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道中医三年制之尝药(一)

 行走如初 2018-03-20


编者按:

“自道中医三年制”第一学年已经结束,三年制学员们对中医的学习热情并没有结束,最近三年制的学员们自发进行尝药来了解中草药,将自己的分析结果提交给李辛老师,老师也给出了评价和建议。在三年制的学习中,每个环节都有老师的指导。 



药物的气与味


每位尝药人身体现状不同,对药物的偏好也会有所不同。我先介绍下我本人的身体情况,富余态,最大的困扰是便秘,平均2-3天,偏向肉食,运动不多,精神状态比较稳定,生活安稳。


煮药:生药材浸泡4个小时以上,上焦发散的药大火煮开后,小火煮10-15分钟;往下作用的药材,大火煮开后小火煮30分钟;生半夏煮40分钟以上,炮附子煮一个小时以上。


因为体内富余代谢不掉的能量偏多,尝药也从苦味药开始。



1.

苦降苦破


1. 生大黄9克:

苦味霸道,《神农本草经》说大黄大寒,我自己尝药没有感觉大黄大寒李辛老师评:是,大黄并不寒,神农本草说“厚肠胃”)。我的体质偏厚,一般9克生大黄我没有腹泻的感觉,12克效果比较明显。


2. 黄芩12克:

黄芩纯苦,气寒,12克黄芩煮完,喝了两大口,胃有不适,黄芩有伤到胃。


大黄vs黄芩:

大黄的苦和黄芩的苦不太一样,黄芩苦寒,苦味重,苦味纯粹;大黄味苦且气厚。


《伤寒论》中大黄主要清降肠道,黄芩清降的区域在上焦和中焦。尝药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体会,大黄直下,我有试过15克大黄合3克芒硝,药还没有喝完就有便感,而黄芩的苦味没有直下的感觉,基本上就在胃和胃以上,我想这个差别也许是大黄气厚的缘故。


3. 栀子20克:

栀子的苦味介于黄芩和厚朴之间,黄芩更苦一些,但栀子比厚朴苦得多。


4. 瓜蒌一片约30克带籽:

我先生说瓜蒌一入口有地瓜的甜味,然后就好苦。瓜蒌的苦和栀子类似,也是很厉害的苦味,回味全是苦。


黄芩vs栀子vs瓜蒌:

这三味药都是很厉害的苦味,苦味类似,煮了一碗药是没有勇气喝完的,只能喝一两口,味道也不好闻,不过据说黄连更苦,5克黄连是喝不下的。我比较大的体会是这三味药都有刺激到胃,喝了后胃有不适感。


黄芩黄连这样的苦味我觉得还是要慎重使用的,尤其给小宝宝。小陷胸汤﹑泻心汤里会用到瓜蒌黄芩黄连,心下的区域的确有热结有水结,有按痛,才去用这样的苦味会比较好。



5. 厚朴20克:

厚朴的苦味和大黄黄芩比浓度要淡,气厚,气温。《伤寒论》中桂枝汤证有咳喘,合上杏仁散气厚朴下气;在《金匮要略》中,喉咙有异物感,可以用半夏厚朴汤。可见厚朴有降气的作用。


大黄vs厚朴:

大黄和厚朴气都很厚,作用于气分;大黄比厚朴苦的多,苦味霸道,同时作用于血分。


黄芩vs厚朴:

黄芩味厚,纯苦;厚朴气厚。我喝完20克厚朴,放屁明显增多。


6. 生石膏30克:

凉白开的味道,微苦,微寒。生石膏降热的效果真的很好,尤其是配伍少量的麻黄。有一个16岁男孩,高烧反复,医院挂水还是反复,我用了白虎汤加减(孩子的母亲之前有用安乃近,孩子汗出不止胃口差),两三个小时就降烧,也没怎么反复。生石膏凉降的力量还是挺强的。


也有失败的案例,一位朋友,鼻息热,咽干咽痛,我用了生石膏和黄芩,她第二天告诉我有掉进冰窖的感觉,特别冷。药物的剂量下大了。



7. 天花粉30克:

天花粉煮出来质地偏黏腻,不是清水状。味苦,性寒,可能是剂量的问题,30克天花粉比我想象中要苦。味苦性寒黏腻,可以补津液降上热。


8. 知母20克:

味苦,性寒。


天花粉vs知母:

天花粉和知母的苦味很接近,煮出来的颜色也类似,喝下去凉﹑苦。《神农本草经》上说两者都有补虚补不足的作用,我觉得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知母凉﹑苦,可以清除多余的热,通过降热达到补虚的效果。白虎汤中用生石膏清热﹑知母降热﹑粳米甘草甜味建中,恢复人体平衡。


天花粉在知母凉﹑苦的前提下,质地黏腻,和津液类同,同气相求,滋补津液。李辛老师评:很好)。




2.

咸破


芒硝:芒硝没有单冲服,煮了大承气和小承气汤:

大承气:生大黄12克,厚朴20克,芒硝3克(冲服);

小承气:生大黄12克,厚朴20克。


大承气vs小承气:

小承气的味道纯苦,大承气的味道不是单纯的苦味,苦咸味。加了芒硝的确会感觉小腹疼,肠道的蠕动力度变大,拉出来的便便更稀,气味酸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