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龙岛散人]老湖美丨谁能比肩潘天寿?

 来来永胜 2018-03-20

在我的微文《岁月朴园》中,一个看官留言道:“老湖美有一位与潘天寿齐名的画家,他是谁呀?”


短短一句问话,让我陷入了回忆和感慨之中。


大凡与国画沾上一点边的人都知道,潘天寿是著名的中国画大师和艺术教育家。


他曾经担任杭州国立艺专的校长、浙江美术学院的院长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高大上的职务,名满天下、享誉中外。


老湖美与他齐名的人,叫张振铎。


正在作画的张振铎


1983年前后,我住在“八大家”后边院落里的一间小屋(二层红砖楼、与唐大康、董继宁和罗世平等人为邻),进出难免与“八大家”的人打个照面。


除了大家熟悉的几位老教授外,经常碰到散步的张振铎。


当时,他是湖北艺术学院的副院长,待人笑容可鞠、和蔼亲切,并不摆大画家的谱。即使对我这个小字辈,也会点头含颌示意。


大约是学校的事,我到他家里去过几次,具体搞么事现在全然忘了。


但有一回,却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他家的电灯泡需要更换,当时的学校电工与我很熟,便喊我一起去帮忙扶一下梯子。


弄好后,电工师傅居然狮子大开口,找他要画。他笑嘻嘻搬出一叠来,让师傅仔细地挑选了一张。


我站在边上看得目瞪口呆,内心如同翻倒的醋坛子,五味杂陈、充满了羡慕嫉妒恨。


对于喜爱他作品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职务高低,他都是一视同仁,有求必应。因此,老湖美有很多人家,都收藏了他的画。


1972年,张振铎(红圈内)与湖艺部分师生合影。


张振铎(左5)与唐小禾(左1)周韵华(左3)杨立光(左4)武石(左7)在出席第五次全国文代会时合影。


1985年,吴冠中来武汉看望老师张振铎夫妇。


他住“八大家”的二楼,是著名油画家杨立光的对门邻居。


在与客厅相连的画室中,摆了一张硕大的画桌。墙上的玻璃框里,吕风子先生的八个隶字“春日作序、秋稼有辞”,显得非常醒目。


客厅里的陈设极其简朴。木制的三人沙发,罩布已洗的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


其实,这已经是非常地豪华和舒适了。


搬入“八大家”之前,他一直住在“青砖楼”,也是与杨立光同邻。二间约16平方米的小房间,除了全家四口人生活起居外,还要承担画室的功能。


青砖楼坐落在现在“小荷塘”的地基上,它的来龙去脉我曾写道过。


楼房的西北边有一道水沟(原护城河)。楼里没有厨房和卫生间,厨房在楼下的平房里;上厕所则必须越过小桥,到河对面的坡上。


张振铎戏称为“小桥流水人家”,其性格的乐观豁达、风趣幽默,由此可见一斑。


1960年,张振铎与儿子张普(背景为“青砖楼”)。


那么,他为何被誉为与潘天寿齐名呢?


话还要从头扯起。


浙江省浦江县的礼张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1908年95日,清末秀才张景春的家里,诞生了一个小男孩,白白胖胖、虎头虎脑,起名为张振铎。


礼张村的文风鼎盛、画家众多。


其父与他的二个哥哥,均擅长书画。受家庭的熏陶和影响,他8岁就酷爱诗书、笃志作画,曾为村里人作灯帘画《鱼乐图》等。


青年张振铎


1924年,仅16岁的张振铎,考入了上海美专,拜师经亨颐、吕风子和潘天寿的门下;他毕业于1927年,成为该校教育系首届的毕业生之一。


他所师承的家乡山阴画派的精髓,使年长他11岁的老师潘天寿,也刮目相看。二人气味相投、亦师亦友,后终生结为艺术上的好基友。


1932年,他在上海新华艺专任教时,与潘天寿、诸闻韵、吴茀之和张书旂等共同组织了艺术团体“白社”。


“白”字共五划,意思是五人结社。


白社成员(左起):张振铎、潘天寿、诸闻韵、张书旂、吴茀之。


白社合影:(前排左起)潘天寿、诸闻韵、吴茀之;(后排左2.3):张振铎、张书旂。


约1933年,张振铎(右2)与潘天寿(右5)等合影。


他们都是各个艺术院校的教师,自诩为白衣秀才、清高孤傲。其意为不过问政治、洁身自好,潜心研究绘画和学问。


世上事总有凑巧,白社恰好搞了五年。五年里又恰好在上海、南京和杭州办了五次画展,出版了两本《白社画集》。


白社同仁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大气磅礴、流畅秀丽的绘画,在30年代的画坛上掀起了一股清流,引起了吃瓜群众的追捧和关注。


张振铎少年老成、治学勤奋;他善于观察生活,缀取众家之长。他的画简逸粗犷、苍劲雄浑,很快便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白社的艺术活动,也使他风生水起、名声远扬,获得了吃瓜群众的一致打call。


1938年,潘天寿与张振铎在浙江金华


昆明滇池旁的安江村庙,国立艺专的校舍。


1939年,张振铎(左1)与潘天寿(左3)、高冠华(左4)吴茀之(左5)等人合影于昆明国立艺专。


1939年,张振铎(前排右3)与潘天寿(前排右5)及师生合影于昆明国立艺专。


1943年,张振铎(后排右4)与关山月(前排中)、赵望云(后排右3)等合影于西安。


1943年,吴作人为张振铎速写画像。


1942年,张振铎在四川自贡作画。


1938年抗战爆发,他个人的职业生涯如同民族的命运一道,历尽艰辛、潮起潮落。他曾短期地赴延安公学学习、举办过农民夜校、后至昆明国立艺专任教授。


在云贵高原辗转迁徙的过程中,他与潘天寿、吴茀之一起同吃同住同创作,相互帮衬、情似手足,曾作为文人相亲的典范,传为美谈。


后他与关山月、赵望云等赴西北祁连山、敦煌等地写生,并在西安、兰州举办画展。曾任教于四川乐山国立技专、自贡工专和重庆西南美专。


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他担任了武昌艺专中国画专业的教授。


我觉得,看官的问题又来了。


你七扯八拉了这许多,但一个如此闻名遐迩的浙江画家,张振铎为何不返回上海或杭州,而留在了武汉呢?


的确,您的眼尖。


您看到他人生中的关键时刻,这也是他艺术生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曾竹冰的国立艺专工作证


仅仅为了一个美人,她叫曾竹冰。


“老通城”是汉口非常著名的酒楼,过去的吃瓜群众有个顺口溜:“不到老通城、不算武汉客”。它的小吃三鲜豆皮名满江城、享誉全国,称作“豆皮大王”。


“老通城”的老板曾厚诚,育有二男三女。但儿女们却不愿意做生意、喜欢舞文弄墨,都成了文化人,与父亲的餐饮业风马牛不相及。


尤其是小女儿曾竹冰,自幼酷爱绘画。她性格开朗、活泼漂亮,是一个典型的武汉姑娘伢。她早先入武昌艺专附中部学习,1937年与程白舟、刘依闻等同学一道考入国立艺专。


当时,国立艺专迁到了昆明的安江村,张振铎是她的老师之一。他博学多识的才华和独立不羁的品格,让她产生了了深深的敬佩和倾慕。


曾竹冰毕业后,被留在学校任教。


抗战胜利时,她回家探亲,张振铎此时正好路过武汉,师生在过江的轮渡上偶遇。


武汉的轮渡,素有“爱河之舟”的美誉。俩人遂陷入了爱河,一发不可收拾,志同道合、花好月圆。


自古才子配佳人,偶遇之中有必然。


1972年,张振铎(前排左2)与湖艺师生。


1973年,张振铎与学生在大冶钢厂。


1978年,张振铎在湖北艺术学院画室为学生作示范。


齐名,就是“比肩”的意思。


元人辛文房说:“苏李居前,沈宋比肩”,指的是居同等的地位。


假如,张振铎当年返回上海美专或杭州国立艺专,可能其艺术地位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断不会有看官来询问他的名字。


但是,世界上没有假如。


为了妻子,张振铎选择留在武汉,毅然退出了“江浙沪包邮”的朋友圏。此举不仅让老湖美获得了一位艺术大师,也给说书人留下了一段爱情的佳话。


《大吉图》(国画)张振铎


《双禽图》(国画)张振铎


《松鹰图》(国画)张振铎


《兰雀图》(国画)张振铎


晚年的张振铎、曾竹冰夫妇


200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一个禁止出境书画家作品的保护名单,全国共计107人。其中不仅有潘天寿等人,张振铎的名字也赫然在上,格外地引人注目。


湖北画坛上公认他是“荆楚画派”的开创人,与张肇铭、王霞宙并称“国画三老”,曾被李可染誉为“北李(苦禅)南张(振铎)”。


比肩潘天寿,老湖美历史的小傲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