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嘉誠先生的大智慧

 大西瓜nj5u4j9h 2018-03-20

文|王老师

剛滿90歲的李嘉誠,今年(戊戌)正式宣布退休!

他雖衹有小學學歷,卻有豐富的經歷;並以數十年的歲月,構建了一個龐大的商業帝國。他如何待人處世?他的人生智慧為何?現有幾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一、創造自我,追求無我

在網上,有一個李嘉誠請馬雲吃飯的故事,廣為流傳:

長江商學院CEO班,有30幾位同學,其中包括:馬雲、郭廣昌、牛根生、馮侖等知名人士。有一次,班上組織大家去香港拜訪李嘉誠先生,沒見面之前,大家心裡都會猜測,見面時李先生會如何穿著,如何接待等。

當時有人想:

第一、見到李先生的時候,是不是坐在椅子上、或在沙發上;

第二、一般知名人士來了,都是來賓遞上名片,對方不會發名片;

第三、人家跟你握手,然後你站著聽人講話,就像我們被領導接見。

最後,吃飯肯定有主桌,領導在那兒坐一下,吃兩筷子,有公務在身,就先走了;然後,我們很激動回來寫感想……。

結果,這次見面之後,完全顛覆了之前的想法。

首先,電梯門一打開,70多歲的李先生,站著跟大家握手,這樣的開場很不一樣,讓我有點發愣。

其次,一見面,是他先發送名片,這也很令人詫異;而且,發名片時,還遞過一個盤子,上面不是點心,而是有號碼牌,拿名片的同時,順便抓個號碼牌,這個號碼決定你吃飯的桌次,避免到時候分主次,而生分別心,到底誰坐1號桌,誰坐2號桌,心裡會有想法。後來才知道,照相也是根據這個號次,站哪就是哪。我覺得這種方式挺好,避免大家尷尬。

站好之後,我們鼓掌請李先生講話,但他說沒有準備講話;最後應訪客的要求說:我沒有準備講話,只講八個字,叫做「 創造自我,追求無我 」。

講完了普通話,又用廣東話講一遍;之後,發現還有外國人,再用英文再講一遍……。講完,我們鼓掌,然後吃飯。

我的運氣不錯,抽到了跟李先生一桌……

沒想到,吃了十幾分鐘之後,他站起來說,抱歉!我要到那邊坐一下。

這時候才發現,四張桌子,每張桌子都多放了一副碗筷,他到每張桌子都坐一下,陪每一位客人,賓主盡歡。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四張桌子輪流坐,而且幾乎都是15分鐘。大家都被李先生的周到和細緻感動了。

大概每張桌子轉完,基本上,用餐也就結束了。結束之後,他沒有先走,逐一跟大家握手,在場的每個人都要握到,既使牆角站著的服務員,他還走過去和他握手,表示感謝之意。

最重要的是:我問李先生,有沒有一本關於您的演講書,當時沒有準備,他交代下面,結果下車的時候,那本書就送到我們手裡了。

整個過程讓人感覺很舒服。

後來,我終於明白他說的那八個字的深刻意涵:

什麼叫創造自我?在芸芸眾生中,我們每個人的「性」相同;而每個人的「命」不同。所謂人性平等,指的是人「性」,而不是「命」。

《中庸》開宗明義說:「天命之謂性」。此即是孔夫子的「有教無類」,而「因材施教」,指的是每個人的才情氣質,亦即是「命」;用通俗的話說是「福報」。

他把自己的事業越做越大,是「君子自彊不息」的表現,是自我期勉的努力奮鬥;我們不是跟他人「比」,而是根自己「比」,這樣才公平。現在的人誤解了,一直想超越別人;事實上,每個人的才氣不同,如何「比」?所以,不是跟人比,而是不斷地超越自己;如果跟他人比,不但帶給別人壓力,也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所以,在「創造自我」的同時,還要「追求無我」,它是一體的兩面。讓自己化解掉優越感,才不會讓周遭的人感到有壓力,這才是道家的生命智慧。

這就是李嘉誠先生。

二、賓至如歸,細緻周到

讓別人舒服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

讓別人舒服的程度,決定你事業的高度。

讓人舒服,是人格「穿透力」及「感染力」的明顯特徵。

一般人認為:「穿透力」才是最頂級的人格魅力,它有兩個特徵:

第一、自信,自信到不存在自我;

第二、強大,強大到無自我存在;

首先,想分享一下,何謂自信?自,是每一個人的天生本德、天生本真;信,是每一個人的生命品質、第二生命。唯有用天生本德、天生本真的人,他舉手投足,讓人親切,感到自然,毫無做作;所以,他不需要展示和凸顯自我。唯有信守承諾、謹言慎行的人,他的事業版圖才能經得起風吹雨打,讓人可靠,願意為伍,尊重他人;所以,他總是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極具同理心。

處處都站在他人的立場去思考問題,讓你感受到一種被關懷的溫暖,如沐春風;與此同時,自然散發出一種高貴的人格品質。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篇9〉)這就是孔夫子給弟子們的感覺。

其次,君子如玉。君子人就好像一塊溫潤的美玉,它是細膩的,宜人的。說話恰到好處,也許只是一個眼神與一個舉動,都讓人感受到他的暖意,這就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

他的每一句話,都能說到你的心坎裡,即便一瞬間他就視透你的動機,但從不戳破,只會點化;從不說教,只會啟示,讓問題化解於無形、無聲之處。

相反的,只有那些內心欠缺自信的人,才會想方設法,展示自己的偉大,他們總是充滿了對人的攻擊性,因為深藏在她的內心深處是自卑,自然會產生一種補償心理,他們需要用外在的「強大」,來滿足內心的「空虛」。

三、從外在的表現,看內在的品質

一個人從表到裡,可分為五個層次:外在的容貌,能力,脾氣,品格,心性。是通過內在的品質,同樣的分為五個層次:內在的修養,才華,性格,德性,慈悲。

細細品味這五個表裡對應的層次,既是人世間的識人法,也是人與人之間處世態度。

始於修養,敬於才華,顯於性格,表於德性,終於慈悲,這就叫完美人格。

但是,每個人都停留在自己的層次裡,有的人只願意停留在「容貌」這個層次,展現他的「能力」,耍他的「脾氣」,衹能暴露自己的「品格」,無形之中流露出自我的「心性」。

事實上,有修養工夫的人,很自然的表露於外的態度是謙和有禮的人格魅力。不同層次的人,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身處的世界雖然相同,而每個人的體悟卻不一樣,這叫智慧。

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天」生的「德性」,儒家孔子說:「天生德於予」(〈述而篇22〉),而道家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第51章〉);所以說,中華文化是天道文化。因此,對應你的「德行」層次越深,越是「無了自己」。所以,孟子說:「大而化之之謂聖」(〈盡心篇下〉);老子說:「上善若水」(〈第8章〉),就是這個道理。愈具有人格「穿透力」的人,他愈沒有架子,這樣的人才能顯現「親和力」。

真修行的人,他不見人過,只見己非;所以,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也。」(里仁篇17))不見世間過的人,就不會怨天尤人;因此,他的人生不會重蹈覆徹。

人生的困苦,在「心」有「知」的作用,此「知」不是知識的認知,而是用自己的「標準」,來作判斷,這叫偏見;要他人跟我一樣,這叫傲慢。道家的洞見,既然人生的困苦在「心」;所以,功夫從「心」上做。如何做?加一個「無、不、虛、弱」的修養工夫,此「無、不、虛、弱」不是本質的否定,而是智慧的放下、解消;從「無知、無心、無欲、無為」,此即是「復歸於嬰兒」、「復歸於樸」、「復歸於無極」(〈第28章〉)。人要回到像嬰兒一般的天真、本德來看世界、看人生,才能體會什麼是「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第55章〉)的真實意涵。簡單說,端看我們是用「天心」(道心)當家,亦或是「人心」(成心)作主而已!

「天心」是「性」,「道心」是「真」,屬於「喜怒哀樂之未發」的狀態,處在「陰陽」和合的境界,此即是「道」;「人心」是「氣」,「成心」是「執」;所以,要「發而皆中節」,此即是《中庸》的修養工夫。

此外,「慈悲心」的「慈」,是「茲」「心」,何謂「慈」?茲養「天心」;而「悲」,是「非」「心」,何謂「悲」?去掉「人心」。唯有心中有人,才能做到人我同存、無我同在的境界;所以,父子有親、朋友有義、夫婦有別,此即是倫常理序。心中有物的人,才能與物同在,關懷地球、愛護自然、保護動物,此即是孟夫子所謂的:「親親仁民與愛物」 。

(勤修寫於2018/3/18,戊戌二月初二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