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啊!最新研究称:木星上的大红斑正在消失,再不看就没了

 昵称30604781 2018-03-20

据英国《每日邮报》3月17日报道,如果你看过木星的照片,一定会为木星上那著名的大红斑着迷。但你知道吗?最新研究称,这个大约为一个地球大小的木星风暴斑正在变成浓烈的橙色云团,并且可能二十年后完全消失。NASA的研究显示,木星大红斑超级风暴正在以每年230公里的速度萎缩,自从19世纪开始出现迅速萎缩以来,它的风暴云顶逐渐变得更高,而这正造成了木星上组成红色风暴团的化学物质不断抬升。NASA分析其抬升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推动其红色云团运动的风向发生了改变。

00:00 / 00:00
重新播放
0:00:00
上次观看至{$min}{$sec},正在为您续播
跳过广告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跳过该剧广告 广告剩余: 10
【剩余 则广告】 您是尊贵的QQ会员 秒后跳过此广告
详情点击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免除该部电视剧的广告,请您谅解!
我知道了!
分享
10广告详情

太阳系中最壮观的风暴正在改变着颜色。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最新一项研究显示,能吞下三个地球大小的木星大红斑正在以每年230公里的速度萎缩,促使其云团顶层向上推移。研究人员称,来自木星椭圆风暴中红色的化学物质正在被抬升到更高的海拔高度,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其斑点会逐渐变成更深的橙色。他们认为木星风暴可能会在20年内完全消失。

研究人员认为木星风暴可能会在20年内完全消失。

科学家们猜想大红斑颜色的改变是因为风暴的风向转变的结果,它们以680km/h的速度驱使木星的深红云团绕着木星南半球逆时针转动。风暴在不断地变动,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大红斑的真实景象。它不断地变化着尺寸、形状和风向 。

关于木星的观测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但第一次证实看到大红斑是在1831年。资深的观察家能够借助望远镜的瞄准器来跟踪观测到大红斑的大小和漂移位置。类似这种对于木星结构的连续观测最早是在1878年。NASA团队将这些观测结果与之前所有访问木星得到的数据结合起来,这些数据有来自NASA发出的探测器,1979年发射的“旅行者”号,1995年发射的“伽利略”号,以及在2016年7月抵达木星轨道现正在作业的“朱诺”号。

什么是大红斑?

木星的大红斑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深红色的云团,它出现在木星的南半球并且围绕其椭圆形周长呈逆时针旋转。它是太阳系中最大的风暴潮,它看上去像周围被淡黄色,橙色和白色气层围绕,中间呈深红色的球体。因为夹在两个喷射气流中间,大红斑形成了一个以高压中心向外辐散的反气旋气团,和地球上从外部向中心辐散的气旋台风形成的方向相反。NASA的天文学家指出,木星风暴风流速度已达到每小时数百英里,比地球上任何风暴都要强烈。

19世纪末,大红斑直径估计已达56000公里,宽约四个地球并排的尺度。而在2017年4月3日,其宽度测量为16000公里,此时大红斑宽度只是是地球1.3倍,随着时间推移在不断缩小。研究员们通过探测器返回的数据仔细分析了大红斑的大小、形状、颜色和相对于其内部风暴流速度的移动比率。研究显示,自1878年以来风暴流一直在减弱,而现在的大小和一个地球差不多。而在之前1800年代它是能容下四个地球并排的尺度。

事实上,虽然这个巨大的红斑正在不断地减小,但是它的重量却在不断增加。研究团队通过测量木星风暴在这几十年间反射紫外线的情况,推断其云团顶部变得越来越高。

因为木星风暴一直在缩小,研究人员猜想这个本来已十分强烈的风暴将会更加剧烈,就像滑冰运动员展开她的双臂时就会旋转得更快一样。但是风暴可能并不会加速,而更像是会被迫伸展开来。NASA在一份声明中报道:“这个过程就像在制陶转轮上面塑造粘土那样。当轮盘转动时,制陶者只要用双手推挤,就可以将一个又短又圆的土块捏成又高又细的样子。底盘挤成越小,物体就会变得越细高。

大红斑的颜色也在不断变深,从2014年来正在变成强烈的橙色。研究人员还不太确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但推想这很可能是因为风暴中红色的化学物质随着红斑的伸缩而被带到更高的大气层中。在高层空中,这些化学物质因为受到紫外线的辐射而呈现出更深的红色。

研究人表示他们也不知道大红斑是否会收缩一阵子之后就稳定下来,还是会直到最后完全分裂开来。

如果我们观察到木星大红斑继续收缩下去的话,那么接下来的5到10年将会发生一些很有意思的事。从动力学的观点来看,我们将会见到风暴的物理外观和运行状态急剧变化,可能大红斑最终变得很小。参与过“朱诺号”任务的格伦·奥尔顿博士曾表示:“大红斑就像一个不断旋转的车轮,因为它被夹在两个相对运动的传送带中间。这将是很稳定和长久的运动,因为它插在两个朝着相反方向运动的喷流中间。”但奥尔顿博士也警告其持续的时间已经屈指可数了。事实上,大红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缩小了,它可能在未来十年或二十年成为大红圈,或许某一天会变成大红记忆。

“朱诺号”探测器正在解开木星神秘的面纱

朱诺探测器经过五年时间从地球出发飞行了18亿英里的旅程,于2016年7月4日抵达木星。

经过一次成功的推进操作后,探测器进入漫长的绕极地轨道飞行状态,达到木星上方5000公里范围的旋转的云团顶层。探测器将每两个星期掠过木星上方4200公里的云层处,如果飞得太近就不能在一张图片上覆盖到整个球面的显示效果。

之前从没有过航天器能如此近距离绕木星飞行,尽管有两架曾被发送到木星,但当它们进入木星大气层时发生了坠毁。为了完成这项高风险的任务,“朱诺”号探测器必须要在木星强大磁场产生的闭合辐射风暴中生存下来。这些高能粒子的漩涡以接近光速旋转,可谓是太阳系中最恶劣的辐射环境。为了应付这种情况,探测器使用了特殊的抗辐射线路装置和传感器保护设施。而探测器的最重要的大脑—飞行电脑控制中心,重约172公斤,则被装在由重金属钛做成的装甲包裹的拱顶里面。



编译/李珏,审核:戴建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