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位宰相当街遇刺:大唐中兴背后的刀光剑影

 cat1208 2018-03-19

编者按:在唐代的传奇小说中,刺客无疑占有一席之地。托前几年热映的《聂隐娘》之福,聂隐娘和空空儿这样经典的刺客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唐代传奇小说中的刺客之所以被刻画的如此活灵活现,或许很大程度上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本文所描述的,便是发生唐宪宗元和十年的两件暗杀事件,以及这些事件背后的刀光剑影。

 

惊变:一则童谣 两宗大案


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年初,朝廷对叛镇淮西的战争刚刚开始,一则神秘童谣就出现在大唐都城长安。


波谲云诡的长安城


到处有人传说,看到一群孩童聚在一起传唱一句奇怪的话“打麦麦打三三三”,然后舞动着袖子齐喊 :“舞了也!”随即便消失不见。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猜测不断。


自古以来,谶语和童谣往往包含着惊人准确的政治信息。无论是秦末的“大楚兴,陈胜王”,还是王莽乱政时的“刘秀当为天子”,以及东汉末年,董卓造逆时出现的“千里草(董),何青青。十日卜(卓),不得生。”后面历史的发展无不印证其准确性。人们纷纷猜测,难道童谣示警的预言再次出现了? 


六月三日凌晨,天色还没有大亮。宰相武元衡从家里出来,赶赴大明宫上朝。暗夜中,早有几个黑影身怀利器、悄然潜行,向他跟踪而去。


刚出靖安里东门,突然从不远处传来一声断喝:“烛灭!”一支利箭应声而来,射灭了随从提着的灯笼,街上顿时黑了下来。等护卫们呼喊着围涌上来,用火把一照,才发现宰相武元衡,已经变成一具没有头颅的尸体直挺挺躺在血泊中。


“宰相大人被刺杀啦!宰相大人被刺杀啦!……”这一惊天事变很快传遍京城。


宰相武元衡遇刺


大明宫里,望着本应由武元衡站立的宰相之位如今却空空如也,想着昨天离开前的武元衡还是那样雄姿英发、挥斥方遒,为陛下征讨淮西出谋划策,不到半天就变成了一具没有头颅、鲜血淋淋的可怖尸体,这如何不让宪宗君臣惊骇莫名、不寒而栗?宪宗高高在上,呆坐不语,群臣面面相觑,惊魂未定。


事情已然清楚——“打麦”者,打麦之时也。六月初三,正是麦收之时。“麦打”者,指暗中突击,正是刺客夜伏、袭杀宰相。“三三三”,不正是六月三日么?“舞了也”,谐音即指武元衡将死。面对被刺杀的宰相和被验证的童谣,人人不禁倒抽一口冷气。


“御史中丞裴度于通化坊遇刺,身负重伤!”


就在此时,御史中丞裴度的护卫也进宫急报,宪宗君臣还没从宰相横死的震惊中缓过劲来,就又被这一消息惊得目瞪口呆。


当天早上,裴度从长安通化里宅所出门,刺客就向裴度击刺三剑,裴度负伤跌下马来,滚入路边沟中。刺客又挥剑追杀裴度,随从王义以身掩护,被砍断了右手。刺客以为裴度已死不敢逗留,裴度才侥幸逃得性命。


盛怒之下,宪宗严令有司限期破案,诺大京城顿时风声鹤唳、如临大敌。然而刺客似乎不以为意,他们在金吾卫、府衙、县衙都留下纸条,上面写着“别忙着抓我,我会先杀了你们!”气焰之嚣张可见一斑。


是谁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韪,在这煌煌帝都行此大案?答案已不言自明。如今朝廷对叛镇淮西战事方酣,作为淮西镇的后台,割据已久、兵强地广的成德镇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镇节度使李师道明里暗里对朝廷征讨多方掣肘破坏。


唐宪宗欲哭无泪


坚决要求征讨叛镇的武元衡和裴度自然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尤其是这个李师道,谁不知道他畜养死士、多行不法?此前他曾派人潜入朝廷钱粮辎重转运地——河阴漕院,杀伤官兵十余人,烧毁大批军需粮饷,如今这派遣刺客、谋杀宰相的勾当,不是他做的,又会是谁呢?



 

缘起:安史遗祸 叛乱迭起


围绕淮西战事,一场“暗战”悄然上演。


地方藩镇将领何以敢在京城行刺重臣?宪宗和藩镇之间是如何发展到这水火不容的地步的?一切还要从安史之乱结束说起。


安史之乱后,在朝廷的笼络和安抚下,魏博、成德、幽州等“河北三镇”被安史降将把持,俨然成为名义上归附中央的“独立王国”。各节度使自统其兵、自有其地、自领其民,税赋不输中央、王化不入河北,骄兵悍将从此不可复制。


代宗时,河北三镇之首,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自恃兵强马壮,公然为安禄山、史思明父子修建“四圣堂”,并两度作乱。朝廷也两度征讨,但都不了了之、草草收场。河北三镇大受鼓动,从此更加骄横跋扈。到德宗时,已经发展为河北、淄青、山南东道等镇连兵作乱,局面愈发糜烂。


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平定了山南东道梁崇义叛乱,志得意满、野心膨胀,自称“建兴王”、“天下都元帅”,公然与朝廷对抗。同时幽州朱滔自称冀王,魏博田悦称魏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以朱滔为盟主。


自此,从河北到河南,从黄河到大海,大唐王朝腹地一夜之间仿佛回到了群雄合纵的战国年代,局势一发而不可收拾。


慌乱之下,德宗以驻守西北的泾原镇军队前往征讨。泾原军却因朝廷赏赐没有兑现,愤而哗变,攻占长安,唐德宗无奈逃亡奉天,史称“泾原之变”。最后在名将李晟、浑瑊等部唐军的极力救援之下,德宗才最终克平大难,收复长安。


回到长安的德宗无奈下诏罪己,将河北叛镇全部赦免,集中力量对付淮西的李希烈。最终,李希烈与妻子和五个儿子一同被部将陈仙奇所杀,淮西之乱终告平定。德宗忙不迭的任命陈仙奇为淮西节度使,准其按河北藩镇故事呈半独立状态。


唐代藩镇图


从代宗到德宗,朝廷几度对河北、淮西用兵,结果却是屡遭大难、丧师糜饷、户口锐减,而河北淄青跋扈依旧、淮西之地亦脱离中央,削藩战争彻底失败。无奈之下,德宗一改即位时的励精图治,变得得过且过、贪财如命。


各割据藩镇抓住这一软肋,通过定期不定期进献财物的方式换取德宗的姑息绥靖,进一步强化了割据自雄的独立状态。到宪宗即位,连西川、夏绥、镇海等原来朝廷绝对掌控的藩镇也滋长了分裂和割据倾向。


即位之初的宪宗当机立断,在杜黄裳、李吉甫、武元衡等名臣辅佐下,以雷霆手段迅速平定了西川刘辟、夏绥杨惠琳、镇海李琦之乱,稳定了局势、提高了声望,随即将矛头对准了盘根错节、割据日久的河北藩镇。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十月,宪宗不顾李绛、白居易等群臣反对,以宦官吐突承璀为主将,率神策军和各藩镇军队联手进剿成德镇,却因所用非人、诸镇掣肘最终无功而返。正在宪宗君臣垂头丧气之时,一件事情的突然发生改变了双方力量对比。


只过了两年多时间,河北三镇之首的魏博镇节度使田季安病死,其子田怀谏自任副大使。由于田怀谏年幼,大事皆决于家僮蒋士则。众将不满,遂拥立牙内兵马使田兴为留后。


田兴为自身安危计,决定魏博全镇归顺朝廷。宪宗君臣欣喜之余,经过名臣李绛一番运筹,终于将割据五十多年的魏博镇重新收入囊中。



 

对决:阵前厮杀 背后较量


在此情况下,宪宗平叛的底气更足了。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淮西镇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自任留后,并四处攻略,洛阳告急。宪宗终于同意李绛、武元衡之议,改变进攻方向,转而对孤悬河南,四周被国家州县包围的淮西镇用兵。


吴元济惊恐之下,求救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二人立即上表朝廷,请求赦免吴元济,结果被宪宗坚决顶了回去。


直接开战师出无名,狡诈凶狠的李师道便把力气用在了桌面以下。前文已述,李师道豢养了数十名亡命刺客,专门从事杀人防火的勾当。这些刺客向李师道建议:

 

“用兵之要,粮饷为先。现在江淮地区的租赋都存储在河阴院,财货堆积如山,我们可以暗中前往将其全部烧掉。洛阳靠近淮西,您可以招募数百豪杰,洗劫洛阳、焚烧宫室,前线唐军必然大乱,淮西自然可以转危为安。

两军交战之际,最忌后方不稳。这招“双管齐下”,可谓毒辣至极。


李师道连声称是,当即安排数十名匪徒潜入河阴转运院,杀伤十余人,烧毁钱帛三十馀万缗匹、谷二万馀斛,前线唐军粮饷几乎断绝。朝野震恐,群臣纷纷上奏请求罢兵,宪宗都不同意。


不仅如此,宪宗还派遣著名主战派大臣——御史中丞裴度前往淮西前线唐军宣慰,并重用猛将李光颜,大败淮西军于时曲。


见烧毁唐军辎重粮饷收效甚微,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甚为焦虑。这才几年时间,叛乱割据的藩镇就被宪宗这个年轻皇帝一一平定。就连一直为河北藩镇龙头老大的魏博镇也已经兵不血刃地归服了朝廷。


《刺客聂隐娘》中的魏博节度使田季安


李师道意识到,如果再不能救下远离河北,势单力孤的淮西镇,那宪宗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了。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李师道思谋,此时李绛已经因足疾去职,如今朝廷中最难对付的,就是那个对藩镇一直持强硬态度的宰相武元衡,和举荐李光颜的御史中丞裴度了。只要把这两个人干掉,不怕宪宗不撤兵。


李师道打定主意,遂命令刺客直向京城长安而去。不多时,就发生了本文刚开头的血腥一幕。一日之间,朝廷两位重臣就倒在了血泊中,而刺客却逍遥法外、不知所踪。

就在宪宗震怒,全力捉拿刺客的当口,李师道还不满足,又将目标对准了东都洛阳。他要孤注一掷,在唐军后方重镇搞个鱼死网破、天翻地覆!


李师道在洛阳设有留后院,用于淄青使者往来歇脚,朝廷官吏不敢查问。由于淮西军进犯洛阳周边,洛阳守军大多调往城外驻防,城内空虚。李师道就暗中将近百名刺客安排在留后院中,阴谋纵兵杀掠、焚烧宫阙。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在起事前一天,留后院一名小卒悄悄向洛阳留守吕元膺告密,吕元膺大惊,迅速调回守军包围留后院。刺客突围而出,逃入城外伊阙山谷。


虽然已经把刺客赶出了洛阳城,但他们一日不除,洛阳城的威胁就一日得不到解除。就在守军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意外情况让李师道奇袭洛阳的阴谋最终化为泡影。


在伊阙山中,有一群专以射猎为生的土著居民,当地人称之为“山棚”。当天他们正在当地出售猎物,却被这伙贼人抢走。山棚召集亲族,引着官军来到贼人在山中的住处,将其一举擒获。


经过审问才得知,这伙贼人的首领是中岳寺僧人圆净,而圆净的真实身份却是史思明的部将,虽已年过八旬,但勇悍过人,专门为李师道出谋划策。长期以来,圆净在洛阳周边的伊阙、陆浑之间购置田产,分给山棚耕种,以收买人心、结党作乱。


此时圆净得到了李师道给的千万资财,预备在洛阳城中网罗党徒、约期暴动,自己在山中举火为号,率两县山棚入城支援,里应外合、血洗东都。如果其阴谋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


面对失败,圆净悍匪本色不改。虽已八十余岁,但官军士卒用大锤击打其腿骨而不能折断。圆净骂道:“尔等鼠辈,连人腿骨都折断不了,还敢称健儿吗?”然后将腿伸直,自己帮着官兵才把腿骨折断,观者无不惊惧。


《刺客聂隐娘》中的胡僧


临刑之际,圆净仰天长叹:“老天爷误我的大事,让我们不能血洗洛阳!”经此一役,唐军才得知,谋刺宰相武元衡的始作俑者,正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随后,李师道党徒及涉事山棚数千人被杀,洛阳城一场迫在眉睫的大难也终于消失于无形。


得到洛阳奏报,宪宗不禁怒火中烧。眼前最重要的是对淮西的战事,李师道恶贯满盈、罪行昭彰,这笔帐留待日后再算!宪宗咬咬牙,继续扭过头来,调整部署,继续全力征讨淮西吴元济。


而王承宗、李师道等叛镇将领的破坏行动也愈加猖獗。


李师道火烧洛阳


洛阳奏报,刺客焚毁了粮饷重地柏崖仓。靠近淮西前线的襄州也报告,刺客焚毁了城中佛寺储藏的粮饷军资。与此同时,刺客还加强了对京城长安的骚扰和渗透,告警消息一日三至,朝廷不得不将长安城内的柴草等易燃之物全部运到四郊,防止刺客纵火。但最终还是传来了安葬高祖李渊的献陵被焚毁的消息,这让宪宗内心更加焦灼。


朝中主和派大臣乘机向宪宗进言,请求对淮西罢兵讲和。宪宗不为所动、严词拒绝,随即起用名将李晟之子李愬前往淮西,担任南线唐军前敌总指挥,与北线的李光颜、乌重胤等部唐军夹击吴元济的淮西军。


同时,以宰相裴度充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奔赴淮西前线统一指挥各路唐军行动。临行之际,裴度上书宪宗:“臣若顺利破贼,必有面圣之日,如果不能成功,定无归阙之期。”谋国之忠,令人动容。宪宗闻此,潸然泪下。


李愬雪夜入蔡州


在裴度的统领下,各路唐军分进合击、配合默契,迫使吴元济集中主力于北线洄曲对付李光颜的正面进攻,造成其腹心蔡州兵力空虚、门户洞开。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风雪交加,敌人放松警惕的机会,率精兵万余连夜从文城栅出发,长途奔袭蔡州城,终于一举将吴元济擒获,平定淮西之乱。



 

复仇:元凶伏诛 群狼归命


淮西镇的平定,标志着宪宗平定叛乱藩镇取得重大进展,对河北、淄青等割据藩镇形成极大震慑。宪宗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淄青李师道,报一箭之仇了。


此时李师道自知罪孽深重,本已同意谋士建议,上表请求朝廷允许自己以长子为质,并献出沂、密、海三州归朝廷统辖,宪宗也已经允准。但李师道耳根子软,军政大事只和其妻魏氏、宠婢蒲氏等人商议。魏氏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入京为人质,力劝李师道与朝廷为敌,李师道遂反悔,不愿献地入质。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七月,宪宗命宣武、魏博、义成、武宁、横海五路唐军共同讨伐李师道。


李师道见各路唐军分道围攻,大为恐惧,命令诸军迎战。可叹李师道耍弄阴谋、杀人放火是把好手,带兵打仗却是草包一个,结果全部大败而归。


仅魏博、义成两军就俘获淄青将领四十七人。宪宗全部赦免不杀,并声明:“有父母要赡养的,可以回家尽孝。朕要诛杀的,只有李师道一人而已。”消息传到淄青,投降者相继归顺,大大加速了战争进程。


此时的李师道不思战守之策,反而继续在内部大搞阴谋诡计。都知兵马使刘悟正与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对阵,由于连吃败仗,让李师道非常不满。同时由于刘悟对待士卒比较宽厚,受到将士拥戴,遭到李师道的猜忌防范。


此时有人趁机向李师道进言,不如杀掉刘悟以绝后患。李师道本已经答应,且把刘悟以议事为名骗回自己所在的郓州。但他犹豫不决的毛病又发作了。当有人提出,此时官军围攻,正是用人之际,不可擅杀大将,他又听从,将刘悟放回。这一招一放,很快让刘悟察觉李师道的意图。


回到驻地,刘悟一面加强对李师道的防范,一面利用关系打听李师道对自己的态度。当得知李师道最终下定诛杀自己的决心时,刘悟当机立断,和田弘正通谋,反戈杀回郓州。田弘正率魏博军尾随而至,并帮助刘悟攻入郓州,将李师道父子斩杀,淄青之乱也告平定。


靠搞阴谋起家,最后被自己人阴谋搞掉,李师道也算是恶有恶报。李师道覆灭后,成德镇不能自安。元和十五年(820年)王承宗死,其弟王承元上表归顺朝廷,请求朝廷派人接替其为节度使,朝廷允准。


此外,幽州镇的刘总是弑父屠兄才登上节度使之位的,害怕朝廷对付自己,赶紧上表请辞节度使之位,请求弃位为僧。朝廷诏命还没到达,刘总竟然自己削发为僧,挂冠而去,将士愕然。


至此,经过十五年奋战,宪宗终于取得了削藩战争的重大胜利,河北三镇、淄青、淮西全部平定,唐王朝的威望空前提高,出现了自安史之乱以来前所未有的统一局面,号称“元和中兴”。


然而回顾整个战争过程,正面战场的搏杀固然惨烈,但宪宗此番与李师道,以及河北叛镇之间刀光剑影、你来我往的“暗战”,同样对战争结局发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隐患:急功近利,遗祸久远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场中央政权与割据藩镇之间旷日持久、牵连甚广的战争,由于充斥了太多阴谋诡谲和幕后较量,因而大大毒化了整个唐王朝的政治空气。


宪宗皇帝一改继位初期,面对西川、夏绥、镇海等镇叛乱时,兴堂堂之师、问不臣之罪的正义之举,自觉或不自觉地掺杂了诸多阴谋诡计和实用主义,其权威性与合法性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丧失。


第一次征讨成德镇时,前线唐军重要将领——昭义镇节度使卢从史不仅暗中与王承宗通谋,还故意抬高当地粮食草料价格获取厚利,进而拒绝继续进兵。宪宗对此非常恼怒,在宰相裴垍建议下,他命令唐军主将——心腹宦官吐突承璀相机将其捉拿。


吐突承璀利用卢从史贪财的弱点,向他赠送各类珍宝,讨得卢从史欢心。然后引诱卢从史到吐突承璀营中博戏,暗中埋伏壮士于帐幕之后,乘其不备,将卢从史一举擒获。


当时大臣李绛就上书表达过忧虑。他指出,卢从史虽然平叛不力,甚至心怀鬼胎,但毕竟是皇帝亲自任命的国家大臣,以计谋擒之“虽为长策,已失大体”,不利于朝廷的道德权威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宪宗不以为意,依然我行我素。


宪宗之死


李师道被平定后,宪宗将淄青道一分为三,以王遂为沂州刺史、沂、兖、海等州观察使。王遂为政严苛暴虐,原李师道将卒不服,遂聚众杀之。宪宗偏听偏信,认为这是李师道余党谋逆,于是以安抚众人为名,骗原李师道帐下千余名官兵聚集在沂州城,然后派兵大开杀戒,最终无一人逃脱。


《资治通鉴·唐纪》载城门间腾起血雾高达丈馀,经久方散。记述这段历史时,连司马光都看不下去,痛斥宪宗这是以天子诏书“诱人为饵”,并认为“元和中兴”之所以不得长久,就是因为宪宗不重“大信”,急功近利造成的。


正是因为宪宗和唐王朝一次次只重结果、不重信义的短视行为,才在收服藩镇中种下了重新分裂的种子。加之天不假年,宪宗在平定淄青镇后不久便驾崩离世,没有足够时间对叛镇人事、财政、军事制度进行重新整顿和有效统合,而即位的穆宗又操之过急地施行“销兵”之策,引起藩镇普遍不满。


最终河北三镇重新反叛,“元和中兴”的大好局面被全部破坏,藩镇割据再度兴起且愈演愈烈,直到唐朝灭亡。


宪宗更没想到的是,曾经被自己视作心腹而统领禁军,并自以为“朕去之轻如一毛耳”的宦官们,逐渐成为把持朝政、左右天下的重要政治力量。自穆宗后,凭借神策军权,每一任皇帝甚至都由宦官拥立。


宦官发动的甘露之变


宪宗之后,大唐不乏力图振作的皇帝,但无论是试图诛杀宦官而失败的文宗,还是英明果决,创造“会昌之治”的武宗,亦或以隐忍睿断、雄猜天下著称,号称“小太宗”的宣宗,都不能分毫触动宦官手中的军权,无奈撒手人寰,任由朝政日非。


其他君主更成为宦官刀俎之下的鱼肉。大唐宗室聚居生活的“十六宅”,成了统领禁军的权宦们畜养傀儡的“猪圈”。一位位皇子在被宦官们明火执仗的拉出去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被拥上帝位,从此生活在刺刀监视之下;还是被诬谋反,直接牵出斩首街头,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大唐天子和整个唐王朝的尊严沦入谷底,直到灭亡,不亦悲乎!


如果宪宗泉下有知,看到如斯情景,真不知会作何感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