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玉双:在安静的背后咆哮

 心想事成_ 2018-03-20


本文转自公邮。作者上传前有个小小的说明:

各位同学: 附件是我九月份写的一篇文章,当时《峥嵘》报的一位编辑向我约稿,我推脱不下,就匆忙写成了这篇散思。因为我觉得里面的很多想法还不成熟,而且过早地回顾过去易生懈怠之心,所以小冉邀请我把这篇文章发到公邮里,我拒绝了。今晚跟范老师交流,没想到他也知道这篇文章,也建议我把这篇文章发给大家看一下。我比你们早几年学习法理学,其中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可能与你们更为贴近,或许能够引起你们的共鸣,基于这个考虑,我就把这篇文章发到公邮里,希望于大家有益。

基于同样的理由,我转载自这里,希望能引起更多同学的共鸣。

在安静的背后咆哮——我的法哲学探微之路

赫伯特·哈特,一个彻底改变法哲学航向的英国法哲学家,他的传记作者引用了诗人艾略特的一句诗对他一生进行概括,“在安静的背后咆哮”。哈特所做的只是进行平静的语言写作,探讨哲学和玄思的东西,然而他却激起了最为壮阔的法哲学革命,他的平静和坦然的后面,是智慧所带来的激荡,以及对后继者的巨大的冲击与启迪。至今,在英美法学院的课堂上,他的著作仍为重要的必读书,而他的弟子已经遍布英美法学院的各大教席。

或许,对于尚未体察法哲学之要义的法学叩门者来说,这句话还是有一些陌生。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想法进入大学的校园,这些想法最终被各种各样的观念所消释,最终变成迥异的人生路标,借此找到自己的角色,进入了社会为自己预备的那个圈子。然而,无论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是多么的短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大学只是意味着四年的“自由”时光),大学生活将会成为一生中最为精彩的一段旅途,沿途的每个景点都会影响着这一生的成长。

我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或许与别人相比也较为特殊的一个景点,就是三年的法哲学学习。法哲学是每个法学学生所要面对的第一门专业课程,或许是它的必须性和普遍性,这门课程在大多数人心中留下了痛苦的记忆。而我却喜欢上了这样一门课程,在我还弄不懂民法、刑法究竟为何物的时候,我就开始着迷于法哲学的思辨。在我们的课堂上,自由和权利等迷人的词汇变得冷峻起来,法律所肩负的正义使命在权力的博弈和政治的冲突面前,也变得值得推敲。有一个念头不断地在我脑海显现,那就是我真正要从这门课程中学到的是什么,还有我们所需要的法学思维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经历了第一个学期的困惑和磨合之后,我最初想做一个政治家的想法最终被和平地转化,开始慢慢对学术产生了兴趣,我开始切身地感觉到知识和学问不是列标签,喊口号,而是要进行思辨。

可想而知,这些怪异的想法会给我怎样的“折磨”,我抱定了一个念头,于是找书来读,泡图书馆,跟老师请教。生活很安静,没有过多的杂事,没有外面的各样的诱惑。图书馆里的资源已经比较充实,置身其中就有一种满足感,现在想来,这样的时光很美,知识的获取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磨练人的性情。尽管很多书看不懂,但我依然一句话一句话地往大脑里塞,而且我冒了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在一年级下学期想写一篇霍布斯的论文。那时的视野很狭窄,眼中所能见到的资料比较少,而且我无法真正弄懂各种主张的真实意涵。然而,最终我却写成了研究霍布斯的一篇五千字的论文,完成了我的冒险计划。

也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在漫漫黑夜之中,我踏上了法哲学的旅程。这段艰难的行程持续了一年,直到我真正触摸到法哲学的脉搏。在这一年中,我走了一段弯路,我把阅读的兴趣转向了宪政思想,当时看来这是展示人的才华的一个领域。而这样的思考工作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无异于一口吞吃一个胖子。我能看懂一些宪政方面的著作,而且写出了自己的感想,但我始终无法明白法律是如何运作的,法律究竟与其他社会形态有何不同。然后我就越来越怀疑我所做的一切。人在经历困惑和挫折之后才会谦卑下来,我想做最扎实的功夫,寻找最有价值的思想。

每一个领域中都会有一些卓越的人,传递着这个领域的魅力。在我困惑犹豫的时候,我一年级的法哲学老师给了我最及时的,也是影响我以后发展的指导。跟他持续地交流之后,我的视野渐渐地开阔起来。对知识的追求并非只是为了学问,而是人得以提升的必经之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章法,读书更是如此,现在的信息如何庞杂,如何寻找最有价值的信息并非易事。读书并不一定就会有真正的效果,正如练功夫一样,一天习少林,而另一天又模仿武当,最后必然是不得章法,做无用功。因此,读书必须要读经典,并在一个思想路径之中获取知识。这些见解像风暴一样冲击着我的大脑,把所有的偏见冲刷一空。就是在这样的一些真知灼见的刺激之下,我慢慢觉得法学的根基就在于法哲学,并不是知识上的,而是气质上的,方法上的。

于是在他的影响之下,我开始阅读当代影响最大的英美法哲学,从阅读哈特开始。他的思想很精致,并且极具穿透力和开创性,这也为他争得了界碑性的开拓地位。尽管我们只是隔着时空和文化的差异来理解他的思想和抱负,然而他的魅力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十几年前,还很少有人会真正关注他的作品,而如今他的文字已经大量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他所建构出来的方法和对这个世界的洞察,在我浅薄的认知领域刻下了深深地印痕。当我再去阅读民法或者刑法的著作的时候,关于权利,行为和责任的种种困惑都变得越来越淡,我觉得真正的挑战已经被法哲学所击倒,真正的问题必然要寻根到法哲学。

现在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法哲学,一个独立的但非封闭的知识传统。学习法哲学,虽然不是直接介入哲学的争论,但是确实以一种哲学化的方式思考法律的诸多问题,这样让我平添了许多的自信。如果这个专业给我们留下一些深刻的东西的话,那么它们是来自于我们所接受的法律思想的熏陶,这种熏陶不单单是一种技艺的训练,法哲学将影响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用这样一种视角来看待政治世界哪怕是道德世界,都会是一种崭新的体验。然而,这条道路必经充满了艰辛和曲折,知识并非程序化加工的产物,它关涉到机遇、人情和政道。选择对知识的追求,仍然是一种冒险。

之后我便选择了法哲学这条道路,行走直至现在。时间虽然短暂,然而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一种思想工作。我最喜欢一位老师对它的评价,这是一门贵族式的学问。每个人都会进入一个充满争议、分歧的思想世界,而且要直面让人望而生畏的现实世界。法哲学是对这个现实世界的观察,它处理现实世界的冲突和分歧,它也会给出解决的方案,然而它并非为现实而服务,思想的真正独特的价值就是对于现实的独立,而给人以清新脱俗的启迪,从而延续人类的文明之光。

回想起来,这短暂的,并且尚未结束的行程有着偶然和必然。偶然的是读到的一些书和遇到的一些人,而必然的是有一些优秀的师长和经典的著作存在着,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进入大学之后,每个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也会接触个性各异的老师,以他们的视野和胸襟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痕迹,那么请珍惜这些难得的经历,记住他们的教导,并且在我看来尤为重要的是,找到有着你所钟情的性情和气质的老师并紧紧地跟随,直线式的求索是思想传承的最佳途径,而一位值得你跟随的老师就是把你的精神世界和思想的海洋之间进行连接的那条直线。你若用思想装备自己,你就用理性照亮了你的大学人生。

写到这里,我想对这篇文章的读者,无论他是刚步入大学的初学者,还是看到这个题目而想多看几眼的法哲学爱好者,说几句多余的话。我这篇文章是想引导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法哲学对一个法科学生所具有的意义。但是,我并非是在劝化,我所推崇的知识不过是一种技艺理性,一种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途径。而真正健全的大学生活不只是知识的,也是情感的,鲜活的。并且知识不等于就是智慧,真正的智慧需要在生命中实现,所以每个人都要致力于在生活之中发现某种隐而未现的智慧之源,在智慧面前谦卑下来,让大学生活充满智慧之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