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拒绝,也可以让爱流动

 丁晓的心安草 2018-03-19






01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拒绝



天涯上一个诉苦贴,是说因为朋友总找自己借车,所以每天下班开车回家都带着巨大压力,担心在门口看到这个噩梦般的朋友。


这个烦恼说起来很搞笑,因为车是自己的,如果不想借,那就不借了呗。但对很多人来说,拒绝却比付出还难。这是为什么?


-

做个人咨询之前,我对咨询师提出了一个“不很合理的要求”,希望咨询师提前看下我的博客。


在咨询中,咨询师答复:“你没有权利要求我额外的时间。”


我立刻解释:“是的,我这样提要求很不合理,很抱歉!”


咨询师问我:“你不能允许自己提不合理的要求?”


我泪如雨下,低头说:“我能提不合理的要求吗?不通情达理的我,谁会接受呢?”


咨询师很冷静说:“你可以提要求,别人也可以拒绝。”这句话如此简单却非常震撼,对那时的我来说好像是外星球语言。

-


“你可以提要求,别人也可以拒绝。”如此简单。那我们为何不敢要求也无法拒绝呢,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小孩子提要求和拒绝都很直接简单,“我想要这个!”“我不干,不要!”…孩子不会讲一堆道理证明自己的要求多么合理,拒绝时也不会找很多理由。


那么,为什么逐渐长大,我们越来越讲究“道理”?真的是因为“成熟”吗?


-

一个孩子想去动物园,一遍遍地对妈妈表达:“我想去动物园嘛。”


刚跟爸爸怄完气的妈妈很烦:“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妈妈为这个家整天忙,给你赚钱买吃买穿,好不容易休息下你也不体谅妈妈?”


…于是,孩子真觉得自己做错事,悲伤地回到自己房间。

-


父母不是神,总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但这会让父母内疚(尤其是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


于是,大人在拒绝孩子时,往往会附加一大堆道理,用来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也证明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


这种“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避免了内疚,但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 = 我是错的”。长大后可能成为即不会提要求也无法拒绝别人的老好人。)


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被爱”。


当我们长大,提要求时,执着的其实并非事情本身一定要达成,而是一定不能体验到“我错了”的感觉。于是我们轻易不敢提要求,除非很确定对方一定会答应,而且是毫不勉强地答应。


同理,拒绝别人我们也忍不住附加一堆理由,以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但爱的流动因此而止,也许亲人朋友从此心怀芥蒂。所以我们轻易不敢拒绝别人,常常委曲求全。最后,因为莫名小事怨气大爆发,真成了“毫无道理的家伙”。



02



拒绝,也可以让爱流动



亲密关系里的经典对话

-

女人:“你为何不陪我说说话,是不爱我了吗?”


男人低着头,不耐烦地说:“没看到我很忙吗?给我点独立的空间安静安静。”


女人委屈,男人更委屈。难道“亲密”和“独立”必须是反义词吗?

-


聪明的父母,在拒绝孩子时会这样说:“宝贝,你现在想跟妈妈在一起是么?妈妈理解你的需要,你的需要很重要。只是现在妈妈要工作,2小时后妈妈来陪你,你觉得这样可以么?”。


孙瑞雪老师的书中很多案例都表明,如果父母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其实非常好协商,(比和大人协商容易得多),最“不讲道理”的孩子往往有一颗最讲道理的心。


因为,妈妈对孩子的情感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所以,虽然她拒绝了事情本身,但并没有拒绝母子之间爱的流动。


这样孩子虽不能立刻达成心愿,但感觉“妈妈依旧爱我”,同时也学习到平衡的艺术。这种平衡的艺术带入亲密关系,我们会感受到,爱的链接不会因事情无法达成而消失。


“有时候某件事似乎无比重要,如果你不答应我们的关系就完蛋。”这种执着我过去也常有。去深入觉察这执着的背后,是巨大的恐惧,所以要威胁对方以避免这种恐惧。


这恐惧是什么呢?一层层拨开,结果是“你不答应这件事,就证明了我一定会被抛弃”。这个“逻辑”一旦被正视,自己都会觉得很荒谬,爱的链接真不必被这荒唐逻辑折断。


拒绝这件事情 ≠ 拒绝你这个人


拒绝这件事情 ≠ 你的要求不合理


拒绝这件事情 ≠ 我不在乎你


我拒绝,仅仅因为我的感受告诉我“现在我不想这样做”。拒绝的同时,我不会把自己关闭,我依然感受你的爱,理解你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让我们的需要共同创造出爱的方式。


如果我答应你,一定是因为我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爱你,而不是迫于维持关系而委曲求全,所以即使我付出再多,你也不必内疚。


不带评判地拒绝,没有委屈地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03



沟通的艺术:

不讲对错,只讲感受



读者提问:九岁男孩,我们跟他说过多少遍了,他就是不记得尿尿的时候要把马桶圈掀起来,气死我了,怎么办?


李雪回答:


当我们去教育小孩是非对错,去命令他,你应该掀开马桶圈,这才是正确的。那么,命令,必然收获的是反抗呀。


如果我们跟孩子讲事实讲感受说:“妈妈是女人,尿尿的时候得坐在马桶上,那如果你尿尿的时候不把马桶圈掀起来,妈妈就可能会坐到你的尿液,所以能不能帮妈妈忙啊?” 


你看,当你这样平等地去跟小孩子讲你的需要的时候,他肯定会很愿意地帮助你。


在任何人际关系中都是这样,当我们不去教育是非对错,不去命令对方,只是讲事实,讲我的需求,我们就容易收获一个轻松、愉悦、合作的关系。





作者 | 李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