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瞧瞧人体内的“兄弟”

 知录 2018-03-20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译文:

黄帝问说:“我想听一听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主、次要的差别在哪里?”

岐伯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来让我给你仔细讲讲……”

今天要讲的《黄帝内经》中的篇章——《素问·灵兰秘典论》。灵兰,指灵台兰室,相传为黄帝藏书的地方;秘典,指珍贵秘传的经典著作。中医里的“五脏六腑”是人体整体生命观在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反应上的具体体现,因此掌握了五脏六腑的生理规律,等于掌握了一半的中医内涵,故其地位之重,以“灵兰秘典论”而命名。

中医中的五脏,指的是肝、心、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的生理功能共性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生理功能的共性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说白了,五脏就是个小气鬼,给它的好东西它都留着舍不得浪费;六腑就像熊孩子,左手拿完零花钱右手就用光光。二者的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人体藏泻协调与能量转化的生命过程。

“脏”与“腑”的搭配规律是:肝(脏)配胆(腑);心(脏)配小肠(腑);脾(脏)配胃(腑);肺(脏)配大肠(腑);肾(脏)配膀胱(腑)。由于需要与三焦(腑)搭配,因此古人从心中分出了“心包”的概念,心包就是心脏外部的包膜,可以“代心受邪”,即所谓“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属心之包络”。从而心包(脏)配三焦(腑)。

《素问·灵兰秘典论》通过当时社会君主制的朝廷君臣作为比喻,来描述脏腑的内涵。

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脏就是我们人体的君主帝王,我们一切的思维、运动、休息、言语都收到它的掌控。人们的聪明智慧、精神意识,都是从心脏产生的。所谓“心为一身之君主,禀灵虚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脏腑百骸唯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

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脏像是辅佐君主的“宰相”,协助心脏统领全身治理调节全身的气机运动、津液输布以及血液运行。

3.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脏就像骁勇多谋的“将军”,盛世时(人体健康)为治世能臣,乱世时(疾病紊乱)为谋逆之贼。影响着情绪变化与信息斟酌处理功能。

4.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司勇怯而主决断,其性格正直刚毅、不偏不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判断与行动的决心,故称“中正”之官。

5.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又称“心包”,跟宦官一样陪在君主左右,传递君王(即心脏)的一言一行,“心”脏产生的喜悦情绪便通过心包表达。

6.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是指贮藏粮食的仓库。《礼记·月令》曰:“谷藏曰仓,米藏曰廪。”脾和胃有接受和消化食物的功能,因此用“仓廪之官”,象征脾胃将饮食物中的营养精微产生并输送全身各处的生理特性。

7.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是传送糟粕的道路,故称“传道”,其将饮食物变为粪便而固化排出体外。

8.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接受并且容纳从胃中下传的饮食物,故称“受盛”;并将其消化吸收、区分水液精微和谷食糟粕各行其道,乃曰“化物”。张景岳言其:“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于前,糟粕由此而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9.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脏中所含的元阴元阳是人体一身阴阳的根本所在,它作用强大而有力,并主宰人的智巧能力。所谓“水性是智,智必多能,故有伎巧。”

10.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能运行体内元气并通调周身水道,人体内的水液之所以得以正常排泄皆赖于三焦的“决渎”功能。

11.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州都,原指水中陆地,泛指水液汇聚的地方。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其小便的正常排出,需要肾阳气对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与升清降浊之功。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在形态结构上不可分割,在生理功能上互相协调,在物质代谢上互相联系,在病理变化上互相影响。本篇章后言道: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