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猫野给你介绍的第100种味道:屎坑粉 如果说美食圈里是个江湖, 那公厕就是隐藏至深的扫地僧。 许多城市里, 都流传着公厕美食的传说。 有沈阳紧挨着公厕的常香小吃, 还有闻名成都的厕所串串, 厦门深田公厕门口的酱油芒果小摊, 以及……广州屎坑粉。 在广州美食圈里,明记屎坑粉就是一个传说。它有三大怪: 没有屎坑,却叫屎坑粉。 店里明明有着桌椅,但食客还是喜欢呈蹲坑的姿态吃粉。 纵使名声在外,路标只是一棵树,兜兜转转遍寻不得的人不在少数。 就算运气好找到了, 无论严寒还是酷暑, 你面临的常常是这样的画面: 在这里吃东西, 画风常常是这样的: 不过一碗屎坑粉, 那么拼,至于吗? 嗯,至于。 反正面子又不能吃。 但哪怕你兜兜转转找对了地, 愿意放下形象,愿意放下面子, 还愿意放下了对饮食环境的执念, 但人家还不一定愿意给你吃! 每天下午两点准时关门, 所有产品卖完即止。 每逢寒暑假公休日皆不营业。 原因么: 阿姨们要回家陪孙子, 寒暑假要带他们去旅游啊! 当克服了种种障碍, 总算站定在了点单台前。 一定会迎来三连问: “要唔要菜啊?” “要咩粉?” “要多汁定多汤?” “要一份大份的牛腩粉,加菜,多滴汁啦~唔该!” 抱着好不容易才到手的粮票, 站定在了取餐的窗口。 两个大锅四个漏勺, 两位阿姨在你面前排排站烫粉粉~ 漏勺起起落落,烫好的粉扑到碗底, 填上汤水,舀上一大勺带着牛腩的腩汁, 在一旁放上装满了秘制酱料。 看似寻常无奇的粉, 但阿姨们三十多年的经验技艺都早已浓缩其中。 汤底看似清爽,但味道浓郁。 每天用新鲜的牛棒骨慢火熬制, 鲜味十足,只有吃完粉后一口闷, 才能表达出对它的喜爱。 牛腩需要炖制两个小时以上, 皆为一口大小,口感饱满,软嫩入味, 吃完后满口牛香,回味十足。 牛三星切成薄片, 入味均匀,全无腥味, 火候掐的恰到好吃, 脆嫩可口,和咸酸堪称绝配。 丸子并不如潮汕牛肉丸般紧实, 但咬破丸子时, 汁水在口中爆开的感觉不能再过瘾。 河粉皆为当日现蒸,薄且透亮。 浸入汤汁后更为滑嫩, 轻轻一吸便滑落肚。 由多种酱料混制而成的秘制酱汁, 是“屎坑粉”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 辣中带甜,香而不腻, 用作蘸料时香味浓郁, 搅入汤水后浓郁的别有一番滋味。 三十多年间, 当初的妙龄少女也长出了白发, 但出品依旧只有最初的四种粉。 大姐二姐煮粉,手艺早成经典; 三姐收银,愈发利落; “屎坑粉”的价格也从4.2一路上涨到如今10元。 但无论时间如何变迁, 始终分量十足,毫不偷工减料, 多年来用料不改,味道不变, 也无怪乎它能成为周围街坊念念不忘的滋味。 开了三十多年的小店, 早已与这个地方产生了特殊的羁绊。 “屎坑粉”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这环境 最初的卖粉的小推车常常停在公厕旁, 吃粉的人就顶着难以言喻的味道, 抱着碗蹲在一旁吃粉。 路过的人忍不住惊呼: “你们怎么在吃屎坑粉!!!!” 也因此,小摊在广州一战成名。 多年前,公厕因为改建被拆除, 早已入店的屎坑粉却顽强留下, 自此, 屎坑不再,屎坑粉仍在。 随着客流增加, 阿姨早已租下了两间可以舒舒服服坐着的店面, 但熟客们还是喜欢如过去那般, 抱着粉,头顶大树,脚踩在地, 呈蹲坑状利落嗦粉。 最初的“屎坑粉”不过是戏言, 但后来,就和“衰仔”、“死鬼”一样, 渐渐成了人们对它的“爱称”。 阿姨们遇上熟客会开心招呼: “吃饭没?天气那么热就不要天天在外面跑啦!” “你漏的伞放在小桌子上了,吃完记得带走啊!” “听讲你出去旅游啊?叹世界舒服啦!” 看到小孩子跟旁人一样蹲坐在室外吃粉, 会喊他到有空调的房间; 遇到正在锅旁等粉的孕妇, 会叫她出去等,不要太热闷到了…… 还有街坊会将粉连盆一起带回家吃, 阿姨们也会爽快同意: “吃完拿回来就好啦!” 虽然环境糟糕,但人情丝毫不少, 于周围街坊而言, 明记不仅仅是一家味道好的小店, 还是见证着彼此生活发展轨迹的朋友。 现在城区在四处改造, 没人知道小店还能存活多久。 但阿姨们也毫不担心: “谁知道明天怎么样, 做好手上的粉先啦!” 也是, 我们或许无法控制外界的种种变化, 能把握的只有自己。 无论他人评价是高是低, 无论周围环境是低迷还是焦虑, 始终专注自己手上的事, 将它做到极致。 约你去吃碗屎坑粉, 来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