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视民工的时代要结束了?

 alayavijnana 2018-03-21

                                                                                                           

编者按:据了解,中央电视台已于2017年12月31日前,在用工体制上实现了初步的改革,其中包括:完成了对过去“企聘”(劳务派遣)员工向“台聘”员工的转聘;过去的部分“台聘”员工也获得了“事业编制”。这意味着央视企聘制将成为历史!

载于财经记者圈(ID:caiji007)

1

看似光鲜亮丽的中央电视台,背后的人员体制你又知多少?

公开资料显示,央视用工体制分为事业编制、台聘、企聘、临时工四大等级中,以事业编制收入最好,基本能达到月入一万以上。最惨的是企聘人员和临时工,“在央视人员中所占比重过半,工资福利却有限,没有诸如高温费、交通费等补贴。”

据公开消息显示,央视一共分为四个等级:正式职工、台聘、企聘和临时工。

所谓的真正“央视人”,是那些拥有事业编制的正式职工。《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这些人处在金字塔的顶端,人非常少,“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且一直保持在2500到3000人左右的规模。”

“台聘”是第二等级。没有事业编制,但与正式员工的工资待遇差不多。台聘是央视已经离世的台长杨伟光的一项“独特发明”:中央电视台1993年开始改革,《东方时空》这样的节目重新开始招人。“那时候我们真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你只要有本事,我就给你提供一个平台,做得好就留下,做不好就离开”,这种“台聘”的方式为央视延揽了大量的人才。比如白岩松和水均益。

台聘占比也不多。真正大量的工作人员其实是企聘和临时工。犹如中国大学1999年之后的扩招一样,这批人员是随着央视的发展而加入的。

《北京青年报》报道,1992年时,央视仅有三个频道。中编办确定央视的编制为2098个。1998年,央视的频道达到8个,节目播出量增加到100多个小时,编制被调整到2503个。2004年,央视发展到15个频道,节目播出量剧增到几百小时,但编制一直没有增加。

“为了应付日益庞大的工作量,央视各部门不得不大量使用临时人员。央视内部的一组数字显示,到2003年5月,央视人员总数为9426人,正式在编人员为2500人,临时人员6926人。临时人员是正式职工的2.8倍。”

企聘人员在2003年前后应运而生。所谓企聘,是跟一家叫中视汇才的第三方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以劳务派遣的方式在央视工作。

还有一大部分人,他们连企聘都不是。他们属于第四等级,临时工——有可能是某个栏目急需要人,直接过来给制片人干活。干活拿钱,没有任何保障。对于这些身上有过央视印记的人而言,“电视民工”才是他们真实的标签。

很长时间,这种“电视民工”在央视的工作人员中占多数,李晓透露。

2

优秀人才留不住

白岩松有句名言:拉条狗上中央台,它也会成为全国最具知名度的狗。

哪怕到现在,“进央视”对于一个主持人和新闻人来说,其意义仍相当于高考考进了清华北大。但,仍有很多人选择了出走。前有鲁豫、许戈辉、杨澜、王志,后有赵普、邱启明······真是铁打的央视流水的主播。

关于主持人纷纷出走的理由,大家各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为两类:为钱、为发展。

为钱论的出现是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央视主持人的收入并不高。2010年,前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赵普作为企聘员工,曾在微博中自曝基本工资是2968.31元,再加当时主持《朝闻天下》一个班200元,上满半个月是3000元,加在一起不足6000元。而其余大量的临时工的工资就更不用说了。

而关于发展论呢,鲁豫离开央视的时候曾说过,“我在那个大舞台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所以我很困惑。可能换个地方,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某省级卫视相关负责人胡先生分析:“在央视的严谨制度下,主持人要想进一步提升相对比较困难,而近十多年来,各地方卫视发展迅速,能够提供更自由的发展空间,跳槽后往往能够突破瓶颈。”

离开了主持业十几年的文清,虽然曾直言央视工资低,但她也曾说道:“我主持的栏目光是政府级的大奖就拿了100多次了,主持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挑战可言,我觉得自己的事业遭遇到了瓶颈,一个人不知道怎么去突破自己是可怕的,我觉得自己对着话筒说烦了,观众也烦了,所以我放弃了主持。”

其实,无论是为钱还是为发展,充其量不过是我们这些旁观者的臆想。

崔永在谈到离职原因时的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老人们不走,新人们没机会出头啊!名嘴也是从没名开始的,就看给不给年轻人机会。”也许,老人们出走就是如此简单而又纯粹。

3

央视再无电视民工?

3月19日,有消息称,央视的部分企聘员工已于2018年元旦前全部转为台聘,但具体人数不确定。转为台聘之后,这部分转聘员工将直接与央视签合同,五险一金也将由央视直接缴纳,工资待遇等可能会有所改善,而这将对加强转聘员工的向心力有直接影响。

据了解,此次转为台聘的员工仅为隶属于央视下属企业北京中视汇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劳务派遣的新闻方面的人员,隶属于央视下属企业北京中视科华传媒技术有限公司劳务派遣的新闻人员仍保持原有身份,并没有转为台聘。

消息传出后,有网友表示,“那些提前退休和离职的都吃大亏了”,也有不少人提出,光解决劳务派遣的还不行,“还有不少外协的眼巴巴地等着转正呢”。

从2017年2月,央媒人事改革方案通过到2018年元旦前企聘员工全部转为了台聘,时隔将近一年的时间,央视用工制度改革初步完成,这意味着新闻单位人事改革正式落地。

虽然,目前转为台聘的仅有7000人,但这无疑是央视“企聘”的破冰。相信随着这一突破,事关薪酬和考评的措施也会进一步细化,而央视的人事改革也有可能或将掀起央媒和地方新闻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这无疑对传统媒体是一重大利好。

也许央视无电视民工的时代就要来了。

参考资料

1,传媒狐:《7000企聘人员全部转台聘 央视再无电视民工?》

2,广电业内:《央视7000名企聘员工转为台聘,地方媒体何时跟进?》

3,主编温静:《重大利好:央视7000企聘员工转台聘,新闻单位人事改革落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