原始的图腾形象之一,在史前红山文化、龙山文化玉器中就有鸟的形象出现。凤凰在古代传说中是神鸟形象,《礼记》中凤凰被称为“四灵”之一②,汉朝人将凤凰誉为能“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③,故西汉组玉佩中凤鸟形象也是常见的造型,凤鸟形象多表现为玉觿或玉韘的装饰图案,表现独立形象的玉佩较为少见。

 西汉组佩中的凤鸟形佩其凤鸟一般为尖缘圆眼,高冠,长颈后仰,尾呈“S”状形象。通常为站立形象,以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独立单体组合类型、独立单体类型、单体组合类型三种。 

独立单体组合类型凤鸟佩见西安东郊窦氏墓(A组)中一对凤鸟佩M3:36与M3:40④,玉佩形制大小相同,彼此相对独立。独立单体类型凤鸟佩见安徽巢湖北山头 1 号墓出土凤鸟佩BM1:111⑤,为一透雕站立回首形象,头尾之间饰一瓶状物,瓶口部伸出作凸榫状,上有穿孔。单体组合类型凤鸟佩见徐州骆驼山断翘墓组佩中凤鸟佩⑥,为二凤相对站立组合造型,上下各有一穿孔用以佩系。 

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巢湖汉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81页。玉龙佩与 1 件玉觿   佩FM1:236 于棺内出土,当是与之组成一小型组佩。②《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702页③许维遹校译.《韩诗外传集释·卷八》,中华书局1980年6月第1版,第276页④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东郊窦氏墓(M3)发掘报告》,《文物》2004年第6期,第4—21页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巢湖汉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30页⑥ 徐州博物馆.《古彭遗珍: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精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11 年第 1 版, 第 177 页                                                                                     

4、龙凤组合佩 

战国中期的楚式玉龙佩中开始出现有凤首为装饰的风格①,西汉佩饰玉中也常出现龙凤组合造型的纹饰图样。龙凤组合造型,既体现出了一种阴阳观念,也具有龙凤呈祥的吉祥特征。一般来说汉代多龙凤组合纹饰在玉韘佩中出现较常见,独立的龙凤组合佩较为罕见。 

以巢湖北山头1号墓出土的白玉龙凤组合玉佩BM1:121②为例,该佩长5.5、宽2.3厘米,采用镂雕和线刻技法雕琢并列卧姿龙凤造型,龙作回首状,口衔凤翅,曲身与凤身相缠绕,凤作昂首挺胸状,尾背上刻有“上四”二字。

此外在汉代组佩中还有各种管状饰及造型各异的小玉佩饰,由于形制各异过于庞杂,便不一一列举。  

第四节  西汉主要单玉佩

 西汉的佩饰玉中除了组玉佩外,也有大量单玉佩。由于诸多汉墓在历史上多次被盗掘,所以其中佩饰玉器也大都因为散乱而不易具体辨认是单玉佩抑或是组玉佩中的一件。我们姑且将史书有记载的作为单玉佩使用的玉佩及有独立造型或有独立出土的玉佩暂作单玉佩予以论述。 

一、璧(环)、璜佩 

玉璧(环)有的作为单玉佩使用,从个别文物所绘图像信息中可以看出。如安徽省涡阳石弓山崖墓出土的玉人身上刻绘有 1 件玉璧,该玉璧即为单体佩饰,另外南宋摹本原东晋顾恺之绘《列女仁智图》中的标注为卫懿公人物形象上就只绘此人佩带一玉环③。 具体的西汉玉璧(环) 单玉佩实物,见南越王墓中南越王墓玉衣头罩及左

①杨建芳.《楚式玉龙佩》,《中国古玉研究论文集》,众志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第10—29页②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巢湖汉墓》,文物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第129页③江苏美术馆.《六朝艺术·顾恺之萧绎绘画长卷》,江苏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右侧出土的四件玉佩中的青玉龙凤纹重环佩D62①,环佩直径 10.6、厚 0.5 厘米。玉环被圆圈透雕分割为内外两部分。环佩工艺精湛且组合巧妙,其中内部的镂雕游龙造型,填补了玉璧“好”内的空缺,并成为玉佩的主体部分,使玉佩造型更为丰富饱满。  玉璜作为单玉佩的记载,见《山海经·海外西经》有“夏后启......又手操环,佩玉璜”②及《韩诗外传》卷一载“孔子南游适楚,至于阿谷之隧,有处子佩璜而浣者。”③关于单玉佩玉璜使用的具体实例见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八号墓中出土以一件玉璜为主体的单璜连珠组佩④,可见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就出现有单璜佩的实物。徐州东郊陶家山汉墓中出土 1 件带出廓纹的双龙首玉璜佩⑤,除此佩外而未见其它玉佩饰,这件璜佩应该是西汉时期的单璜佩实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