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上有哪些知识,是我们不愿意承认的

 破茧成蝶808 2018-03-20

一旦思维得到扩展,思想就再也不会回到原本那个狭小的领域了。


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究生活是什么,人是什么,社会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对我们的生活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剖析和指导,以下是从这本书中整理出来的几条书摘,供大家阅读:


焦点效应与透明度错觉:我们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这可能造成对于他人行为的过分解读,而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自己缓解不利情绪,要清楚你所表现出来的尴尬或紧张别人很可能并未察觉。

 

预测误差:我们常常低估我们完成一项任务的时间;也常常高估情绪事件的持续性影响。这意味着我们对自我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想要准确预测行为最好参考过去在相似情境下的行为,不能仅凭臆想。我们有较完善的心理免疫机制,使得重大事件带给我们情绪的影响很可能比我们曾以为的要轻微得多。


自我服务归因: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就像当我们获得成功的时候,我们常会将原因归于我们超乎寻常的才智和品德;但当我们失败时,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失误是普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

 

这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抑郁,帮助缓解压力,并让我们认为自己比真实的更优秀,激发我们努力去自我实现。但过分地高看自己就显得狂妄和傲慢了,而与之所对应的谦卑,并不是看轻自己,而更像是不太在意自己,一方面让人们为自己的专长而欣喜,另一方面也真诚地认可他人的专长。


自我妨碍:我们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个行为看上去是自己拆自己的台,但其实自我妨碍并不是为了破坏自我而是保护自我。


因为害怕失败,我们可能在任务刚开始时不好好干,以此不让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因为害怕失败,我们在关系到自己形象的困难任务中不尽全力。尽全力失败了比因耽搁而失败更令人泄气,如果在重重阻碍下我们竟然成功了,那对自己的信任会更加坚固;而如果失败了也不会因此怀疑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自己的自尊也不会受到损害。

错觉思维:我们常常在随机事件中找规律,当我们期待发现某种重要联系时,我们很容易将随机事件联系起来,以此来支持自己的信念。假如我们相信事件相互关联,我们更可能会更注意某些支持性的证据。而这种将随机事件建立联系的行为往往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控制错觉,认为各种随机事件受我们的影响。这种控制感会让人很爽,但它也能让你沉迷在小概率事件的谜之自信中,比如赌博。

 

重构记忆:我们可以轻易地无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记忆,以使它更适合我们当前的认识。记忆很多时候不是连续的,为了去填补空白所形成的记忆,很多受到当前感受的影响,已经失去了真实性。


积极记忆的建构会美化我们的回忆,就像旅行只有在回味时才是迷人的,过去的幸福时光显得无比纯粹,而消极记忆的构建会导致恶性的循环,对于婚姻已经变质的人来说,他们记忆中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很糟糕,即使事实其实并非如此。

安全型自尊:是指不因为外在(例如成绩、长相、金钱和其他的赞美),而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特质(如个人美德)而感觉良好。实验表明。安全型自尊的人更容易处于健康的状态,而与安全型自尊的人相比,将自尊主要依赖在外部的人的自我价值感更脆弱,他们会经历更多的压力、愤怒、人际关系问题、酗酒以及饮食障碍。


把自我感觉良好做作为自己的目标,便不能敞开心扉接受批评,试图通过漂亮、富有或受人欢迎来寻求自尊的人,更可能对真正提升生活质量的东西视而不见。所以自我关注少一点,生活愉悦多一些。

 

很多内隐的思维习惯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说,能适应当时的环境就是有利的,能在进化中被筛选出来就说明它有它存在的生物意义。很多时候用自我意识去干涉这些习惯并不一定有利,但能了解这些习惯确实能帮助我们提升生活体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