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大都之谜(八)

 国民一员 2018-03-20
元大都贵族宅院

元大都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
但是,由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诏令规定,迁入大都新城必须以富有者和任官职者为先,结果大量平民百姓只得依旧留在金中都旧城。在当时人的心目中旧城仍是重要的,通常把新、旧城并称为“南北二城”,二城分别设有居民坊七十五处及六十二处。
金中都的坊设有土围墙和入口坊门,白天开启,晚上关闭。居民生活在坊内,只有成片房屋或帐篷,没有胡同(元大都才形成),是一个封闭的生活空间。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开放形式的街巷,没有坊与坊之间的土墙和坊门。按照方位,元廷将大都街道分为50坊。元大都的坊皆以街道为界线,虽有坊门,但无坊墙,坊门只不过是标志而已。
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析津志》载:元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其著名街道有“千步廊街、丁字街、十字街、钟楼街、半边街、棋盘街”。经勘查发现,“元大都街道分布的基本形式是:在南北向的主干大道的东西两侧,等距离地平列着许多东西向的胡同。大街宽约25米,胡同宽约67米”。
元大都内的胡同,其规划是以相邻两城门区间为一区域。近年在元大都光熙门(东北门)至大都城东北隅进行勘查,计发现东西向胡同22条。值得注意的是,今北京东直门(元崇仁门)至朝阳门(元齐化门)之间现仍保存的东西向胡同也是平列的22条。可见,相邻两城门区间内平列22条胡同,当是元大都城规划的统一格式。今北京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道,因同在元大都和明北平(北京)城内,所以改动不大,至今仍多保留元大都时期的格局。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现在北京最主要的二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和东四北三条至九条,就是元大都时期的胡同格局,其余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胡同格局都是明清时期形成的。例如什刹海保护区是明代废除元大都积水潭漕运水系后形成的,南北锣鼓巷则是清代正黄旗时期形成的胡同格局。
元大都建成后,根据忽必烈颁发的昭令贵族和官僚先入住,在胡同里每户划定8亩地,8亩地相当于约5300平方米。元大都东西走向胡同与胡同之间距离在110米左右,也就是说8亩地宅院的宽度在50米左右,就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格局,这正是明清三进四合院所需要的面积。
元大都城墙周长60里,总面积16000平方米,其中三分之一面积是皇帝的宫殿和办公衙门,20%是街道胡同集市和庙宇等公共建筑,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一半的面积是元大都居民住宅区。
在剩余的约800万平方米住宅区里,按照每户8亩地来安排,只能居住15000户。约三分之一面积是贵族和官吏居住区,他们每户占地面积约5300平方米,也就是说大约有6000户贵族和高级官吏居住在大都城内。
元大都人口平均值是80万多人,按照每户5人计算,约有16万户,只有6000户是贵族,这16万户平民的户均面积占地面积只有30多平方米,这30多平方米面积给生活在最底层的居民居住,能盖什么样的房子呢?
不要忘记,居住在元大都的居民主要是蒙古人,是骑在马背上的民族,是世居蒙古包的人,30多平方米面积正好能支起一个蒙古包,蒙古包旁边还能一匹马二头牛。如果平民嫌地方狭窄,可以把蒙古包支在元大都外关厢,照常能生活。
同理,贵族和官吏约5300平方米院落也不全都是建筑,也要有养马和放草料之所,还要有出行交通工具,蒙古人离不开的勒勒车。
因此元大都豪宅与明清大宅门完全不一样,是任勒勒车自由出入的平坦的大车店式院门。
勒勒车又名大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勒勒"原是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勒勒车因常以牛拉动,故也叫蒙古式牛车。勒勒车是为适应北方草原的自然环境和蒙古族生活习惯而制造的交通工具。勒勒车一般车身长4米以上,宽1.5米,车上可带篷。带上篷,战时还常用作驮运军队辎重的战车。通常以草原上常见的桦木制作,双轮轮高4米多。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带运行,载重数百斤乃至千斤,用牛拉、马拉、骆驼拉都行。牧民们拉水、拉牛粪、到场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运输生活日用品、赶那达慕大会等等多离不开它。首尾串联,一人可驾驭三、五辆,甚至十余辆,故有“草原列车”之称。
                元大都之谜(八)
                           元大都之谜(八)
勒勒车的起源已经无法确考。不过,《汉书·扬雄传》载《长扬赋》有"砰(车旁加贲),破穹庐"的语句。据考证,“砰(车旁加贲)”就是早期的车辆,说明秦汉之际,匈奴人就懂得造车。勒勒车有记载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书》所记载的“辕辐”。南北朝时期,鲜卑、柔然、铁勒(又叫敕勒)等族,造车技术已经相当高超。北朝时的铁勒人就以造车闻名,他们造的车“车轮高大,辐数至多”,很适应草原环境,正因为如此,被史书上称为“高车人”。辽代,蒙古族造车技术已经很发达,并且广泛用于游牧生活中。
历史上,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较多,大都擅长骑马征战,军民合为一体。由于勒勒车在雪地和深草中行走迅速,因而时常作为战车在战争中效力。在平时生产生活中,勒勒车主要用于拉水、运送燃料,倒场迁居时,装载蒙古包和其他生活用具和用品。
从秦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两千余年中,勒勒车一直是草原牧人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有“草原之舟”之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首先在于它的历史悠久。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北京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元大都时期的高级四合院都有蒙古人喜爱的“工”字型主建筑,到了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就没有“工字房”了。
元大都的四合院采用传统木构架承重、坡屋顶以及院落组合房屋的住宅得到发展。
大都城的住宅,建在由街道分割成的胡同内,各家区地建屋,亦成正方,无参差先后之不齐。每家之长,各得地若干,建屋其中,世世居之”。
在北京市考古工作队1970年开始发掘的十余处元大都居住遗址中,以西城区后英房胡同的为最重要。后英房胡同位于西直门内明清北城墙南侧,旧日是元大都和义门内贵族住宅区。
这是一所大型住宅,主院的正房建于台基之上,前出轩廊,后有抱厦,正房前有东西厢房,东院的正房是一座平面呈“工”字形的建筑,即南北房之间以柱廊相联,这种建筑是宋元时代最流行的建筑形式。
1965 年和1972 年,在后英房胡同西北考古发现的一所建于元至大年间(13081311年)以后的住宅遗址,由主院及东、西跨院组成,总面积约2000 平方米,看来剩余3000多平方米面积是马厩和场院,合起来约8亩。下面图片是后英房胡同元代宅院复原图,北面正房是“工”字房。
                                   元大都之谜(八)
下图是明清四合院的传图格局示意图。
                    元大都之谜(八)
主院正中偏北是由三间正屋和东、西耳房( 挟屋)组成的五间北房,正屋面阔11.83 米,前出轩三间,面阔同正屋,进深一间,后出廊三间,面阔也同正屋,两耳房面阔4.9 米,进深7.71米;五间北房建于一座平面略呈凸字型、高约80 厘米的砖石台基上,正房前有东、西厢房,院落之间铺以砖露道以相互贯通。主院北房前出轩,两侧狭屋,是自宋、辽以来流行的建筑平面。
东院的主要建筑是一座以“工” 字形平面建筑为主体的院落,南房三间,面阔11.16 米,三间等阔,皆为3.72 米,进深一间,4.75 米,柱廊三间,间宽3.72 米,总长6.32 米,北房面阔与南房相同。“ 工” 字型主要建筑的两侧,建有东、西厢房。西院南部已大部分破坏,仅在北部尚存一小月台。
这处住宅遗址,主院及两侧的旁院东西宽度已近70 米,南北长度相当于两个胡同的距离,其地面积已超出八亩以上,是统治阶级的中上层人物所居。这种“工” 字形建筑平面布局流行于上自宫廷主要建筑、下至官署、寺庙、民居等建筑中,是大型四合院的前身。
后英房胡同元代住宅遗址出土遗物中数量最多的是瓷器,其中有珍贵的青花瓷器,有景德镇的影青瓷器和“枢府”釉的瓷器,有龙泉窑的青瓷器、霍州窑的白瓷器和器形厚重的钧窑瓷器——彩图钧窑双耳瓶,而以黑(褐)白花的磁州窑瓷器数量最多。从发掘的情况看,住宅的主人是在非常仓促的情况下离走的,以致有很多贵重物品,如螺细漆器、水晶石、紫端砚等都没有来得及拿走,还有200余颗红白色玛瑙围棋子散乱地撒在正房的砖地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