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题目很自然的成了“科学投机主义”,这种不自觉,其实来自于科学这个词已经走下神坛,触角无所不及,当代大多数开明政府利用国家机器和资源去推动,通过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渠道,广泛的深入到普通人生活的各个层面、角落,有点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意味。但,科学毕竟是一种很严肃的信仰,它来自全人类、全世界、各个国家,从其萌芽之时到当今科技浪潮,历经数百年、人类最精英的、最智慧严谨的头脑,对于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不懈探索的实践经验积累、成果总结、遗产(legacy)的传承。这种对于真知、真相和真理的追求,把有条件和机会享用这些成果的人类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欢欣鼓舞的浪尖,看看地铁里行色匆匆的人耳朵里塞着的白色耳塞,越来越多的机会利用wifi、3G、4G获取信息,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手指翻飞,就可以了解这个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事。但我总坚信科学是一种宗教,更是一种世界观、价值观。科研是职业,是达成科学的手段,就像是宗教仪式、礼拜之类的,是要达成一种和所信仰的神沟通的意愿和努力,当看看全世界科研院校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就知道这种信仰在当今世界的信众有多少了。但并不是所有的科研都通向科学,因为在科研这个名利场里,特别是在中国,各种力量角逐,很多角力者都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毕竟我们才刚吃饱饭没有多少年,很多人前2、30都是田里的泥腿子一下子到了实验室,很多人出于改变自身生活,有些人出于个人野心、借助科研的跳板实现其他的目的,一部分人出于个人兴趣爱好,有些人觉得要为科学贡献些什么。而有这样一类科研从业者,应该归于投机者。是科学信仰中的邪教分支,你不能说它不是信仰,它也有信众,但这种信仰本身不具有很单纯的初始动机。
在中国生活的现实告诉人们,对科学这样的认识是过于纯粹、形而上的,是那种贵族式、精益求精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把玩。就在离中国不远的一个岛国,有很多间接和直接的例证说明他们的国度有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不在乎文章的影响因子,只是埋头于研究,这个岛国的名字叫日本,在他本土自己生发了很多原创性的工作,造福了国民,也给人类的科学事业添柴。我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精神,以对于当今文明世界的高度有入门级了解的眼光,我完全理解这个国度里所存在的正能量,以及这些正能量背后的推动力。还有为什么linux、the pirate bay会诞生于北欧,苹果为什么会诞生于美国,德意志文明为什么会在诞生之后生发持续的活力、以强大的功率向世界辐射其璀璨的影响力,深刻变革其本国人民和一部分世界其他国家的人的生活。
只是在现今的中国如果抱了这种精神做科研是要碰壁的。
社会、人性如此多元,但并不总是如此多娇。特别是发展到现在,物质生产在发达经济体地区、快速崛起的发展中经济体得到极大的发展,全拜科学之功。所以社会分工产生了数目庞大的科研从业者,其中个体素质良莠不齐。任何浸染过国内科研圈子的人,都对投机所带来的利益了然于胸,却又心照不宣。这是国人的智慧。
NPG推出了Scientific Reports,打着open access and fast publication的旗号,连nature的名不挂,是羞于还是不敢,还是为保以后无虞,先从形式上撇开联系,这都无从得知。收费$1350,对文章的要求只是技术上可靠、不看重工作的重要性,只在网上出版。这些都决定了这个杂志相当于bbs,欢迎一些投机分子去灌水,而不是nature素有的对于科研的精益求精的态度。open access是在互联网深刻变革人类交互信息的方式、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工作习惯的大的时代背景和趋势下的伟大的探索,但是这“本”网上开源期刊的办刊方针与nature惯有的宗旨落差甚大,相去甚远,就如同,人们开始议论爱马仕要推出某某品牌,跟zara、优衣库抢占市场份额、一决高下。这是我在这里想说的。open access无可厚非。换位思考,作为一个出版集团,公司化经营,肯定有其商业定位,盈利创收,业绩神马的商业运作,nature之前是把内容打包出售给某个单位、机构、图书馆,但是这种open access的态度本身是和nature一贯秉持的发表、推送高品质的科研工作的精神传统背道而驰,这种割裂肯定会给nature本身的声誉和信誉带来伤害。它只是助长了一些科研投机主义者的投机心态:在有一定经济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在nature旗下的杂志发表文章--虽然它甚至都没有nature纸质版那种贵族式的传阅方式以及冠以及nature头衔。这里随手引几个网上读到的报道,并且还都是官方报道,不是博客一类的私媒体,只不过级别比较低,诸如大学的院系,研究所的宣传机构:
----“ 投出论文1篇至Nature Scientific Report,题为 “The “ loosening teeth” of the Amery Ice Shelf in Antarctica”; (http://polar973./Show.aspx?info_lb=4&info_id=45&flag=4)”----
本人不从事该方向研究,所以不知道文章内容,对其工作不便评价。但单从对该文章的评价来看,首先应该去掉nature,官方的名称就是Scientific Report。
----http://physics./xsgz/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84 倪教授在Nature Photonics、Scientific Reports、Nano Letters、PRL、 ACS Nano, AFM、PRB、JPCC、APL、Nano Research (综述) 等期刊上发表石墨烯相关论文60余篇。----
俨然SR堂而皇之排在了N字头系列期刊之后,甚至比以严谨著称的PRL都来得有面子。或者我对这个排名有点过于敏感了。
---- http://www./news/Hospitalnews/2013/0206/1643.html “1月31日,Nature旗下期刊《科学报告》(Scientific Reports)刊发了江西省人民医院刘某某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科研团队在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新成果,文章标题为Direct differentiation of hepatic stem-like WB cells into insulin-producing cells using small molecules(SCIENTIFIC REPORTS | 3 : 1185 | DOI: 10.1038/srep01185)。标志该项研究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
以任何标准开看,SR的文章算不得国际先进。这篇报道有点狐假虎威的意味,借了NPG的和nature的名头来唬外行和一些标题党派的。
当然了,现实里,不能要求所有的作者告诉读者,有关SR文章的录用原则和标准的真相,它和N的关系,也不能要求写稿件的人去详细阅读SR官网上的仅有的英文faq和办刊理念。但从理性上,从做事的规范来讲,要求真相有什么过错?
一些科研投机者,趁在短期内业内还不了解该期刊的定位水准、或者说办刊初始稿件质量控制的标准,作者所在单位、系统的绩效评价者、评价系统对于期刊质量的反应的迟滞性、低效,以及不具备少数业内人士的客观认识,甚至连业内人士都是一窝蜂的盲从。只有在认真了解了该期刊,然后再看到这些报道,才会不自觉的将SR和科研投机联系起来。从目前来看SR也不是千里马(当然从SR创刊之初NPG对它的定位也不是,只是人们还习惯性的因循而已,以为真是树大好乘凉),用统计学的观点,SR的文章很大程度上不都是金子,只能说是仿钻。路遥才能知马力,且拭目以待。
有网友说,从一个杂志的办刊标准,就可以大概判断其水平。诚然。根据可以查到的一些对于这个杂志的反馈信息,毁多誉少,相信有一部分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不管nature推出这个杂志是出于什么目的:推动open access的发展,免于在很难预测的将来被动、后发;亦或是$1350。
有人出于迫在眉睫的现实考虑-毕业对IF的要求-而在网上发问:SR会不会是个坑?则有回复说了它都不冠以nature。观棋不语。当然,OA也是一种科研经验分享模式的实验,不冠名这也反应了npg的审慎和观望态度。也的有说,有npg做后盾,“值得投资”。投资什么?老老实实做文章,以自己和圈子里的人的正常认知,找一个适当的杂志投了,就行了,这都基于某个杂志之前的名誉+它的办刊宗旨的了解,知道跟自己水平相当。而“投资”道出了投机者的心态,奇货可居,吕不韦也确实猜中了故事的前半段,也享受他那次历史上有名的成功的投机案例带给他的回报。前提是货奇,货不奇,何以居之?总之,不论怎么看目前它都只是一小部分人眼中“看上去可能会很美”,连它的投稿人不具备一个正常水准的期刊具有的的心态:或观望或失望或奇货可居(只因N?),赌它以后IF可以飙升,而不是理性判断。
Open access的理念其实是这样的:创办人提供平台,人们只是一股脑展示所有的看家本领,不管是使出吃奶力气,还是庖丁解牛,我只从投稿人收费,因为他只是想展示自己,至于文章的阅读者,不存在付费,也就不存在传统意义上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契约,出版商也就不用为它的产品质量-文章的质量负责,大有“如有不恰当使用造成的损失概不负责,与商家无关”,“本节目由专业人士表演,切勿模仿”的意味。当然,现在人类的生产力越来越强大,以至于有时候都有失控之嫌,科研以及科研论文也是,OA也就是提供像科学论文的读者文摘之类的心灵鸡汤式文章。真正的科学是讲求竞争、讲求原创的,当没有门槛的时候,你也有权利对其保持严肃的警觉!
时间和所花费的经历决定了一个工艺品的价值,这个论断也可以用在科研文章上:对于强调,快速,低门槛、基于单篇文章评价体系,而不是杂志的严格编辑制度和学术信用,把同行评议的权利交给读者,其实这是期刊本身的不负责任,那么这个不受任何准入约束的读者组成的同行评议会有多少的水分,人类到现在对于人性自身的信心有多少?是不是人越来越高尚,法律和规定是越来越少了?不是的,恰恰相反,随着对人性的洞悉,这种约束个人和团体行为的规范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了。你能指望一篇在办刊宗旨是快,还有基于读者评议的文章的质量?当然不是说完全没有可能有好文章出现在SR,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如果有那终将会被证明是错误的,总数为10000的文章里出现一篇例外,这个绝对也就被打破了,这是任何人都应有的常识。但有正常理性的人是会相信统计和概率。这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一个体系和屏障保证个体文章质量、(统计学)总体文章水平、期刊水平。单篇文章的质量将与该期刊整体质量无关。
而SR很清楚说了: " article-level metrics put the onus on the individual article rather than the journal as a whole","The Impact Factor is hard to predict and it will not be available until at least 2013"
总之,很多人认为,SR是离Nature最近的距离。
其实,他们是在探索尝试互联网新时代,科技文献的共享交互的方式。上面这段话也可以看出PLoS ONE也从NPG 创办SR找到了一些信心和肯定。未来在哪儿不好说。但当前专家评议还是主流,至少有一道坚实的屏障保证绝大部分文章最终以正式的排版的形式负责任地呈献给读者群。说白了,读者拿SR当传统的N系列期刊对待,拿其中的文章较真,肯定不对,因为它本身就是试验品,SR自己都说了文章的重要性要靠readership决定,就如在题记里引用的SR办刊理念开宗明义,也就是说他把这种评判权交给读者了:我亲爱的读者,我已经从作者那里收过审稿费了,我的义务就是呈献给我亲爱的读者。如果说作者出于对它的办刊理念的认同 - open access & article-level metrics - 不妨投稿,就算投它一票。但直到你的文章on line了(因为只有online版本),你不能说是通过了最终考验(根据它的审稿规则至少一个审稿人),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刚刚开始!一切都开始于after publication!寄希望于一些在实验室忙的屁股着火的科学民工网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终入选进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1350的意义在于,SC介绍作者的工作跟读者见面,它虽然宣称自己也有peer-review的职责,但重点应该还是reader-review,这应该就是article level 的要义。希望能看到NPG科技出版贵族的全新尝试早日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