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题型组合滚动练(9)

 老刘tdrhg 2018-03-20

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题型组合滚动练(9)

【语用+文化常识+诗歌+论述类】

一、综合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被人们称为“东北最美高铁”的吉图珲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途经长白山、松花湖、拉法山等众多风景名胜,沿途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②小张出版的两本书,是在导师的指导和同学们帮着校对下完稿的,他成名后竟然得鱼忘筌,对此,导师和同学们很不以为然。
③很多人对古诗词颇有情怀却只能高山仰止,《中国诗词大会》正好带动全民进行一场古典诗词之旅,并汲取知识,涵养心灵。
④学校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小有成就就自命不凡,得意忘形,那么很可能失意时就会一蹶不振。
⑤日本与中国本就有绕不开的历史恩怨,又不能从日美同盟中脱身。日本可以羡慕的对象是印度,因为印度能够做到在中美之间左支右绌。
⑥宁波地铁试运行期间,许多市民为了亲身体验一下地铁的方便与快捷,如过江之鲫一般,纷纷涌向各大站点。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C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首先明确各个成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①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此处指高铁沿途风景如画,使用正确。②得鱼忘筌:筌,捕鱼用的竹器。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使用正确。③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或具有高尚品德的人的仰慕。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此处使用对象错误,不能用来指古诗词。④得意忘形: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使用正确。⑤左支右绌:指力量不足,应付了这方面,那方面又出了问题。此处指印度能够在中美之间应对自如,应用“左右逢源”。⑥过江之鲫:多得像群游过江的鲫鱼,比喻赶时髦,盲目跟风,贬义词。此处指许多市民纷纷亲身体验地铁的方便与快捷,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近期发射的首个中国自行研制的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等技术验证,为中国建成空间站搭桥铺路。
B.今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央视一套播出了以“用责任汇聚诚信的力量”为主题的“3·15”晚会,满足了观众渴望了解消费侵权事件的收视期待。
C.因把《红岩》《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也纳入高考必考范围,众多师生和家长对《2017北京高考语文考纲》中出现的这一变化极为关注。
D.植树节的意义不在于种下了多少棵树,而在于让更多的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在于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建设美丽中国。
D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语序不当,“首个”位置错误,应放在“货运飞船”的前面。B项,成分残缺,应在“满足”前加“晚会”。C项,结构混乱,前后两句的主语不一致,可去掉“把”。]
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涂鸦之作,不足当先生一哂,如蒙赐正,小子不胜感激!
B.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C.吉日良辰,花好月圆,恭祝一对璧人并蒂同心、白首偕老!
D.家母古稀之庆,承蒙各位亲友光临,略备薄酒,敬答厚意!
B [B项,“敝”是称呼自己的谦辞,“敝校”意为“我们学校”,色彩上是谦辞,但因为交际对象是校方,所以在本句中运用不当,可以改为“母校”。“躬”意为“亲自”,“躬临”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不能躬临”可以改为“不能参加”。]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稼穑”是我国对农事的总称,多以春耕为穑,秋收为稼,即播种与收获,泛指农业劳动。
B.“款塞”即叩塞门,指外族前来通好或到边界表示归顺,与“觑边”“窥塞”“寇边”相对。
C.“交趾”原指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盘腿而坐的行为,后与“安南”都指越南北部地区。
D.“学士”原指读书人或学者,文中是一种官职名称,现指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的学位。
A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A项,“春耕为穑,秋收为稼”错误,在古代,是“春耕为稼,秋收为穑”。]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6分)
罗锋考入华中科大后,在忙于学习的同时,也和不少同学一样,做点生意,参加社团,但他还是不知道该怎样过好大学生活。他找到李培根院士,李老师热情地接待了他。听完了他的讲述,李院士问:“你知道在野外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__①__。”罗锋说。“没路,可以走出一条路来。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李院士说。“__②__?”罗锋不解地问。“__③__。”李院士说,“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罗锋陷入了沉思,若有所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得体、连贯的能力。①处,答案是罗锋对“你知道在野外探险中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迷路吗”的回答,由下文“迷路往往不是在没路的情况下出现的”可推知,罗锋说的是“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②处,答案标点是问号,应是罗锋对李院士的追问:“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③处是李院士回答罗锋的追问,由下文“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在迷失了方向、找不到方向的时候,才最容易迷路”推知,就可填写“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了。
【答案】 ①当然是在没路的情况下最容易迷路 ②那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③在没有了方向感的情况下(每句2分)
6.下面是上海、浙江等地学生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的群体差异图,请根据两张图所反映的情况各写出两条结论,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每条不超过40个字。(5分)

语文教学: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题型组合滚动练(9)图1:男女生在各科选择上的差异(%)

语文教学:2018年高考二轮复习语文题型组合滚动练(9)图2:城乡学生选择“优先组合”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对图表进行比较分析,注意观察图表中的百分比。如图1中,从整体上来看,在思想政治、物理的选择上男生与女生差异明显。在地理和生物的选择上,男生与女生较为接近。图2中,整体分析可知,城市学生与县乡学生在“政史地”“地理化”组合的选择上差异较大,而在“理化生”“地化生”“政化生”组合的选择上无明显差异等。
【答案】 图1:①在选择高考选考科目上,男生总体上偏好理科,女生总体上偏好文科;②在政治和物理两个科目的选择上,男生和女生的差异尤为明显;③在地理和生物两科,男生和女生的选择较为接近。(答对一条给1分,答对两条给3分。差异图一般从同与异两个方面比较。)
图2:①在“政史地”“地理化”组合的选择上,城市学生与县乡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②在“理化生”“地化生”“政化生”组合的选择上差异并不明显。(答对一条给1分,答对两条给3分)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11分) 
远怀舍弟①颖、观等
杜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 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以空间的远隔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天各一方的现实。
B.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C.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直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CE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鉴赏评价能力。C项,“老去无为的感慨”属无中生有,此处应为“时光流逝、归乡无期的感慨”。E项,“虽无一字直写思念”有误,“忆渠”属于直接抒情。]
8.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是如何表达感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的鉴赏评价能力。抓住标题“远怀舍弟颖、观等”的同时,抓住关键词“羡吾庐”,表现出对兄弟相聚的荣幸,对往日相聚的回忆。
【答案】 第一问: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我们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3分)第二问: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3分)(或:用了以乐衬哀的写法。往昔相聚时,兄弟情深让邻人称羡,这一派欢乐的景象反衬出眼下天各一方的悲伤,以乐景衬哀情,使悲情更深一层。)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9分,每小题3分) 
道德冷漠的形成机制
道德冷漠作为善的缺乏,是一种“平庸的恶”,其中作恶者并没有害人的意图,只是对受害者缺乏同情,对自己的冷漠可能造成的后果没有自觉意识,因而默认现有行为或现有体制的做法,而不思考现有行为或体制本身是否合理。
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冷漠这种平庸的恶?这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失去反对暴行的自觉意识。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有三个条件。第一,暴力通过享有合法权力的部门的正式命令来实现,本身被赋予权威;第二,通过规章的约束和对角色内容的精确阐述,行动被程式化;第三,通过意识形态的灌输,暴力受害者被剥夺了人性,被当作“非人类”。只要具备了其中一个条件,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就会受损。
进一步探索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损的原因。首先是对组织纪律的遵从。在组织中,消除自己的个性、牺牲自己的利益、无条件地忠诚于组织是个体的一种最高德行,其他道德要求则被取消。更确切来说,要求服从上级的指令而排除所有其他的对行动的刺激,要求献身组织福利,这些要求由上级命令来使之明确,高于其他一切奉献和承诺。无私地遵从这种德行乃是公仆的荣誉。通过荣誉,纪律取代了道德责任,组织规则成为正当性的源泉和保证。符合组织规则的事情是正当的,反之,就是不正当的。其中,个人良知是没有位置的。即使偶尔良心不安,我也可以通过上级对我的行为负全部责任来得到缓解。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上级要求我这么做,我只是一个执行上级指示的忠诚的实践者,至于我所做的事情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无须我作出判断。在现实生活中,诸如医生的见死不救、漠视生命就与某些医院的规章制度有关。如果医生所要对之负责的不是病人,而是医院的效益,那么,如果某个病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幸身亡的话,他可以找借口说“这是医院规定,我也没办法”,从而为自己间接地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来开脱罪责。这样一来,他不仅不会有道德上的负罪感,反而会觉得自己的做法理所当然,因为这至少没有给医院效益造成损失,而自己也不会遭开除。如果医院将效益摆在第一位,对人的生命尊严的尊重和捍卫就难以成为医生行医的道德底线。正是因为对组织的忠诚,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因而受损。他既然意识不到自身行为所隐藏的恶的本性,自然也不会去反思其正当性。
行为道德特征的不可见是造成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损的又一重要原因。在纳粹种族灭绝的行动中,大部分的人并没有面临道德选择,甚至也没有出现过良心上的抗争。也就是说,他们在道德问题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斗争。大多数种族灭绝的参与者既没有向犹太小孩开枪,也没有给毒气室灌输毒气,而大多数官僚所做的也只是起草备忘录、绘制蓝图、电话交谈和参加会议,他们的行为和集体屠杀之间的因果联系是难以察觉的。行为意图和行为结果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两者之间存在着大量的细微行为和不相干的行动者。这些中间行为和中间人挡住了行动者的目光,让他看不见行为的结果。行为与后果之间距离的增加超出了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发挥作用的范围,它抹杀了行为的道德意义,因而预先避免了个体的道德正当标准与行为所产生的不道德的社会后果之间的一切冲突。随着大多数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得到一长串复杂的因果关系和功能依赖关系的中介,人们对自身行为缺乏直观的认识,因而道德困境也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使得人们越来越没有机会进一步检审自己的行为,从而作出有意识的道德选择。
9.对画线句“通过荣誉,纪律取代了道德责任,组织规则成为正当性的源泉和保证”含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组织规则产生和保证了个体行为的正当性,纪律通过荣誉取代了道德责任。
B.遵守组织规则就是正当的,遵守纪律就能获得荣誉,不需要承担道德责任。
C.只有遵守组织规则才是正当的,只要遵守纪律,就能获得荣誉和道德责任。
D.只要遵守组织规则就是正当的,只有遵守纪律,才能获得荣誉和道德责任。
B [A项,“纪律通过荣誉取代了道德责任”只是对原文字面的理解,“组织规则产生了个体行为的正当性”则是对“组织规则成为正当性的源泉”的曲解;C项,“只有遵守组织规则才是正当的”将充分条件误解为必要条件,“只要遵守纪律,就能获得荣誉和道德责任”没有理解“取代了”的含义;D项,“只有遵守纪律,才能获得荣誉和道德责任”将充分条件误解为必要条件,同时没有理解“取代了”的含义。]
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指出道德冷漠是一种“平庸的恶”,作恶者并没有害人的意图,他们对自己的冷漠可能造成的后果没有自觉意识。
B.第二段分析出现“平庸的恶”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并阐述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到损害的三个条件。
C.三、四段紧承上文则进一步探索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损的原因,一是对组织纪律的遵从,二是行为道德特征的不可见。
D.文章先总后分,先总写道德冷漠作为“平庸的恶”出现的原因,然后分别探讨了探索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受损的两个原因。
D [D项,认真阅读文章可知,文章的总体结构为层层深入,可知该项分析不正确。]
11.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恶者因为默认现有行为或现有体制的做法,并不思考这一切是否合理,所以对自己的冷漠可能造成的后果没有自觉意识。
B.如果暴力通过享有合法权力的部门的正式命令来实现,本身被赋予了权威,那么作为执行者的个体道德抑制机制就会受损。
C.如果医生所要对之负责只是医院的效益,那么某个病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幸身亡的话,他就会觉得自己的做法理所当然。
D.大多数种族灭绝参与者的行为和集体屠杀之间的因果联系难以察觉,行为意图和结果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没有面临道德选择。
A [A项,认真阅读文章可知,“对自己的冷漠可能造成的后果没有自觉意识”是原因,“作恶者因为默认现有行为或现有体制的做法,并不思考这一切是否合理”是结果,该项属于因果倒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