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当职场的小白兔

 新用户2417JhhG 2020-09-22


    L先生说:

    昨天跑了一天,文章没写完,捂脸

    担心打扰大家就没说

    今晚送上新鲜出炉的推送 : )

    前几天看了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的一个分享。在分享中,她提到一个观点。

    她说,好的企业家有一个关键,就是要够狠,要能干掉小白兔。

    什么是小白兔呢?就是听话、肯干,但是一直没有业绩的员工。这些员工可能跟了你很多年,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就是没有业绩。

    干掉他们,你会有点心软,会舍不得。但是不干掉他们,危害会非常大。

    为什么呢?徐新说: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不进则退的。一个团队里,有这样的小白兔在拖后腿,只会不断把你的团队拖垮。

    有没有觉得哪里不对?

    一个员工,跟了你很多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又听话又上进,但是却一直没有业绩……

    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管理能力吗?

    说实话,这样的员工我还挺想要的。听话上进,性格又好,再培养一下,总是有能胜任的位置的,多省心啊。

    这让我想到之前的一个事情。

    我朋友圈里有位创业者,某天,她在一个创业者社群里提了个问题:假设你有这样的部下:跟了你非常久,任劳任怨,但工作表现一直平平,你会把他开除掉吗?

    回答的创业者们,大多数态度都非常坚决:

    当然会。一个对团队没有贡献的人,是不应该留在团队里的。

    我想,这些态度如此坚决的创业者,会不会把产出看得太重,把对人的培养,看得太轻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吐槽。徐新老师这个分享还是很有价值的,有很多值得学习和留意的地方。

    不过,经常看我文章的朋友会知道,我是非常提倡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的。

    什么是成长思维呢?简而言之,每个人的能力都不是一个定量,它是可以不断提升的。碰了壁,犯了错,别人从中看到的是「不适合」,但我看到的是「下次再做,一定能做得更好」。

    但是,成长思维并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如果一个人长期得不到提升,那只有两种可能性:

    1)他自己不愿意提升;

    2)没有条件和环境让他提升。

    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人,属于前者的可能性显然不大。

    所以我才说,持这种「狼性文化」的公司,是不是太过追求产出,太害怕犯错,以至于完全不给这些人锻炼和培养的机会?

    其实,比起不断雇佣人才来维持运转的团队,能够不断化腐朽为神奇、培养出一个个人才的团队,显然更伟大,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这就是我一以贯之的观点:管理的核心,不是追求KPI,而是培养人。

    在这样的团队里,是不会给「小白兔」留出空间的。

    当然,理想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

    可以看到,崇尚狼性文化,想干掉「小白兔」的管理者,不在少数。很多时候,这并不是我们能改变的,大环境如此。

    那么,在没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至于成为职场中的「小白兔」呢?

    最关键的方法,就是让自己每一天,都比之前的一天有所进步。

    这就是我所强调的「复盘」。

    可能有些同学会知道,我做了三期训练营,每一期在内容、形式和玩法上,都会有一些小改进(当然并非全都是成功的改进)。

    之前和同行沟通的时候,有人问我:

    一个产品做出来,让它放着去运营就好了,应该把精力投入在新产品上面,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改进呢?

    其实很简单,这也是我一贯的观点:与其把很多事情做到60分,不如把一件事情专注做到90分。这就会成为你的护城河。它会为你提供更长远的价值。

    这就是一种「复盘」思维 —— 永远不停留在某个层级,而是不断寻找能够优化、改进的地方。

    同样,职场的大忌就是「习惯」。

    当你已经习惯了一个职位,习惯了日常的工作模式,开始觉得「舒服」「自然」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 那往往意味着,你已经停止了成长。

    不妨问问自己,你所停下的位置,是60分,70分,还是80分?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强调过:每天写工作日志,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让清楚地让你看到:今天做了些什么,得到了哪些提高,跟已经过去的一天相比,又有哪一些不同。

    如果你发现,你的工作日志里面,已经连续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新的东西 —— 那么,你就该警惕:你会不会已经成为了公司在不断「产出」的工具?

    否则,你最终的结果,很可能就是成为企业眼中的「小白兔」,被公司一脚踢开。

    那么,我们可以如何做好复盘呢?

    1. 认识自己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做不出成果,也许是因为,你被摆在了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位置。

    因此,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工作风格(Work style),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目前在做的事情。

    关于工作风格的理论非常多,但总的来说,它们都可以归纳成如下四种:

    (1)战士 - 任务导向型

    战士在三种动机上都较为均衡,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What」—— 我要做什么。

    对他们来说,最实际的问题就是「完成手上的任务」,其他都是虚的。他们不喜欢沟通协作、分析规划,因为这些会浪费时间。待办清单会非常适合这一类人。列出待办事项,然后一项项将其划掉,这会给他们巨大的成就感。

    战士通常是团队里的主力,决定着项目的进度和整个团队的绩效,也承担着一部分支撑工作。

    (2)建筑师 - 思考导向型

    建筑师往往拥有较高的成就和影响动机。他们最常问的问题是「Why」 —— 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们喜欢思考问题,适合描绘远景、规划路径,以及制定策略,极其反感琐碎而无聊的日常事务。对他们来说,一个不受干扰、能够完全发挥能力和思维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给他明确的条件约束和足够的时间,他能给出非常出色的方案。

    高影响动机的建筑师可以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反之则可能与团队格格不入、难以沟通。

    (3)外交官 - 关系导向型

    外交官拥有较高的亲和动机。他们常问的问题是「Who」 —— 这需要得到谁的支持。

    他们追求的是「和谐」,无论是团队内部氛围、跨团队协作,还是对于客户。他们善于传达信息,化解矛盾,通常充当团队的粘合剂和协调者。高影响和亲和的外交官,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项目经理,用巧妙的手腕协调资源、推动项目进度。

    外交官也有短板,他们不适合单独工作,以及需要快速响应、快速作出决策的任务,因为他们习惯于将其他人也纳入考虑中,这会使他们显得有些拖沓。

    (4)科学家 - 信息导向型

    科学家往往拥有高成就动机,和较低的影响、亲和动机。他们常问的问题是「What about」 —— 我们需要什么。

    他们喜欢学习,喜欢搜集信息,研究数据,从中得出各种结论。他们不喜欢跟其他人协作,也不太关心方向、策略,兴趣往往倾注在资讯、信息上面,并常常思考「这意味着什么?」

    专业的科学家可以为团队提供坚实的分析研究,他们往往担任团队的智囊。

    对待科学家最好的方式,是给他们安静、独立的空间,并定下明确的要求和截止时间,然后就等着他们提交报告即可。

    每一种工作风格,都有其优势和短板。让建筑师去填报表、写报告,让科学家去开会、争取资源,会让他们非常难受,由内而外地排斥。

    长此以往,即使本身兢兢业业,也很容易因为不适应工作,导致表现不突出。

    但很多时候,这未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而是被放错了位置。

    所以,有条件的话,最好多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这也需要企业管理者具备共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用错了人,而是没有用在合适的位置上。

    2. 记录分析

    很多人会把「复盘」理解为,在工作结束后,进行全面地检查和审视 —— 这没有错,但远远不够。

    实际上,复盘中最重要的,是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不断记录下重要的信息,再根据这些信息,有目的性地进行优化和提升。

    我把记录分为两类:进程中记录,以及进程后记录。

    进程中记录,就是在日常工作、项目进展中,随时随地将遇到的问题、想到的灵感、聊天记录等记下来,它们往往能为整个项目和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

    我使用的工具是笔记软件,只要能云同步、多终端使用,都可以。在做一个项目时,我会时刻将每个点用这样的方式记下来:

    • 我遇到一个什么问题/什么信息/什么想法?用最言简意赅的形式描述它。

    • 这个问题/信息/想法是怎么来的?将当下的情景写清楚。

    • 我希望它能如何被解决/被应用?写下自己的发散想法和念头。

    以训练营为例。在筹备训练营的过程中,我会将遇到的问题,学员的反馈和建议,都收集起来,然后思考:在下一期里面,能否作一些针对性的改进和优化?

    比如,某节课中,学员反映某个知识点听不懂,那下一期是不是再讲透彻一些?

    某个功能比较麻烦,导致产生了不好的体验,那下一期是不是寻找新的替代品?

    诸如此类。

    进程后记录,主要是当项目告一段落的时候,或者每天、每周定期,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做一次检视,再进行复盘。

    这方面,可参考我之前讲过最简单的复盘方法:KPT复盘。

    • Keep:有哪些东西是后面需要继续保持的?

    • Problem:在这次项目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 Test:有什么想法可以进行测试,尝试改进?

    这是之前做的一个范例:

    这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复盘分析法,适合在工作忙的时候,定期对自己进行一次审视,不断优化、升级,找出更好的工作方式。

    当然,复盘分析法还有许多,以后有机会再跟大家分享。

    3. 优化迭代

    记录和分析并不是目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找出自己在工作中,有哪些低效的、迟缓的地方,可以进行优化提升。

    所以,每一次任务和项目结束后,我会做一次全面的复盘检查。问自己: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犯了哪些错?带给我什么经验教训?

    我会按照这个流程来进行:

    (1)列出整个项目过程中,自己所做的行动、所思考的事情。

    (2)对这些行动做一个成本/收益分析,看看哪些行动是不必要的,哪些步骤可以改进,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

    (3)将改进后的结果记入笔记工具,做成SOP或者Checklist,提醒自己下次注意。

    这就是一次迭代过程:将旧的、低效率的工作方式,进行改进优化,再把改进后的工作方式做成规范,提醒自己严格遵守,直到内化为本能 —— 那么,在我的大脑中,就完成了一次迭代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开放性的心态,不断向其他人学习。

    凭借自己空想,是很难跳脱思维的藩篱的。所以,当你发现某些方面始终难得要领之后,不妨向这一行的行家里手咨询,或者参加相关的课程,针对性地解决你的问题。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购买课程才是有效的 —— 这就是我一直所强调的: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习。

    当然,对现在的我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工作流程了,而是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

    所以,即使我并不喜欢人际交往,也会经常抽出时间,去认识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跟他们交流,拓展自己的视野,见识到更多「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

    再把这些东西,「写进」自己的脑海里,扩充自己思考的维度。

    这也是一种迭代升级,一种更高层次的「复盘」。

    4. 总结升华

    在我过往的文章、课程、训练营中,其实,有相当多的方法论,都是我自己的原创,没有来源的。

    譬如我之前写过的 AFD 工作管理法,就是我多年时间管理心得的浓缩。

    这些方法论,都是我在工作、学习和思考中,不断摸索更好的路径和方式,总结归纳,再进行迭代优化,再归纳 —— 通过这么一个过程,所提炼出来的。

    这就是「模型化」。用模型去指导行动和思考,再把思考和行动重新浓缩为模型。

    我希望,你可以不断去这样思考:

    如果有一天,我突然得到了15分钟的机会,在同行、专家、高管面前做一个分享,我可以讲些什么?

    有什么是我知道、我擅长、我独有,可以分享给其他人的?

    这就是你的「知识晶体」,也是真正属于你的财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